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对重疾险有误解

自1995年引进中国以来,重疾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关注度最高的险种了。几乎每一家寿险公司的主打产品,都是重疾险。以至于大家一说起保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重疾险。

然而如此家喻户晓的重疾险,大家对它真的了解吗?来测试一下呗。

下面这几个说法,你觉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①重疾险可以报销大病医疗费用。

②重疾险是确诊即赔。

③重疾险是想买就能买的。

④重疾险找谁买、去哪买都一样。

⑤消费型重疾险便宜但不能返保费,返还型重疾险贵但可以返保费。

答案是:以上全错。

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围绕重疾险的种种误解吧。

你是不是对重疾险有误解

误解① 重疾险可以报销大病医疗费用

这句话,乍一看没错。重疾险保的不就是大病么?

重疾险,并不是说我得了大病去医院治疗,保险公司就给我报销医疗费。而是当我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赔付一笔保险金给我,帮助我渡过难关。保险金额是我投保时就确定的,跟我治病花了多少钱无关。

另外,近年来轻症、中症已逐渐成为重疾险的标配,即使未达到重疾的赔付标准,只要符合轻症或中症的标准,也可以获得一部分额外赔付。

而且轻症、中症赔付后还可以豁免剩余保费,就是说剩下的保费由保险公司帮我交了,我不用交钱但继续拥有保障,大大提升了重疾险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重疾、轻症还是中症,能够获得赔付的疾病,都是在保险合同中有明确约定的,不在合同上的疾病,就一分钱也不赔。

那如果发生了不在合同列表中的疾病怎么办呢?想要报销这部分医疗费用,除了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之外,需要再投保一份商业医疗保险

误解② 重疾险是“确诊即赔”

许多保险业务员确实是这么宣传的,保险条款上也是用的“确诊”这个字眼。问题在于,重疾险所谓的“确诊”其实包括了3种理赔标准:一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确诊,即做出明确的诊断。二是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或治疗。三是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

2007年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统一了25种高发重疾的定义,目前在售的重疾险产品基本上都包括这25种重疾。按上述理赔标准,可分类如下:

你是不是对重疾险有误解

25种重疾里面,只有3种是真正意义上的“确诊即赔”。可见绝大部分重疾,都不是“确诊即赔”的,切不可想当然。

误解③ 重疾险是想“买”就能“买”的

很多朋友找我咨询保险,一开口就是:“我想买重疾险,你给我推荐一个吧。”或者发来一个重疾险产品的链接:“有人给我推荐了这个产品,你帮我看下怎么样?”

每当这时候,我总有一种错觉,好像身处一个可以像买手机、买化妆品、买衣服一样“买”保险的便利时代。

我会告诉这位朋友:“我从不推荐保险产品,先抽几分钟时间填个问卷,让我了解一下你的情况和需求吧。”在看了问卷之后,我还会花上至少半小时到一小时,和对方进行一番详细的沟通,然后才开始制作保险方案。

保险并不是摆在货架上任人挑选的商品,它是一份互助契约,不能“买”,只能加入。

投保重疾险,需要如实告知健康情况和过往病史,保险公司核保通过后,方能加入。核保结论通常有以下4种:

1.标准体承保(即按正常费率条件承保)

2.次标准体承保(加费,或除外部分责任承保)

3.延期(风险尚不明确,此次暂不接受投保,以后可再次申请投保)

4.拒保(风险太高,以后也不接受投保)

如果投保时没有如实告知,会给将来理赔埋下隐患,可能面临拒赔或解除合同的风险。

只要投保时如实告知并承保了,今后即使健康状况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续保,所以越早投保越有利。可惜很多人往往是等到发现身体有些小毛病了才想起来投保,而面对加费或除外的核保结论,却又无法接受。

须知保险合同乃是互助契约,所有被保险人是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规则,契约又怎能正常履行?

误解④ 重疾险找谁“买”、去哪“买”都一样

如果大家认可了上面一条,重疾险是不能“买”的,那我想就不会认为找谁“买”都一样了吧。

投保人需要一位靠谱的保险顾问,对其家庭所面临的风险做全面分析,然后量身打造一份完善的保险方案(重疾险只是方案的一部分),指引投保人做好如实告知、完成整个投保流程,并提供后续的咨询、调整、协助理赔等一系列服务。

这样的保险顾问,除了应该具备相当的从业经验,熟知市场上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到客观中立,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行推销不适合投保人的产品。

什么,你想通过某自媒体大V推荐的产品链接在线投保?

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TA为你做过需求分析了吗?

TA会为你的健康告知把关吗?

TA会提供后续服务吗?

确认过TA的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从业资格证了吗?

如果保单出现问题,TA会负责吗?

其实不问可知,答案肯定大部分都是否。

说起这些“大V”,大都喜欢打着“帮消费者省钱”的旗号,推荐所谓高性价比的“消费型”重疾险,然后就贴个投保链接或二维码,坐收推广费。

那么线上的“消费型”重疾险,真的比线下的“传统”重疾险更好吗?

误解⑤ “消费型”重疾险便宜但不能返保费,“返还型”重疾险贵但是可以返保费

顾名思义,“消费型”保险,就是如果保险期间内没有出险,保费不会返还,消费掉了。

实际上,只有1年期的重疾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型重疾险。它没有现金价值,一般采用自然费率,续保保费随年龄增长,也就是保费一年比一年贵。

所有的长期重疾险都不属于消费型保险

,虽然它们也并不返还保费,但具有不断累积的现金价值,可以通过中途退保或者保单贷款的方式,转换为现金取出。(退保取现会失去保障,保单贷款可以继续拥有保障但需要支付利息)

而现在被误称为“消费型”重疾险的,其实指的是不含寿险责任的长期(定期或终身)重疾险。寿险就是身故赔保额,含不含寿险责任,区别就在于身故能不能赔保额。

因此,从有无现金价值的角度,重疾险可分为:

无现金价值:

1年期重疾险(真正的消费型重疾险)

有现金价值:

①不含寿险责任的定期/终身重疾险(被误称为“消费型”重疾险)

②含寿险责任的终身重疾险(也被称为“储蓄型”重疾险)

下面我们以30周岁男性为例,分别投保A、B、C三款重疾险,保额50万元,交费期20年,来看一看它们的保费和现金价值有何区别。

A:含寿险责任的重疾险,保终身

B:不含寿险责任的重疾险,保终身

C:不含寿险责任的重疾险,保到70周岁

请将手机向左旋转90度,看图。

你是不是对重疾险有误解

可以看出:

A(保终身含寿险)的保费最高,现金价值一直在增长,到最后接近保额50万元。相当于存下了一笔钱,所以也被称为“储蓄型”重疾险。

B(保终身不含寿险)的保费略低,现金价值先升后降,在77周岁时达到顶点(超过了总保费),然后开始慢慢降低,最后变为0。

C(保到70周岁不含寿险)的保费最低,现金价值在55周岁时最高(没有超过总保费),到70周岁时变为0。

最后让我们做个小小的总结。

“消费型”重疾险

◇正确说法是不含寿险责任的重疾险

◇重疾赔,身故不赔。

◇保费较低,现金价值先升后降,最后变为0。

◇主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大多没有人工核保,只有线上智能核保。

“储蓄型”重疾险

◇正确说法是含寿险责任的重疾险

◇重疾、身故都可赔(二者只赔其一)。

◇保费较高,现金价值一直上升,最后接近保额。

◇主要通过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线下销售,可以人工核保。

这两种类型的保险,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不过是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已。抛开需求谈产品,都是耍流氓。

“消费型”和“储蓄型”重疾险总算弄明白了,那“返还型”重疾险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返还型”重疾险,只不过是在重疾险上附加了一个两全险,在约定的期限内如果没有赔付重疾,到期就返还已交保费,或者再加点儿利息。但是,如果已经赔过重疾了,就不能再返还保费了。

这种保险常常被包装成“不花钱买保障”,说穿了不过是当初多交一些保费,让保险公司拿去投资,最后分一点收益给你罢了,羊毛总归是出在羊身上的。

对重疾险的误解,当然不止这5个,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欢迎关注“探险物语”,有趣有料又有毒的保险科普,专业经纪人助你选对保险不掉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