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傳位弟弟,弟又傳位他兒子,為什麼沒被積極傳頌?

陳總會客間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第一點,趙匡胤並沒有正式傳位給他弟弟趙光義,就連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在歷史上都是千古謎題,具體可查“燭光斧影”。

北宋從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到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歷經167年,總共9位皇帝,除去宋太祖趙匡胤,剩下八位都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及其後代。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俘,康王趙構在臨安建立南宋,是為宋高宗。

有意思的是,這位宋高宗沒有後代,在這種情況下,趙構只能過繼太祖皇帝的後裔為子,也就是遠支皇族,不過其中大多數人此時早已流落民間。高宗於是派人四處尋覓,據說找到了好幾千人,最後從中選拔出了兩個孩子帶入宮裡,其中的一個名叫趙伯琮,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這位宋孝宗便是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所以說,天道輪迴,兜兜轉轉,宋朝政權歷經10位皇帝,最終還是回到了宋太祖這一脈。


大毛愛歷史


首先從趙光義接棒,就存在“斧聲燭影”的嫌疑,也就是說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是非正常交接。

按“金匱之盟”杜太后的遺言規定皇位是這樣傳的,趙匡胤傳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廷美,趙廷美再傳回趙匡胤之子趙德昭手裡。杜太后的深謀遠慮是怕幼主鎮不住舊臣,出現比如趙匡胤奪了後周天下的事。

不妙就不妙在開頭,趙匡胤病重後,吩咐太監王繼恩召四子趙德芳入宮,但這太監沒去叫趙德芳,直接去了晉王趙光義哪,趙光義入宮後就直接發生了“斧聲燭影”的事件。

暫不管趙匡胤足否真正心甘情願的傳位給趙光義,因為太祖病重時宣趙德芳進宮,那就是要吩咐後事,甚至包括讓德芳繼位,歷史沒有假如,就按“金匱之盟”來說,趙光義後該傳位給趙廷美,再到趙德昭了,但包括趙德芳都相繼死在趙光義之前,這規定的皇位咋傳,連主角都去世了。

趙德昭是隨趙光義徵遼,趙光義打了敗仗,大家找不到趙光義了,要擁立趙德昭為帝,可後來趙光義又出現了,趙光義十分不高興,大軍回來後,因為遲遲沒有封賞,趙德昭提醒了下趙光義,這下徹底惹怒趙光義,訓訴趙德昭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賞賜也不晚”就這樣,一說趙德昭自殺了,二說趙德昭喜吃肥肉吃壞了身體,死的不明不白的,反正趙光義脫不了關係。

趙德芳在趙德昭去世三年後,睡了一覺,也不明不白的死去。

趙廷美是因為謀反後,被貶官病死。看似都是正常死亡,但也死的蹊蹺。

接班人都死了,還都死的那麼詭異,怎麼接班,人都沒了,所以,沒法積極傳頌。

不過後來,宋朝18個皇帝,趙匡胤一脈九個,趙光義一脈九個,還算公平,北宋除趙匡胤外,其它八帝都是趙光義一脈,南宋,除宋高宗屬趙光義一脈外,其它八帝都是趙匡胤一脈。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公元960年,“五代十國”的後周大將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謀士趙普等,假借出兵抵禦北漢,在都城開封以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帝,建立北宋。

為解決從“五代十國”以來,軍事將領擁兵自重、謀反奪位的“傳統”,趙匡胤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戲碼。開國大將多被削奪了兵權,但有一從例外,那就是趙光義。

公元976年十月,正值盛年的太祖趙匡胤大病,位高權重的其弟晉王趙光義探望,屏退左右。其間,有人於窗外遙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躲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當夜晉王趙光義留宿宮中,次日晨宣佈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廟號:“太宗”。

趙匡胤駕崩時,長子早亡,次子趙德昭年二十有五,業已成年。趙匡胤何故皇位不傳子,而傳於弟,讓人生疑。難道真是愛弟勝於愛子?“燭影斧聲”也由此成為千古之迷,後人多認為趙光義有弒兄奪位之嫌。三年後,趙德昭因故被太宗趙光義訓斥,心中驚懼自殺。

關於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後史書記載有《金匱之盟》。意思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擔心趙匡胤百年之後,幼主即位後會重蹈“五代十國”主弱臣強,大將奪位的情況發生。與趙匡胤相約百年之後將帝位傳於其弟光義,並將這一約定書寫記錄下來,藏於金匱之內,以作憑據。但書中記載杜太后於961年病逝前與趙匡胤等約定《金匱之盟》,當時趙匡胤三十四歲正值壯年,這時就推斷他可能早亡,幼主即位似乎不太符合情理。對此,後世史家也多有爭議。

997年,趙光義駕崩,傳位於三子趙恆,廟號真宗。這時侯,趙匡胤諸子中,長子滕王趙德秀,早亡。次子燕懿王趙德昭,自殺。三子舒王趙德林,早亡。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早亡。

這樣一番情形,題主認為要傳頌什麼呢?是趙匡胤仁孝,以國家大局考慮“傳位”於弟趙光義,還是趙光義即位後,訓斥侄兒趙德昭使其自殺,最終把皇帝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應該都沒有有什麼可傳頌的!有的只是感嘆和唏噓帝王之家,親情寡淡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