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語言的一招一式

一個人走進飯店要了酒菜,吃罷摸摸口袋發現忘了帶錢,便對店老闆說:“店家,今日忘了帶錢,改日送來。”店老闆連聲說“不礙事,不礙事”,並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門。

這個過程被一個無賴看到了,他也進飯店要了酒菜,吃完後摸了一下口袋,對店老闆說:“店家,今日忘了帶錢,改日送來。”誰知店老闆臉色一變,揪住他,非剝他衣服不可。

無賴不服,說:“為什麼剛才那人可以賒賬,我就不行?”

店家說:“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齊,喝酒一盅盅地篩,斯斯文文,吃罷掏出手絹揩嘴,是個有德行的人,豈能賴我幾個錢。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齊,狼吞虎嚥,吃上癮來,腳踏上條凳,端起酒壺直往嘴裡灌,吃罷用袖子揩嘴,分明是個居無定室、食無定餐的無賴之徒,我豈能饒你!”一席話說得無賴啞口無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狽而去。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

一、動作姿勢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外在體現。一個品德端莊、富有涵養的人,其姿勢必然優雅。一個趣味低級、缺乏修養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勢來的。

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留意自己的形象,講究動作與姿勢。因為我們的動作姿勢,是別人瞭解我們的一面鏡子。

三、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動作、姿勢來衡量、瞭解和理解別人。

說起溝通,人們自然會想到最直接、有效的口頭語言。不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情感聯絡都需要簡明、直接的語言來表達、傳遞。除此之外,動作、表情、視線等肢體語言,雖然也被人們在不經意地運用著,但它在溝通交流中的影響力和特殊作用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美國著名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肢體語言。可見,“此時無聲勝有聲”,肢體語言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比言語更為重要。

與人談話,除了話語的內容之外,對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更可以透露出玄機。而且,肢體語言是輔助說話最有效的工具,許多“意在言外”的意思,都能靠著肢體語言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所以我們應該對於肢體語言有深刻的瞭解,以便能夠洞察先機,預做下一步的準備。

如今,很多人把人際溝通的功夫幾乎全部用在口頭語言上,而真正的溝通高手已經意識到肢體語言的重要性。一個無心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一個細小的手勢,一身整潔簡約的衣著,都有可能決定人際溝通的成敗,哪怕這只是一場相親會。

人類學家雷·博威斯特是最初非語言交際——他稱之為“動作學”的倡導者。針對人與人之間發生的非語言交流,博威斯特也做出了相似的推斷。

他指出:一個普通人每天說話的總時間大約為10~11分鐘,平均每說一句話所需的時間則大約只有25秒。同時,他還推斷出,我們能夠做出並辨認的面部表情大概有25萬種。

和麥拉賓一樣,博威斯特還發現,在一次面對面的交流中,語言所傳遞的信息量在總信息量中所佔的份額還不到35%,剩下的超過65%的信息都是通過非語言交流方式完成的。

我們對發生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千次銷售和談判過程展開了詳細的研究,其結果表明,商務會談中談判桌上60%—80%的決定都是在肢體語言的影響下做出的。同時,人們對一個陌生人的最初評判中,60%—80%的評判觀點都是在最初不到4分鐘的時間裡就已經形成了。除此之外,研究成果還指出,當談判通過電話來進行的時候,那些善辯的人往往會成為最終的贏家,可是如果談判是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來開展的話,那麼,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因為,總體而言,當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在所見到的情形與所聽到的話語中,我們會更加傾向於依賴前者。

肢體語言是與說話相對獨立的一種溝通形式,它更加豐富細膩,而且更能表達內心的真實需要,因此,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勝過滔滔不絕的口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