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深,責之切:再切,也不能丟掉底線

愛之深,責之切:再切,也不能丟掉底線!

“愛之深,責之切。”這句話,我在很長時間裡是比較反感的,所以,我總是告誡自己,不要走到這條路上。

但是當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時,我才發現,自己也忍不住,愛之深,責之切。但,我這樣說,並不是為這句話翻案,恰恰相反,當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自己身上之後,我更加堅定的反對這種思維漏洞。

正如很多父母,在意識上,基本上是不認同打罵孩子的,但是到了氣頭上,無計可施的時候,也往往是棍棒上手、出口成髒。所以說,不能意識到了,行為就到了,而是本事、能力到了,行為才到。

所以,古人說,聽其言,觀其行。見多識廣的人,往往不會聽別人說什麼,只會看別人怎麼做。

好,總結一個“愛之深,責之切”,並不是什麼金科玉律,而是無能的自我逃避而已。

我這段時間,一直都很關注溫暖這個話題,無論目標多麼高尚,都不能以讓人寒心為代價。都不能幹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我不再舉那個離家出走的女孩兒,會認為送她一碗餛飩的老奶奶,比生養自己的父母都親的故事。

但事實上的確如此,當一個人感受不到四周的溫暖時,那麼所謂的一句暖心話,都能讓人把靈魂交與對方。

所以,溫暖,這就是一切人際行為的底線。

PS:

我總是吹噓父母教育我挺成功,身邊的朋友問我,父母小時候打你不打?我說,經常打的。

朋友似有所悟,看來打孩子還是有用的。

我正告她說,跟父母關係變得融洽,其實是在父母不打我之後。


愛之深,責之切:再切,也不能丟掉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