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對聯或牌扁,有的寫繁體,有的寫行書或草書?不搭配啊?

歐洲


你好,我是清心墨緣,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寫對聯或者牌匾,用繁體字書寫是常有的事,我就經常這樣寫,很正常的。寫行書和草書也是非常常見的,也很正常,在沒有什麼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我也經常用行草體寫,沒什麼不搭配的。下面詳述。

首先說繁體字。漢字的發展過程是先有繁體,後來為了書寫方便,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全社會範圍內推廣的簡化字,一般情況下,對聯和牌匾都是請書法家或寫字好的人來書寫的。這些人都是對書法有一定的研究式學習過書法,只要學習書法都要從古人那裡汲取營養,從讀帖臨帖開始,古代的碑帖中常出現很多繁體字異體字。天長日久不斷積累,就形成了書寫繁體的習慣,故而只要是寫毛筆字,絕大多數都是寫繁體字,這也是中國漢文化的一種傳承。還有就是因繁體字筆畫較多,用毛筆寫出來,更能體現漢字的美感和藝術性,這也是書法界的共識,所以寫對聯和牌扁用繁體字很正常。

再說在寫對聯或牌扁中用行書草書。

漢字書法字體的產生與發展,歷經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過程,寫對聯或牌匾釆用什麼字體,並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所以自古致今可以說寫什麼字體都可以,一般情況下,用楷書、隸書、行書為較多,行書最多,草書較少,因為牌匾和對聯就是讓人看的,如果寫草書人們都不認識,那就失去了意義。行書因為書寫省省力,字體鮮活,實用性強,所以對聯和牌匾中,我們看到用行書的最多。

雖然對聯與牌扁中出現的較少的草書,個人認為三個原因:

一是寫字的人只會寫草書,不會寫其它字體,這種人很少;

二是有的大書法家或名家各種字體寫的都不是很,反正草書大家認識的比較,又顯的很有個性。

三是書寫者顧弄玄虛,覺得這才有水平。

有的請名人提扁,就不論字好不好了,名人效應嗎,物有所值或超值,也就沒有什麼不搭的了。

不過,在寫對聯或牌扁時應注意的問題,就是不可繁體簡體混用,這也是行內約定俗成的。

以上就是我的淺見,如有不同,歡迎留言探討,謝謝


清心墨緣


你好,我是蘭石學書法,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寫對聯或者牌匾,寫繁體字很正常啊。寫行書和草書也很正常,沒有什麼不搭配的。下面詳細說明。

先說繁體字。一般情況下,對聯和牌匾都是請人來書寫的。即使請不來大書法家題寫,也總是請寫字寫的好的、懂點書法的文化人來寫。這些人都學習過書法,只要學習書法都要從讀帖臨帖開始,古代的碑帖都有不少繁體字異體字。日積月累的練習書法,時間久了,只要是寫毛筆字肯定都是寫繁體字,這就是習慣,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所以寫繁體字很正常。

再說寫行書草書。

寫對聯和牌匾用什麼字體,並沒有國家標準,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寫什麼字體都可以。不過一般情況下楷書隸書行書較多也最正常,因為牌匾和對聯就是讓人看的,如果你寫的老百姓都不認識,那就失去意義了。行書因為書寫省時省力,實用性特別強,所以寫對聯和牌匾通常都用行書。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草書的對聯和牌匾,我認為兩個原因:一是請的大書法家很有個性,不會徵求你的意見,或者你即使發表意見他依舊是我行我素,他就喜歡寫草書他就想寫草書。你能怎麼著?還不是聽之任之。

二是他只擅長草書或者他只會寫草書,你想要楷書他寫不好,書法家揚長避短只能用他擅長的草書來寫。

既然你已經交了一筆不非的潤筆費用,既然書法家都用草書寫出來了,你即使不滿意又能怎麼樣?只能發揚孔乙己精神自己安慰自己:名人效應,物有所值,沒有什麼不搭配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謝謝。


蘭石讀書習字


關於寫對聯及牌匾用簡體或繁體及用行書、楷書或草書的問題,在很多的書法技法的書都有講過,在這裡,我只不過是重申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對的地方,請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首先,對聯與書法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載體,既然是傳統,就有傳承,很自然,書家在臨寫古字帖時,就涉及到繁體字,這是傳承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書法家平時寫字,順理成章常用繁體字,這是習慣問題。

其次,用繁體寫字,字的結構平穩、緊湊,整副對聯或牌匾顯得端裝、好看。

再次,對聯或牌匾的書寫字體一般採用行書或楷書,很少用草書或篆體。因為,對聯或牌匾都是大眾藝術文化,是讓普通老百姓觀賞的,如果書家採用草書或篆書寫字,相信大部分人看不懂,失掉觀賞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