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擁有四海,也未必見得幸福

《萬曆十五年》是顛覆我想象的一本書。這種顛覆,不是源於這本書以散文化的手法來寫歷史,以細枝末節和無關緊要來窺探一個朝代的歷史全貌,而是感嘆於作者筆下的那些人物。他們是一個時代的風雲,卻終究沒能成為一個時代的榮耀;他們才華橫溢,卻以悲劇結局。

這些人物包括萬曆皇帝朱翊鈞,國家實際上的二號人物張居正、申時行,基層官員廉潔自律的典範海瑞,民族英雄戚繼光、哲學家李贄。

六個人物,足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來反映一個時代的興衰榮辱,而其中的萬曆皇帝,無疑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9歲登基,成為天下最有權勢的男孩;在位48年,卻有將近30年未曾上朝見自己的臣子;一生中除了兩次走出北京城去看自己的陵墓,就再沒有邁出紫禁城一步。

一個貴為天子的皇帝,為何如此特立獨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人物,就能得到一切嗎?

在我看來,即便擁有四海,也未必見得幸福。因為幸福,至少是以自由作為底層邏輯的,而萬曆的一生,卻不那麼自由。

本書作者是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是他的成名作。然而,這本書出版之初,四處碰壁。他在美國找不到出版社,因為這本書的寫法,不被認可為“歷史類”書籍。

黃仁宇只能輾轉到中國出版,沒想到中文版在大陸一經推出,迅速成為最暢銷的歷史類書籍,一時間湧起一段讀《萬曆十五年》的熱潮。後來,英文原本在美國出版,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教科書採用,並兩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歷史類好書提名。


即便擁有四海,也未必見得幸福

1. 當興趣不能成為最好的老師,就失去了學習的自由

一個9歲的孩子,如何管理一個國家?當然,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自幼登上皇位的,何止萬曆一個。我們熟知的清康熙皇帝,8歲繼位;光緒皇帝繼位時僅4歲;而東漢第五位皇帝漢殤帝,登基時僅100多天。在他們的背後,總有一個、或者幾個實際的掌權者。被推上前臺的那個孩子,只是一個代言、一個符號,年齡無關緊要。

萬曆的老師張居正,被梁啟超譽為“明代唯一的政治家”。作為老師,張居正對小萬曆管教是極其嚴格的,教他經書、書法、歷史,象任何一個老師一樣,張居正對小萬曆寄予厚望。事實上,小萬曆也沒有讓老師失望。

他聰慧、勤奮。小皇子的功課其實是十分繁重的,當天學習過的經書和歷史,第二天會被要求背誦。背得好了,張居正會給予表揚,但如果背誦的過程中不順暢或者出現了錯字,張居正馬上會板起老師的面孔,象我們今天的老師斥責學生那樣,對小萬曆進行嚴厲的問責。

小萬曆的母親李氏還派了太監馮保監視著小皇帝的一言一行,只要他有任何不規矩的行為,馮保馬上會報告給李氏。這位嚴厲的母親便會給予小皇帝長跪的處罰,有時候長達幾個小時。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小萬曆的進步自然是十分明顯的。他最喜歡的功課是書法課,因為他的母親和馮保也是書法愛好者,不時給他一些指導,這讓他的書法日益精進。還不到十歲的時候,有一天張居正和其它大學士檢驗小皇帝的書法,這個時候的小萬曆已經能夠書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了。只見他在紙上執筆揮豪,寫出的字讓大臣們嘖嘖讚歎。

然而,從那以後,小萬曆的書法課被取消了,張居正只讓他專注於經書和歷史。用他的說法,皇帝是不能沉迷於藝術的,所謂玩物喪志,一個聖明的君主,應該以德行治理天下,書法這些藝術的東西不過是一種必須的技能,夠用就行了,不能在上面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張居正的這一觀點,看起來似乎是有道理的。他也給小萬曆例舉了好幾個人物。最典型的比如宋徽宗趙佶。

趙佶喜好書畫,還有我們今天足球的前身蹴踘,整日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每天除了寫字畫畫,就是跟高俅一夥踢球,而趙佶也確實是歷史上的書畫大家,他的“瘦金體”書法及花鳥畫也是傳承千古的。然而,重視奸臣加上玩物,終導致了歷史上的“靖康之恥”,北宋亡國。

張居正用眾多事例為自己的理論背書,小萬曆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好。

一個小孩子,沒有玩的自由,也沒有學的自由。張居正的用心良苦,卻為今後的命運埋下了隱患,縱有師生之情,也沒能救得了他。表面聽話的小皇帝,厭恨的種子,在心裡早早種下了。


即便擁有四海,也未必見得幸福

2. 當婚姻不能自己作主,就失去了愛情的自由

萬曆皇帝十六歲時結婚了,妻子是自己的母親選的王氏,年僅十五。萬曆和她成婚,完全就是依從母親的意願,心理上是不大樂意的。

作為皇后的王氏是平民的女兒,大概並沒有什麼才華,但對於母親李氏來說,皇帝背後的女人,賢德就好,並不需要什麼學識。她的想法,只要皇帝一結婚,就可以冊立皇后,相應的冊立其它妃嬪就是合法的。而她們,都可以為皇帝生兒育女,開枝散葉。

顯然,萬曆皇帝並不喜歡自己的這位皇后,婚姻關係也是不鹹不淡地維持著。他不只對王皇后不感興趣,對後宮其他妃嬪也一樣。萬曆的精神世界,空虛而且寂莫。

縱使千百宮女妃嬪在他面前騷首,他也不曾動心。是他不喜歡女色嗎?當然不是。不動心不等於不濫情。

有一段時間,大婚後的萬曆脫離了母后和張居正的視線,受到一名宦官的蠱惑,在皇城的別墅內舉辦夜宴,與女人們尋歡作樂。那如同蓬萊仙境般的夜生活,在萬曆面前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夜遊生活給了他無限樂趣的同時,讓他對紫禁城的生活更加厭惡了。

當然,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久。母后很快察覺,以廢掉其皇位相威脅,萬曆才算收斂。


即便擁有四海,也未必見得幸福

直到碰到了那個生命中的女人,萬曆的心裡,才燃起了愛情的花火。

萬曆皇帝曾一日冊封九嬪,而在他的九位妃嬪中,獨被萬曆寵幸的女人只有一位,就是淑嬪鄭氏。

那一年,萬曆已經20歲。他對這個18歲的女孩,一日生情,便一往情深。

其實,鄭氏就是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似乎並沒有什麼能夠贏得皇帝寵幸的籌碼。然而,一個男人對女人的欣賞,漂亮只是其中之一。智慧對於男人的吸引力,是要遠遠大於外貌的。說到底萬曆皇帝雖貴為天子,情感上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思想上的契合與交流,才是他真正的內在需求。

鄭氏正好填補了萬曆皇帝精神上的缺陷。

她是最能理解萬曆的一個女人。她看出來萬曆雖貴為天子,精神世界卻是既脆且弱的;他長期受母親和首輔張居正的壓制,扮演著一個執行任務的國家機器的角色,被忽視了一個皇帝作為“人”有血有肉的那部分。

鄭氏看透了這一點,她並不把皇帝看得高高在上,而是用平行的視角與其相處。她和萬曆一起讀書,耐心傾聽皇帝的訴苦;她也會豪無顧忌地挑逗甚至嘲笑他的軟弱。這種相處的模式,讓萬曆皇帝感受到了真正的精神交流的力量。

一個天子的身份,被還原成人,萬曆與鄭氏的感情,也因此變得持久。

萬曆最大的心願,是死後能與自己的愛人同葬一室,但在他去世之後,陪同他的只能是兩個皇后。

就到底,這份愛情,終還是不自由的。他的愛苦了兩個女人,常守空房的皇后王氏大概因不被重視而變得偏執,以杖罰宮女為樂;鄭貴妃則被認為是禍國的“妲己”式人物,在萬曆去世後飽受歧視,幽居冷宮,晚景悲涼地獨自過了十年。


即便擁有四海,也未必見得幸福

3. 當話語權掌控在他人手中,就失去了行動的自由

萬曆登基時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於是,張居正獨攬大權,他只要用心學習就好。

長大後,他以為隨著老師張居正的去世,終於可以擺脫約束,親自主政了,然而,他漸漸意識到,很多事情,他並不能隨心所欲。

他想要親自練兵,被文官們制止了,他們告訴他:現在不是戰爭時期,陛下您不需要親自帶兵打仗。

萬曆要冊封自己心愛的女人為貴妃,卻因為不符合朝庭的規矩,受到大臣們的阻撓。雖然他不顧反對冊封了鄭氏為貴妃,但這件事情,也成為後來一系列事件的導火索,波及了整個朝庭。

在鄭貴妃生下皇子之後,萬曆就有了要立其為太子的想法,但這樣的意圖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在這之前,萬曆已經有了皇長子,這種廢長立幼的做法,是不被允許的。由長子繼承皇位,才符合國家的道德標準。

於是,文官們以集體辭官相威脅,萬曆帝以消極怠工相回應,雙方就這樣對峙著。僵持了十多年,萬曆最後還是無奈的妥協了。與此同時,早期的勵精圖治,被一天天消耗殆盡。

正是立儲事件,成為萬曆30年怠政的主要誘因,從而直接導致了明朝的衰敗。

萬曆與文官集團徹底決裂,後果幾乎是致命的。得不到行動的自由,他乾脆放飛了自己。

不上朝,不出門,不見自己的官員。面對這樣的情況,文官們要如何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呢?雖然國家機器還在艱難運轉著,但已然死氣沉沉,苟延殘喘。在萬曆結束自己的統治之後,明朝只延續了24年,就滅亡了。

萬曆皇帝的一生,除了年輕時曾兩次去定陵視察正在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外,此後的三十多年,就再沒走出紫禁城一步。他的天下是什麼樣的,他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他也不關心。

導致這種結局的根本原因,表面上看,是一個皇帝的不作為,但在實質上,卻與國家的體制標準有很大關係。

明朝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在肅清了自己的大部分功臣之後,開科取士,招攬天下人才做官,以文官治理天下。明代的科舉,以儒家理論為核心,“道德”也因此成為治國的準則。

文官們成了這個王國的實際掌權者。用黃仁宇的話來說,他們“雖稱公僕,實系主人”,皇帝不可能與所有人對立;更不可能讓所有人出局。他們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擁有著主要的話語權,皇帝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一個行動不自由的皇帝,內心的孤獨是可怕的,幸福從何談起呢?

他選擇了逃避,在醉生夢死的幕後生活中,為自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發一聲長長的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