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總參謀部運作機制

核心觀點

德軍總參謀部創建了一整套全新的體系,做好了“研究戰爭藝術”、“制定戰略方案”和“培養軍官”三項基本工作,給德軍帶來了整體的提升和質的飛躍,成為德國崛起的有機組織部分,為德國統一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德軍總參謀部運作機制


1866年普奧戰爭和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均以1:10左右的損失比戰勝強敵,大獲全勝。普魯士皇帝威廉一世更是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的凡爾賽宮登基,成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並非歐洲第一強國的普魯士在短短几年時間之內,就連續戰勝了歐洲大陸的新、老霸主,成為新的“歐洲冠軍”。這一切,源自普魯士超過五十年的積累,一方面發展經濟提升國力,另一方面則通過建立“總參謀部”來極大地提升軍隊的整體戰鬥能力。

在此之前的戰爭,依賴的是將領自身的經驗和天賦,具有極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德軍總參謀部,從1800年開始建立雛形,到上述兩次大戰時開花結果,將戰爭指揮從依靠個人經驗提升到體系化的高效決策能力,為德國的崛起提供了軍事上的保障。

更為神奇的是,總參謀部並不擁有直接的作戰指揮權。總參謀部最大的價值,是培養了整個軍官隊伍穩定且高水準的“決策能力”,以及各個軍團、各級軍官之間的“決策一致性”。為了取得這些成果,總參謀部主要開展了以下三項工作:

第一,研究戰爭藝術。

總參謀部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組織軍官研究、學習經典的戰爭案例,探究戰爭致勝的關鍵因素,思考戰場對陣的基本邏輯,總結戰爭的藝術。參與研究的軍官,都擁有豐富的軍隊管理和實戰經驗,從連長開始帶兵作戰,一直晉升到團長、師長甚至軍團長之後,才調到總參謀部任職的。在這裡,他們靜下心來進行專門的研究和思考,將自己及他人的作戰經驗總結成戰爭藝術,成為德國軍隊智慧的來源。

不僅如此,總參謀部對戰爭藝術的研究,有時會達到“戰爭哲學”的高度。這使得德國軍官相對其他國家的將領,站在了更高的維度來思考問題,具有視野和格局上的優勢。這些成果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其中提出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等一系列論斷,直到今天也是對戰爭最本質的思考和論述。

第二,制定全面的國家作戰(防禦)戰略。

總參謀部與現實連接最緊密的一項工作,就是制定全面的國家作戰(防禦)戰略,並根據本國及他國的情況變化,隨時調整戰略部署。為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方案,總參謀部對職能進行了專業化的劃分,從情報收集到後勤保障,再到技術創新,構建了分工合作的高效運轉體系。

總參謀部首先做了大量的情報收集工作,針對不同的國家,設定專人負責,長期、動態地進行情報收集。這些情報包括各國政治方面(對內、對外政策及變化)、軍事方面(戰略、部署、新武器、戰術等)、國家與人民方面(機構、管理、經濟、金融、文化、移民、礦業、農業、林業以及海洋開發和貿易等),以及交通通訊方面(鐵路、公路、郵政、電報和內河航運等)等。

總參謀部考慮的第二個問題是,構建本國的後勤保障體系。軍官們掌握了全國的物資情況、地形情況、交通情況、通信情況等信息,並制定出相應的管理、調配製度,使得後勤保障系統既能滿足軍隊的日常所需,又能在開戰時快速的進行調度,保證己方作戰有力。

總參謀部關心的第三個重要方面是技術創新,因為技術進步有可能極大的改變戰爭的指揮方式和實施方式,甚至“顛覆”原有的作戰方案,使其成為一堆廢紙。例如,在1870年進行的普法戰爭中,老毛奇就充分考慮到鐵路運兵和電報通信帶來的變化,將傳統的“先集中再推進”的軍隊部署方式(法軍採用了這一方式),升級為“多路並進,集中開戰”(閃電戰的原型),從而一舉擊敗了法國,並最終佔領了法國的首都。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了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

為了實現制定作戰(防禦)方案,總參謀部除了依靠軍官出身的參謀外,還設立了一個龐大的“輔助機構”。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是學者而非軍官,他們從事純科學研究工作,研究諸如地形測繪、通訊技術、戰略制定等的原理和方法,通過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服務國家,而不是在沙場上衝鋒陷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總參謀部要保證制定的作戰(防禦)戰略成為國家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絕不能只是一種簡單的純軍事戰略。就象在統一德國的歷程進程中,德皇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麥、總參謀長老毛奇,共同構成了“決策核心”一樣,彼此相互協作,共同驅動普魯士一路向前。

第三,培養軍官。

總參謀部建立的軍官培養體系,如同人體的循環系統,讓擁有優秀“決策能力”的軍官遍佈整個軍隊,構建起德軍整體超高的“決策一致性”。

最初的軍官來自於軍校,軍校的課程設置和授課方式,由總參謀部統一管理,從源頭培養決策能力和決策一致性。軍校學員經過最嚴格的選拔,只錄取最優秀的青年人。在校三年,學員重點學習戰術、軍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建立起對世界、對戰爭的完整認知。這些課程,大多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再輔以大量的專家講座,從而在廣度和精度上滿足培養的需要。

學員畢業之後進入連隊,其中的精英分子在一年之後,有機會到總參謀部承擔一些輔助的工作,而且由總參謀長親自培養。這樣做的目的是開拓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見識。在總部工作一年之後,這些年青軍官會被派到團級單位繼續鍛鍊。在團級單位任職期滿後,其中的優秀人員會晉升為上尉,調回總參謀部,填補其他軍官升職留下的空缺。而那些晉升的軍官,則進入軍隊,成為營長、團長、師長甚至軍長,等到適當的時候,再調回總參謀部任職。

如此一來,軍官在總參謀部與各軍團、師、團、營、連之間循環起來,推動全軍的發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整個軍隊中的團以上幹部,幾乎都有總參謀部的工作經歷,自然擁有相似的決策邏輯,能夠理解總參謀部制定的戰略和戰術,從而將總參謀部的思考成果變成了現實的作戰能力。

做好了“研究戰爭藝術”、“制定戰略方案”和“培養軍官”這三項最重要的工作後,在實際作戰時,總參謀長只需要考慮戰役中的重大問題以及集團軍的行動目標,而不用管各集團軍如何達成目標,指揮水平達到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最高境界。正是總參謀部構建的這一整套運行完整的體系,給德軍帶來了整體的提升,實現了質的飛躍。

德軍總參謀部運作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