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太監中的一股清流,因為人正直,為國為民,死後被百姓稱為佛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三大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尤其對於“東廠”這個機構更加熟悉。東廠的首領稱之為東廠掌印太監也成廠公或者督主,是明朝太監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二號人物,在明朝歷史中出現次數最多還是“宦官干政”這個詞彙。像劉瑾,汪直,魏忠賢等輩。這些人無一不下場極慘,受後人唾罵。今天小y要和大家聊的這個人,他堪稱明朝太監中的一股清流,為人正直,為國為民,深受百姓擁戴,死後百官哭靈,百姓把他稱為佛。他是誰呢,一起來看吧。

東廠太監中的一股清流,因為人正直,為國為民,死後被百姓稱為佛

他就是陳矩,陳矩生於1539年,本來家境貧寒,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在陳矩九歲的時候,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陳矩的父親把陳矩送進宮中做太監,從此開始,陳矩開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說為什麼陳矩的父親一定要把陳矩送進宮中當太監呢,原來,當時,陳矩的父親在接待一個來自宮內的太監總管,由於招待不周惹怒這個太監總管。就狠狠教訓了陳矩父親一番。陳矩父親異常惱怒,就把陳矩送進淨身房,讓陳矩當太監,將來坐上總管的位置,為自己出氣。陳矩聽從父親的安排,就進宮做了太監。

東廠太監中的一股清流,因為人正直,為國為民,死後被百姓稱為佛

剛入宮的陳矩,被分在了秉筆太監高忠門下。高忠當時權勢很大,而陳矩從小機靈,善於察言觀色,很快就得到高忠的賞識。高忠就開始用心栽培陳矩。並讓陳矩繼承了自己的秉筆太監的位置,還把陳矩引薦給明神宗,明神宗也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太監很是喜愛。後來讓陳矩掌管東廠大權。

東廠太監中的一股清流,因為人正直,為國為民,死後被百姓稱為佛

陳矩大權在握後,不像其他太監一樣,囂張跋扈。依然不驕不躁。為人很是低調。在某一年,陳矩奉旨出宮,路過家鄉,順道探親。當地官員接待陳矩,命令百姓在烈日下歡迎陳矩。陳矩對這些官員準備的宴席一概不去赴宴,拒收賄賂,遣散百姓。很快就返京了。當地百姓對陳矩十分感激,誇陳矩有佛像。

陳矩深受明神宗的信任,在讓陳矩參與明朝國事的同時,也讓陳矩幫忙處理自己的家務事。明神宗有一個女兒,昌榮公主。昌榮公主和駙馬吵架。駙馬一氣之下,回老家了。昌榮公主就回宮嚮明神宗哭訴,告狀。要明神宗嚴懲駙馬。正好陳矩就在邊上。明神宗就詢問陳矩的意見。陳矩說,這就是夫妻二人之間的小事,這點小事不應該驚動皇帝。況且這個時候,公主正在氣頭上,才會讓皇帝嚴懲駙馬,如果真的嚴懲駙馬,等公主氣消了。公主日後必定後悔。明神宗認為此話有理,但是公主已經在皇帝面前告狀了,如果不懲罰駙馬的話,恐怕公主會臉上無光。陳矩就給明神宗除了一個主意,讓明神宗對外宣佈駙馬回鄉辦事,對內宣駙馬回京,口頭斥責一番。公主和駙馬重歸於好。

萬曆二十六年,陳矩以掌管東廠,常常掛在嘴邊就八個字“祖宗法度,聖賢道理”並秉承“上帝好生,無知入井”的想法常常對刑部,鎮撫司監獄所關押的重刑犯,多方曲意保全。在他掌管東廠期間,東廠抓捕人最少,京師秩序最穩定。

萬曆三十三年,陳矩到達了人生中的最巔峰。明神宗給予陳矩掌管司禮監的權力。這個時候陳矩已經同時兼任東廠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成為當時太監第一人,權勢滔天。陳矩依然不驕不躁,秉公執法,嚴以律己。不收賄賂,從不與阿諛奉承之輩相交。

當時明朝國庫空虛,明神宗指派多個礦監稅使到全國各地,監督礦石開採,徵收稅款。明朝的情況大家都瞭解,這些礦監稅使名為替皇帝徵收稅款,實為在地方獅子大開口,欺壓當地百姓,中飽私囊,搞得民不聊生。朝中大臣紛紛上奏明神宗,希望明神宗能夠收回這些礦監稅使,嚴懲貪汙腐敗風氣。

然而明神宗卻認為這是大臣反對他徵收礦稅的一種計策。他並不知道這些稅使在基層使怎樣胡作非為。為此明神宗貶斥了幾個忠心進言的大臣。陳矩得知此事後。聯合當朝大學士沈鯉一同嚮明神宗進諫。說服明神宗停止徵收礦稅,召回礦監稅使。

東廠太監中的一股清流,因為人正直,為國為民,死後被百姓稱為佛

萬曆三十五年,陳矩在房內,端坐去世。就像高僧坐化。明神宗下旨將陳矩安葬在香山上,按照僧侶的傳統方法妥善下葬。出殯的時候。朝中大臣自發前去扶靈。受過陳矩庇護的官員,身穿素服前去陳矩墓前祭奠。百姓知道後,紛紛來香山祭拜。把香山圍的水洩不通。

論是非功過,只由後人評說。陳矩一生為國為民,不貪汙,不受賄。沒有被權利矇蔽雙眼,注重提攜由才能之人,太子伴讀王安就是陳矩所引薦。受陳矩的影響,門下劉若愚為人正直,好學有文。 唯一一流傳至今的宦官著作《酌中志》就是出自劉若愚之手。論是非功過,只由後人評說。各位你們是怎麼看的?

我是小y專注與歷史領域創作,如有錯誤之處或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