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鄂爾多斯這個村悄然有了變化

仲秋時節,達拉特旗風水梁鎮母哈日溝村

沐浴在午後的陽光中,寧靜祥和。

陣陣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村莊的沉寂,村集體經濟項目——母哈日溝村小雜糧加工廠的全套機器設備調試成功。“現在,我們是萬事俱備,只等秋糧收購回來就可以開足馬力生產了。”母哈日溝村黨支部書記薛小林高興地說,“近3年來,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多虧了市造林總場及駐村工作隊。”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市造林總場結對包扶母哈日溝村,他們始終堅持“全力幫扶,精準扶貧”的理念,千方百計為母哈日溝村辦實事辦好事,讓昔日貧困的小山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看,鄂爾多斯這個村悄然有了變化

建小雜糧加工廠

母哈日溝村,位於風水梁鎮南部,有12個自然村,現常住280戶、410人。受地理條件影響,居住比較分散。全村原有耕地面積1.38萬畝,隨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政策的實施,已退耕還林1.2萬畝,現有耕地1800畝。過去,該村大多數人靠土裡“刨食”,以種植養殖為生,靠天吃飯,一年到頭辛勤勞作,除去生產成本外,收入甚微。大多數人沒有致富門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直沒能摘掉“窮帽子”,村集體經濟為零。再加上是梁外地區,村裡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就連喝水都困難,村裡的年輕人出去打工很少再回來。

2018年3月,母哈日溝村來了幾個年輕人——市造林總場駐村工作隊。在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韓勝利的帶領下,他們察看村情、入戶走訪、摸底調査,一頭扎進村子的發展裡。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幫助村民增收,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面臨的一道“必答題”。

母哈日溝村地處“梁外”地區,適宜種植小米、蕎麵和各種豆類農產品。苦於沒有加工廠,好多村民不願意種植小雜糧,致使優質的小雜糧產量小,沒有形成種植規模。經過工作隊與村“兩委”及村民代表共同商討,

決定建一個小雜糧加工廠,擺脫村集體一直沒有收入的窘境,以產業推動該村發展。

藉助國家的扶貧政策,2018年10月,小雜糧加工廠建成了,市造林總場為加工廠投入資金20萬元購買了機器設備。加工廠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由村委會負責管理,合作社負責運營、品牌打造和產品銷售。當年村集體經濟純收入5萬元,實現了破“零”目標。同時在雜糧收購方面,加工廠針對貧困戶實行保護價收購,即貧困戶所種雜糧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以高於市場價2%的價格收購,同時提供加工服務,只收加工成本費,有效增加貧困戶收入。

2019年,村裡建成優質雜糧種植基地5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200畝,惠及貧困戶11戶,村集體經濟收入7.9萬元。

經過兩年的生產運營,“豐水糧”小雜糧品牌市場認可度逐年提高,生產出的小雜糧產品供不應求,而且,生產規模已不能滿足所需,急需擴大生產規模。

經多方努力,今年9月29日,小雜糧加工廠在原址擴建並調試成功,市造林總場又為該村投資39萬元購買了更為先進的機器設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新的機器設備不僅提升加工效率,而且節省人工等成本。

小雜糧加工廠建築面積450平方米,主要生產設備有全自動一體加米機和加面機,同時配套了展廳、辦公室等。“我們現在的小雜糧加工廠很先進,產量上去了,一個小時能加工1000公斤糧食,加工出來成品糧品質品相更好。”看著嶄新的機器,薛小林高興地告訴記者,“經過兩年的生產經營,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很認可。重要的是小雜糧加工廠可以帶動母哈日溝村及周邊地區小雜糧種植戶實現增收致富,為今後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解決生產原料供給問題,該村整合周邊小雜糧生產土地,擴大種植規模,同時對村裡種植小雜糧戶每畝補貼50元

據瞭解,新設備投產後,今年可為村集體帶來至少10萬元的收入。

按照母哈日溝村集體經濟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所獲收益的40%用於本村脫貧戶,有效幫助他們增收,防止脫貧戶返貧,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流進村民心裡的自來水

秋日的母哈日溝川兩邊的莊稼長勢喜人,飽滿的玉米棒裂開笑顏,金黃色的穀子、糜子隨風盪漾,到處是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正在田間秋收蕎麥的村民張寶告訴記者:“今年市造林總場幫助我家打了機井,還給上了滴灌。可是頂上大事了,拉上閘澆地七、八個小時不用管,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看,鄂爾多斯這個村悄然有了變化

63歲的張寶是母哈日溝村的村民,今年種植30畝玉米、10畝蕎麥,養著120只羊、60多隻雞。因為腿腳不便,最近他買了一輛小汽車,每天拉著老伴收秋。“旱地變成了水澆地,並上了滴灌,吃水用上了自來水,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遇上了好政策。”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缺水、少電、基礎設施不完善,接個電話還得往山頂上跑。這是駐村工作隊進駐村裡的最大感受,也是一直困擾著村“兩委”班子的一塊“心病”。2018年開春,工作隊和村“兩委”組織村民在母哈日溝川邊打了21口機井,但水泵、電線、水管等配套設施的錢都需村民自籌,由於村集體沒錢,村民也不願自掏腰包,眼看春耕季節來臨,農戶種植成了問題。工作隊及時向所在單位市造林總場負責人彙報了這一情況後,造林總場對打機井的村民每戶給予1000元補貼,給機井補齊了配套設施,解了村民春耕的燃眉之急。

2019年5月,工作隊又組織村民在張家灣社、馬家灣社、劉家溝社新打機電井9眼,市造林總場又為每眼機電井提供了配套補貼1500元

,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及牲畜的飲水難題,而且400畝土地得到了有效灌溉。

看,鄂爾多斯這個村悄然有了變化

今年,工作隊組織打井4眼,上滴灌20戶。

3年間,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組織村民為村裡打機井34眼,解決了100多戶村民的吃水難題和大部分土地的灌溉問題。

“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感謝駐村工作隊,從此再也不用拉水吃了,我脫貧致富信心更足了。”村民劉金寬高興地說,

“現在吃水、澆地、飲羊一拉閘就做到了,真是做夢都想不到。”

2019年5月,駐村工作隊瞭解到他家的情況後,在離他家200米處打了一眼機井,並配套了三根管子,一根接到家裡,一根接到莊稼地裡,還有一根接到了羊圈裡,並配齊了水泵等配套設施,解決了他家的用水難題。

看,鄂爾多斯這個村悄然有了變化

“我們拉水吃了30多年,拉水的地方沒有水泵,得自己動手吊水,雖說距離不遠,可一趟也得1個多小時。現在只要動動手,白花花的水就流出來了,多虧了工作隊。”

村民劉侯永笑著說。他家養著100多隻羊,種著40畝玉米、10畝大豆。以前拉水吃是生活中最大的難題,如今的自來水圓了他家多年來最大的心願。

關注鄂爾多斯新聞網

©鄂爾多斯新聞網

轉載須註明來源 違者必究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微信(ordosnews)

鄂爾多斯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旭

編輯:楊陽、白倩

校對:李榮、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