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務惠民眾 ——寧陝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掃描

文化服務惠民眾  ——寧陝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掃描
文化服務惠民眾  ——寧陝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掃描

記者 梁真鵬

“我們把全縣最好的地段、最好的建築留給了文化單位”,在寧陝這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近年來,寧陝縣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不斷加大投入,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顯著改善,逐步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均衡覆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兩年來,寧陝縣不斷深化各項惠民文化服務,在加強免費開放陣地服務的同時,積極組織推動各基層文化單位廣泛開展“送文化、種文化”流動服務,文化服務惠民眾,每年累計超過100場次,將文化送到百姓家門口,實現文化服務零距離、零門檻,增強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1“一個人的劇場”不一樣的精彩

7月31日,寧陝縣城關鎮關一社區村民朱小霞家的院壩裡傳來陣陣喝彩聲,縣文化館組織了“一個人的劇場”文藝演出隊和文化志願者們用精心準備的歌舞表演,為朱小霞一家送上了精彩的表演和溫暖的關懷。

早上9點,文藝演出隊和志願者們來到朱小霞家中,拉拉家常詢問朱小霞近期的生活起居和困難,並快速地在她家院壩佈置好簡單的表演場地。附近村民聞訊趕集一樣趕來,大家期待地圍坐一團。

“緊打鼓,慢敲鑼,你唱完了我來說,那天我上坡去做活,她裝病在家偷吃饃饃,饃饃烙得厚又大,熟的少來生的多……”當陝南花鼓戲風趣婉轉地迴盪在院壩時,朱小霞目不轉睛地望著正在表演的演員,伴隨著曲調用手在膝蓋上打著拍子。

朱小霞是關一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46歲的她因幼時患病,身材如同五六歲小孩,走路全靠板凳挪動挪行,儘管家裡距離縣城中心僅隔著幾條街區,但對於朱小霞來說,卻如隔千山萬水,除了家裡小小的院子,她想了解外面世界只能通過電視機的小小屏幕。

平時裡,朱小霞主要靠父親、叔叔照顧,而父親朱久恆年邁多病,視力障礙,叔叔耳朵失聰,一家人互為手眼,相互扶攜。

自2019年4月,朱小霞第一次近現場觀看了文化表演,一直念念不忘,期待再次感受文化的魅力,零距離地欣賞演員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投手之間的固定規矩與法度。

得知朱小霞的心願後,文化志願者們認真選曲,再次登門為她帶來民歌小調《唱支山歌解憂愁》及歌舞表演唱《龍船調》陝南花鼓戲選段、歌曲《明天更美好》。朱小霞激動地拉著演出志願者們的手說:“家裡好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平時難得見到幾個人,更沒想到你們能到家裡來給我們演節目,太感謝了!”她表示,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好好生活,開心過好每一天。

朱小霞的父親朱久恆在節目完畢後,用力地鼓掌喝彩,並在志願者的鼓勵下接過話筒,唱起了山歌。朱久恆面對觀眾的期待欣喜地說,年輕的時候最喜歡唱歌,上坡就是一聲吼,後來就不咋唱了,沒精神唱不起來,今天高興,我唱一個,吼兩嗓子。

據悉,寧陝縣為全面實施“精準扶志扶智”工作,針對重度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狀況,以地域特色的節目形式傳達正能量,輸送精神食糧,創新推出了“一個人的劇場”文化惠民活動,縣文化館組織文化志願者提供上門表演服務,把舞臺“搬”到群眾家中,讓行動不便的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觀看到自己喜歡的文藝節目,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引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同頻共振。

“一個人的劇場”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化節目演出,更是關愛與溫暖的傳播。寧陝縣文化館館長徐啟珍告訴記者,每次演出前,演員、社區都會提前入戶瞭解這部分特殊觀眾各自的喜好,表演結束後還會回訪,收集寶貴意見。讓全縣80個村(社區),40個貧困村的長者、老黨員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行動不便的長者,感受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提高扶貧與扶志扶智工作精準化水平,最終實現全縣“扶志扶智”對象思想認識、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內生動力得到有效激發。我們從今年初開始共演出40場,通過這種形式,為農村老年人送去關懷,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不再孤單。

2“書香寧陝”建設一個都不能少

7月30日,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武警寧陝中隊聯合縣圖書館開展了“衛士書香”讀書分享會活動。分享會上,8名武警官兵分別就自己讀過的《人生》《老人與海》《千年一嘆》與放假的學生們分享自己讀書感受,以讀書心得感悟、書目內容介紹、書籍精彩片段等形式與大家品味經典著作,重溫那些振奮人心的故事。據瞭解,寧陝縣圖書館針對不同閱讀人群開展不同的閱讀活動,在武警寧陝中隊設立分館,豐富官兵們的精神生活。

“通過一系列的讀書分享活動,官兵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追求。”支隊領導介紹,系列讀書活動的開展,幫助官兵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讀書品味,培養官兵善於學習、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這幾年我們中隊成立了寧陝縣圖書館分館,配備了250冊圖書,並對這些圖書不時進行更換,這是對我們駐地武警單位的一種無形支持,也是對我們單位每個人成長進步的一種幫助。該縣圖書館武警中隊分館成立後,官兵們每天都有固定時間在圖書室閱讀,極大地滿足武警官兵們的閱讀需求,閒暇時間讀書看報成為新常態。

“便捷出行,網購火車票。”剛剛進入暑假,在寧陝縣圖書館所在的文化大廈內外,小海報已將2020年電子閱覽室的增值服務廣而告之。圖書館還設有網購火車票專座,安排有工作人員指導,這已是寧陝縣圖書館喬遷新館後,多年來推出這樣的便民服務了。這也是該縣公共文化服務聚集“人氣”的一個縮影。

寧陝縣圖書館、縣文化館在文化大廈建成後喬遷新址,新擁有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縣圖書館卻並不滿足,圖書館由昔日的背街小巷嵌入繁華地段,各項讀書活動也密集開展起來,但圖書館的借閱量不盡如人意。於是,每年圖書館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你讀書、我買單”全民閱讀活動,凡戶籍在寧陝縣的讀者,均可自購圖書帶回縣圖書館報銷,一人一次限一本,單價不超過100元。短短的一兩個月內,上百名群眾成為縣圖書館的編外採購員,並且通過呈現自己的讀書筆記,全額拿回了購書款,寧陝縣圖書館進館閱讀量明顯激增。

6月9日,寧陝縣首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安康閱讀吧”寧陝縣圖書館幸福花園分館建成,該“安康閱讀吧”位於寧陝小學校門旁邊。該閱讀吧屬無人值守自助圖書館,建築面積130平方米,現有藏書一萬餘冊,電子資源2TB,報刊四十餘種冊,館內分少兒區、成人區。通過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智能化管理,借書、還書可通過借還一體機自主完成,寧陝縣圖書館、寧陝縣安康閱讀吧幸福花園分館實行通借通還。

為了給讀者提供溫馨舒適、快捷方便的閱讀環境,館內不僅配備了閱覽休閒桌椅、空調等便民設施,還配備了自助借還辦證一體機、監控系統等現代化自助設備,充分體現了“平等、開放、免費”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該“閱讀吧”的建成有效滿足了廣大讀者朋友們的閱讀文化需求,提升了縣城文化品位,也對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縣、推廣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寧陝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建設書香寧陝一個都不能少,圖書館常常組織工作人員進社區、到學校、入鄉村蒐集讀者薦書信息,並及時根據反饋信息購買書籍。通過流動圖書車定期將相應的圖書送到駐軍、社區、學校、企業、機關等場所。寧陝縣圖書館如今已擁有9家分館,服務觸角不斷延伸,閱讀範圍持續擴大。

寧陝縣圖書館館長劉曉慧告訴記者,縣圖書館開展了不同類型的閱讀活動,使書香社會建設逐步向多個領域延伸。原來圖書館的辦證人只有500多,現在已經有2000多個讀者。通過這幾年不斷的努力,進入圖書館看書讀報的人也越來越多,圖書館所有工作人員將以最飽滿的工作熱情吧,來服務全縣的廣大讀者,使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近年來,寧陝不斷加強文化站、社區、村文化活動室軟硬件建設,累計投入1500餘萬元新建了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8個村級(社區)文化活動室,村級文化活動室覆蓋率達到100%。通過統一標示,文化場館成為鄉村間最為醒目的建築。如今,7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常年活動在各個村莊,每個鎮至少擁有一個叫得響的群眾文藝班社,每個社區均有一支群眾文化活動隊伍,通過開展“歡樂城鄉”等群眾文化活動,讓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3“文化進景區”景色更迷人

寧陝縣地處秦嶺中段南麓,是省會西安市的綠色屏障,安康的北大門,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積90.2%。“子午古道”縱貫全境,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沿210國道行走寧陝縣縣城以北5公里處,有一座金鴨浮舟城隍廟,長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環水,遠遠望去就像一艘乘風破浪的帆船。它始建於乾隆50年,至今已有234年的歷史,它是陝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設計獨特的廟宇,在陝西乃至全國來說都是堪稱一絕。2003年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時之間,城隍廟成為人們網紅打卡地。

寧陝縣每年的廟會都會選擇在城隍廟舉辦,縣文旅廣電局、文化館和社團協會組織精彩的節目表演,歌伴舞、舞蹈表演、雙黃、陝南民歌小調等一系列精彩的演出,為百姓獻上了一場豐盛的文化大餐。這些精彩節目的完美展現,吸引了城區上千名幹部群眾前來觀看。人們總說:“這次節目非常精彩,希望以後多舉辦這樣的節目,我們老百姓真是有福了!”

7月18日,寧陝縣舉辦秦嶺峽谷漂流大賽暨消費扶貧豐收節電商達人直播大賽。縣文化館創新服務方式,將公共文化“訂單式服務”送進秦嶺峽谷漂流景區,舞蹈《趕戲》《綠都寧陝》、民歌對唱《唱支山歌解憂愁》、漢調二黃摺子戲《打金枝》選段等文藝節目吸引了大批遊客駐足觀看。縣文化館創新工作方式,將往年的送文化下鄉改為 “訂單式服務”,把文化服務落到實處,努力將“訂單式服務走基層”打造為該縣的品牌文化活動。

寧陝縣立足底蘊豐厚的“子午古道”歷史文化,先後啟動了秦嶺地質博物館、皇冠詩歌散文創作基地、大蒿溝景區書畫創作基地、大秦嶺寫生創作基地、太乙書院、寧陝縣博物館、江口三烈士紀念館和筒車灣鎮七里、海棠園村史館等項目建設,對全縣影劇院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了提升改造,“兩館一站”達標率達到100%,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標率每年達到20%以上,把“秦嶺之心綠都寧陝”這張名片推向全省、走向全國。

如果說,高樓大廈、文明祥和是一座山城的寧靜之貌,那麼,老百姓臉上洋溢的笑容則是這座城市的幸福之美。如今,放眼寧陝,這種獲得感幸福感處處綻放:廣場上,歌聲激盪、舞步飛揚;景區中,文藝演出有聲有色,高潮迭起;農家書屋裡,莘莘學子和百姓群眾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寧陝縣緊密結合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實際,再添新舉措,共繪新藍圖,以文化服務普惠民眾,讓綠都寧陝成為百姓心中的文化之城、幸福山城!

來源:安康日報 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674&eid=4785&sid=31664&idate=1_2020-08-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