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书中三个细节告诉你原因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是中华文化中最经典的小说之一。通过书中神话故事,将道、佛文化精髓通俗的展现、诠释出来,并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西游记》是一部适合各个年龄、知识层面的人品读的小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西游记》,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孙悟空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书中三个细节告诉你原因

孙悟空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人物。如果做一个您最喜爱的中国神话人物评选,我想孙悟空会毫无争议地,拿下第一。孙悟空已成为一种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猴文化"。

孙悟空法力高强,神通众多,一根如意金箍棒在手,各路神魔妖怪瑟瑟发抖。他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却也脾气火爆,有时候还有点得理不饶人,更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刺头"。在民间文化中,孙悟空代表了机智、勇敢、永不妥协、永不放弃的精神。

孙悟空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书中三个细节告诉你原因

而在我看来,他却是个悲催倒霉的孩子。虽然最后修成正果,却经历了无数坎坷和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拜师学艺,才学了三个神通就被师傅赶下山。凭着实力打出个官竟然还是个"弼马温",偷吃几个蟠桃、仙丹还被炼丹炉烧个半死,甚至还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当然越是艰难、坎坷,越能体现出孙悟空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孙悟空经历的这些困难中,关于他为何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的这个问题,争议很多各有各的看法,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孙悟空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书中三个细节告诉你原因

做人需要低调,切莫爱出风头

第一个原因,是书中交代的最清楚,也是最没有争议的。那便是孙悟空艺成之后,在众多师兄弟面前显摆。

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见了,鼓掌呀呀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

菩提祖师,对爱出风头的他非常不满,当然也是出于对孙悟空的关心。菩提祖师决定将其赶下山,并通过这件事,教育他做人的道理。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

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出于对孙悟空的保护,菩提祖师将孙悟空赶出了方寸山。这是《西游记》文字中,对悟空下山给出的交代,但这样的说法是比较浅显的。

孙悟空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书中三个细节告诉你原因

受寿命之限,必须下山

对于孙悟空下山,更深层的原因,则需要去品,去思考,从书中细节找出答案。菩提师祖法力无边,对孙悟空的寿命,更是掐指一算便能知晓。他已算出,孙悟空如果一直在方寸山修行,而不去下山去改命,他的寿命已不久矣,这也是他教孙悟空长生之术的原因。

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两人道:"你今陽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

孙悟空自以为已经跳出三界,乃不死不灭的仙人,直到醉酒之后,魂魄被勾到阎罗殿。孙悟空亲自查看生死簿,才知道自己原来只有三百四十二年的寿命。一怒之下,篡改了生死簿。他不但将自己的改了,还将所有有名有姓的猴子们的生死寿命,也全都改了。

悟空亲自检阅,……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下簿子道:"了帐!了帐!

菩提祖师早已算出悟空的寿命,故意将其赶下方寸山,便是为了让孙悟空自己去篡天改命。

孙悟空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书中三个细节告诉你原因

菩提师祖真是怕孙悟空惹祸牵连他吗?

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说是菩提祖师早已料定,悟空是个爱惹祸、不安分之人,怕悟空给他带来祸事。他们的理由,大概是因为,文中提到菩提师祖告诫悟空,下山后不可说出师承于他。

我认为此观点有误,理由有两个。

  • 以菩提师祖的神通,上天入地、宇宙洪荒,又有几人能威胁的了他。这一点,略知中国神话传说的人,应该都会了解。
  • 如果说孙悟空一直待在方寸山,一直待在菩提师祖身边,怎么去惹祸,去哪里惹祸?

所以我认为,菩提师祖怕被孙悟空牵连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而正在的原因,是佛道之争。通过整部小说的细节描述,可以很清晰的读出佛道之争的味道。孙悟空本身习道之人,最后却以佛法修成正果,书中无限放大佛法的高深,而降低道法的神通。

孙悟空学艺未成,便被菩提祖师赶下山,书中三个细节告诉你原因

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竟然吓的躲到桌子底下。孙悟空仅学得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术三门大神通,却将整个天宫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这不是笑话吗?道法高手何其多,孙悟空这等本事,应该算是底层的,整个天庭却无一人可与之匹敌。最后还得请出佛祖,才将其制服。

所以说,佛道之争,才是菩提将孙悟空赶下方寸山的原因之一。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然,对于西游记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以上便是我的一点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