全球會客廳:扶貧路上的中外志願者

10月17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國際消除貧困日”,以引起全世界人民對貧困問題的重視,推動各國採取具體的行動消除貧困。從2014年開始,這一天也被國務院設立為中國的“扶貧日”。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在今年的扶貧日即將到來之際,10月1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的“全球會客廳”網絡直播節目邀請了來自美國、德國、盧森堡和中國的幾位扶貧志願者,分享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助力減貧的故事和所見所思。CGTN虛擬主播熊貓小墨也首次在節目中亮相。


October 17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which reminds us that even in a world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millions of people still live in extreme poverty.


The day has also been marked as China's National Poverty Relief Day since 2014, and as China works towards its goal of completely eradicating absolute poverty by the end of 2020, 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remote rural areas.


"The Chat Room" brought together a group of experts and volunteers who have been working in poverty relief across the world to share their stories. CGTN's virtual reality mascot, giant panda Xiaomo, made its first appearance in the studio as well.


為了消除貧困,他們做了什麼?

What can be done to eradicate poverty?


來自美國的羅伯特•拉肯(Robert Larkin)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園藝學教授。過去幾年,他一直在湖北省從事農業扶貧項目,帶領自己的學生幫助貧困山區的農民遴選和推廣適合當地種植的高附加值農產品,比如葡萄柚、梨等,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

全球會客廳:扶貧路上的中外志願者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羅伯特•拉肯(Robert Larkin)在節目中介紹自己的農業扶貧項目


尼科•漢森(Nico Hansen)是來自盧森堡的一名退休警察,而現在,他的身份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名扶貧“洋助理”。幾年前,去廣西旅遊的他,看到當地政府正在向農民推廣種植百香果,他對此很感興趣,於是決定留下來,加入當地的扶貧工作中。


他介紹說,百香果讓當地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原本貧窮落後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修了水泥路,拆掉了老舊的危房,建了新房子,通了自來水和電,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感也增強了,今年還打算開始種植一種黃色的優質西瓜,進一步提高收入。


來自德國的夏愛克(Eckehard Scharfschwerdt)是一名醫生,他在雲南的一個貧困山村紮根了15年,在治病救人的同時也幫助培訓當地的醫生。他說,他見證了這個地方過去15年發生的巨大變化,不僅當地的醫院從一無所有到各種醫療設備齊全,鐵路、公路等各項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讓人印象深刻。


全球會客廳:扶貧路上的中外志願者

來自德國的夏愛克(Eckehard Scharfschwerdt)醫生在節目裡講述自己的扶貧經歷


當這些外國友人在為中國的扶貧事業發光發熱時,中國的志願者也在為世界其它國家減少貧困貢獻自己的力量。


過去兩年,中國女孩陸昕清一直在內羅畢擔任非洲綠色革命聯盟(Alliance for a Green Revolution in Africa,簡稱AGRA)中非合作項目的負責人。該組織致力於推動非洲農業體系的轉型,幫助提高非洲國家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陸昕清是該組織中的唯一的中國人,她的工作是把中國在農業領域的先進經驗、政策和技術介紹到非洲國家,幫助當地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飢餓這一難題。


另一名中國青年劉宜孟翰已經在肯尼亞呆了13年,現在是一個公益組織的聯合創始人。2014年,還在上大二的孟翰到肯尼亞的一所學校支教,發現當地的教學條件極其落後,教室只有七八平米,而且沒有照明設施,於是他決定籌集資金改造這所學校。最終,他和朋友們從國內募集了8萬元,對這所學校進行了改造,大大改善了那裡的教學環境。


為了降低當地學生的輟學率,他又和學校合作,為學生們提供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