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國不北伐,主動稱臣,能保住國家嗎?

開庭一哥


稱臣還不是等於國家滅亡了,他為君,你為臣,臣是什麼?臣就是臣民,君就是君主,君王,皇帝,一國之君。

南唐後主李煜不就是向趙光義稱臣?他的國還在嗎?李煜還不是被趙光義毒死了。總的來說,他要滅你,你怎麼都不行,作他的兒子都不行。他說:“父子能分家嗎?"你看,還是要成為一家。

劉禪不是向司馬炎稱臣了嗎?前方將士還在流血犧牲,劉禪就先開城投降,只是他自己保了一條命,蜀漢照樣滅之了。

國家統一是人民的願望,歷史的趨勢,統一勝於分裂。


上官人云


如果蜀國不北伐,主動稱臣,能保住國家嗎?


大家好,我是品味文化作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蜀國不北伐,主動稱臣,也保不住國家。


具體分析如下:

東漢末年,朝廷孱弱,宦官作亂,權臣迭出。

皇帝逐漸失去了對中央、地方政權和全國局勢的掌控。


從此,天下大亂,地方割據日益嚴重,“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隆中對》。




至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由此看出,三國鼎立是經過大浪淘沙,弱肉強食,最後形成了短暫對峙的局面。





也就是說,在當時短期內,誰也消滅不了誰,才形成了這個局面。


但魏蜀吳長遠的奮鬥目標,都不是這個苟和的局面,最終都是要打破這個平橫,消滅另兩方,建立大一統的政權。





蜀國位置在西南以四川為中心。諸葛亮出山時,和劉備共同商定好的長期戰略,就是先以四川為中心建立鞏固的後方根據地。


然後向北向東兩個方向出擊,殲滅曹魏集團,恢復中原,興復漢室。包括與東吳結盟,也是短期戰術不是最終的戰略。


雖經多年艱辛的征戰討伐,蜀國還是最先被魏國滅掉,劉禪做了安樂公,得以頤養天年。


就蜀主劉禪的結局來倒推,蜀國如果不北伐,而是主動稱臣,魏國肯定不會讓其保全國家。


很可能取消其規制,任命有功之臣,為地方官員,讓原來的蜀國舊臣將相,各得其所,有口飯吃。


只不過他們的主子,肯定也是給個封號,找個僻靜的地方圈養,生活待遇優厚,頤養天年。


這樣顯得魏國君主,仁厚為懷,德彰天下,更有利於將來進一步統一天下。




綜合三國時期情況來看,這個推測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反過來講,如果蜀國稱臣,魏國又保全了他的國家,讓其世代繼承,說不定在哪一個郡主當政時期,又起來反抗討伐魏國。


繼續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蠱惑天下人心,到時魏國怎麼辦?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以,魏國趁著蜀國投降,用軟措施來滅掉他的國家,消滅對手,這符合《孫子兵法》的理論。


您同意我的觀點嗎?


品味書齋


這問題是想說:“如果蜀漢政不北伐,而是主動向曹魏俯首稱臣,能夠繼續維持割據自立的局面嗎?”個人淺見以為:恐怕不能!

這是因為即使蜀國願意當乖孩子,也肯放棄“大漢王朝繼承人”的虛榮,主動向魏國低頭,魏國也不會放過它!

先不說魏國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魏國始終有吞蜀滅吳一統天下的企圖了,就是當時的形勢也迫使魏國不可能滿足於佔據半壁江山!

大家都知道,魏國是在曹丕篡漢建立的,在名義上接續的是東漢王朝的統治。可是東漢王朝的疆域,可不僅僅是中原地區,還包括了吳國佔據的江南,和蜀國佔據的巴蜀漢中及南中。如果魏國不能消滅蜀、吳兩國,統一整個天下,就只能成為一個割據政權。曹魏政權的統治合法性將會遭受質疑,它的統治穩定性將無法得到保障。

再有一層,既然曹魏政權已經繼承了東漢王朝的統治,那麼漢朝的統治就應該徹底終結了才對!可是,劉備卻偏偏又在西川弄出個“漢”政權(史稱蜀漢),當做東漢王朝的延續。如此一來,天下將會出現兩個東漢王朝的繼承人!

想想看,魏國會允許蜀國與它爭奪“正統”嗎?當然不會!因此,就算蜀國願意當乖孩子,魏國也一定會消滅它,以便徹底剷除隱患!而這就是諸葛亮所說的:“不伐賊漢亦亡也!”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