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原創作者/陶玉和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從四川壤塘一帶自駕遊十餘日歸陝,從廣元市一路走老川陝公路,臨近川陝要塞七盤關,山間雲霧繚繞,停下車來拍了幾張,爾後繼續走老川陝路進入陝西,一直到漢中才上了西漢高速……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川陝公路(現國道108線)是陝西甚至寧夏、甘肅入川的一條重要通道,各種大貨車連綿不斷. 老川陝路始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文昌鎮),經過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勉縣、漢臺區、留壩縣,連接著成都市和西安市。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前些年這條老公路我先後走過多次,每每為其道路險峻而感嘆。當年解放軍挺進大西南,這是也是入川的一條重要通道。如今高速公路早已經修通,則更多車輛的選擇了走高速。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川陝公路歷史:

民國23年(1934)

蔣介石令川、黔、湘、鄂、陝五省,限半年內完成五省聯絡公路,四川境內有:川黔、川鄂、川陝3線。

四川公路總局制定《四川陸上交通規劃書——附工程標準》。規劃以成、渝兩市為總彙,劃定成渝、成陝、成滇、成康、成萬、渝陝、渝鄂、渝黔8條幹線;支線 12條;聯絡線30條,總長9740餘公里。其幹、支、聯絡各線,規定路基寬度為8、7、6米,除已成公路外,擬新建6900餘公里,為四川公路網規劃之始。

民國24年(1935)

1月11日 國民政府派賀國光率“參謀團”入川抵渝,易名:“軍事委員長重慶行營”竭力推行公路“協剿政策”。

3月 蔣介石下令對四川已成公路徹底整修,並以成渝路為重點以利“剿共”。

行營參謀團制發《四川“剿匪”公路建設計劃圖、表》。劃定川黔、川陝、川鄂、川湘、川康、川滇、川甘、川青等10大幹線,規定工程標準,限期完成。

5月 蔣介石到蓉,令四川公路總局抓緊整頓成雅、成灌、成內、成嘉(樂山)、成綿5線。限期趕修完善。

9月 蔣介石令:限川陝、川湘、川甘、川滇、川鄂、川康各路趕修務於明年(指民國25年)4月前全部完工。

川陝路開工修築。

民國25年(1936)

6月,川陝公路綿陽至棋盤關段初步打通,其中明月峽隧道長864米,是四川公路建設中第一個隧道。

民國26年(1937)

二月,川陝公路全線開通。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築路的艱辛和代價

川陝公路自四川成都經綿陽、劍閣、昭化至廣元與陝西交界的七盤關止。其中廣昭段長114.5公里(起於昭化兩河口,止於棋盤關)沿途有中型橋樑7座,小橋涵28座。泥結碎石路面,要求寬度7-9米。廣元城區以北地段,明月峽等瀕臨懸巖絕壁,是古代棧道中最艱險的一程,路面僅寬6米。公路在七盤關以南為四川境,過七盤關以北為陝西境。

民國24年(1935)6月12日,由四川省公路總局工程師洪文鈺率隊進行踏勘。施工機構按“川陝公路總段工程處”規定:廣昭兩縣分別成立“義務徵工築路委員會,縣長兼任主席”。《川陝公路義務徵工築路實施綱要》規定:“凡徵工區域內除老、幼、病、殘、婦女外,均有應徵義務,一切應用工具由民工自帶,不得違抗”。昭化縣徵派民工2萬人,廣元徵派民工5萬人,共7萬人。佔川陝公路11個義務徵工縣徵用民工17萬人的41.8%。廣元縣政府令:“各區民工務於9月25日到達工地,若有民工餓死者(時系荒年),由該管區保甲長頂替”。民工到達工地即無糧食,致逃散甚多,嚴重影響施工,總工師萬希成向省公路局所寫工地檢查報告稱:“廣元工區竟有人相食之慘狀,有的食白泥充飢而斃命者,日有所聞。至於餓殍載道,無時無之。民工無糧逃散者甚多。”後經 “行營”電令劍閣專員田湘藩“嚴令禁止,加以解決。”而縣政府又難籌糧維持現狀,在急於通車情況下,對重點工程明月峽絕壁,便用開山機開鑿4,5米半隧道,設會車待避所,外側設標樁為號。經過各工區星夜趕修,到民國25年(1936)6月15日,歷時一年,昭化至七盤關段方基本竣工通車。民工餓死、傷亡者達幾百人。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沿途風景

著名的佛教石窟廣元千佛崖,始鑿於南北朝,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均有鑿刻和不少題記。原有造像17000餘身,窟龕綿延500多米,縱橫密接,猶如蜂房,最高處疊至13層,達40米。因修川陝公路,半數以上窟龕被炸燬,現僅存有窟龕的地段200餘米,窟龕400多個,造像7000餘身.

廣元劍門關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劍門關”石碑。現關樓是1992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因2008年的“5.12”大地震,劍門關景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恢復這個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的天下名關的風采,劍閣縣下大力氣進行重建和升級工作。 根據同濟大學編制的總體規劃,劍門關景區將形成大劍門、志公寺、雷鳴谷、五里坡和翠雲廊5大景片,光前4個景片面積就達75平方公里。整體風格為漢代風格,著力表現劍門關的雄、險、幽、深。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七盤關又稱棋盤關,位於川陝交界咽喉處(陝西寧強黃壩驛鄉與四川廣元轉鬥鄉的分界線)的七盤嶺上,號稱西秦第一關。是四川連接秦嶺以北的東北、華北、中原以及西北的唯一道路樞紐。

七盤關號稱西秦第一關。

自古以來,七盤關都是四川北部與陝西交界的一處重要關隘,它與白水關、葭萌關、劍門關一起,被稱為川北四大名關。

此關建於漢代,是金牛古道上由秦入蜀的重要關隘。建關時,為扼守進出川要道,設計者將關址選在寧強黃壩驛西的大巴山雞頭嶺。但由於山高風疾,尤其是隆冬之時,山巔冰雪封凍,寒風煞人,守關者難以為繼。為此,後來當地人將關址由雞頭嶺遷到七盤嶺。到了唐朝貞觀末年,又被遷到七盤嶺下山嘴部。因過關的道路需要盤旋七次,故此關被當地人稱為七盤關。

20世紀30年代,因要修建川陝公路,施工人員從山口鑿路而過。

20世紀90年代,修建108國道公路過程中,四川當地有關部門在製作路標時,誤將七盤關寫成讀音相似的棋盤關。從此,地圖上就有了棋盤關、棋盤關隧道及棋盤關收費站等名稱。

2014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經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批准,棋盤關被改成七盤關。歷史文獻上常見的地域名七盤關正式迴歸。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據明洪武年間《重修七盤關碑》記載,七盤關曾多次遷址,到唐貞觀末年,七盤關由七盤嶺遷址至關溝西坡,即現在的較場村境內。

據史料記載,至清代,七盤嶺頭設有七盤關訊,建有炮臺三座,分別為牛耳炮、子母炮和劈山炮,另有總武官一員和馬步軍兵一營。自初唐七盤關定址之後,它一直是作為劍門蜀道入川的第一道屏障而名震四方。在川陝公路通車之前,川陝之間的人們要相互來往,還是必須經過遠古的金牛古道,而位於川北門戶的七盤關則更是必經之地。1936年,當川陝公路修至七盤嶺時,因為山勢險惡陡峻,來自美國的公路設計師們一籌莫展之下,只好退避三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繞開這座著名險關,從七盤嶺山腰的一側另闢蹊徑,蜿蜒連綿數次,最後才逶迤盤旋而下。從此,七盤關這座輝煌千年的古道名關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無人問津,竟一路衰頹下去了。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蜀道雄千古,嚴關峙七盤。霜搜紅樹直,山鎖白雲寒。”在清代師範《七盤關》一詩中的七盤關,正是川北名關七盤關。岑參的《早上五盤嶺》、杜甫的《題五盤嶺》、吳融的《登七盤嶺》、張問陶的《出七盤關踏雪抵寧羌州》……根據雍思政的收集,描述七盤嶺的詩詞就多達100餘首。

七盤關,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特別是一些帝王將相、文星鉅子留下了很多優美的故事傳說:如“蜀王夜渡七盤嶺”、“五丁拖道七盤嶺”、《張大千寫七盤關》等。如今,七盤關地處朝天區轉鬥鄉黎

明村與校場村交界處,轉鬥鄉也因“七盤關”而聞名。儘管在近年來卻被不少人誤讀為“棋盤關”,但有關部門已將為它“驗名正身”。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當年的川陝公路,就從劍門雄關之下穿過,每次經過這裡,都會停車歇息,或登關俯瞰兩邊千古要道,或仰望萬丈絕壁之兇險。如今劍門關已經納入景區管理,需要購票參觀,而川陝公路也另選路線,架橋鑿洞遠遠的繞開了劍門關,過往之人亦不能目睹位於絕壁險隘之中的雄關面貌。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本美篇關於川陝公路及七盤山的文字源於網絡……

雲霧中的川陝公路

陶玉和

少時未讀萬卷書 老來欲行萬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