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与写作:教孩子读《悯农》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

经典诗文

悯农二首 (唐)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诗与写作:教孩子读《悯农》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

内容简析

第一首

前两句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三句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巨大贡献。

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揭示出乎意料的结果——“农夫犹饿死”,突出问题,引人思考,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从而表达对农人的同情(悯)。

读诗与写作:教孩子读《悯农》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

第二首

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写出农民劳动的时间和天气情况。接着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与第一句“日当午”相呼应,描写农人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给禾苗锄草松土,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泥土里的细节。

第三、四句抒发感慨用反问句指出,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含蓄地表现了同情农人的主题。

读诗与写作:教孩子读《悯农》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

阅读与写作

学会阅读

两首小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流传千古。

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在教孩子去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只注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于是众多读者从这两首诗中读到的,就是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了。其实,这和诗人的本意,和这首诗能够带给我们的,相差甚远。

首先,题目是“悯民”,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农人的怜悯、同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和学习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一是巧用对比。

第一首诗中,先描写农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四海无闲田”,然后写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形成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巨大的思维落差,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突出主题。

二是细节描写。

第二首诗中,后两句用议论的手法表达了每粒粮食都是农人汗水换来、农人值得同情的主题,但作者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也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细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就把农人的辛苦和不易表现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读诗与写作:教孩子读《悯农》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

写作借鉴

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可以给文章增光添彩。

以《我的母亲》为题作文为例:

母爱是作文中常见的主题,如果我们仅仅选取一两件母亲爱护子女的事情来记叙描写,则显得太过平常;直接发出“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我们也爱母亲”这样的议论抒情则显得空洞而无力。

但是,用了对比,用了细节描写,就不一样了。

读诗与写作:教孩子读《悯农》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

先用横向对比:

每个人的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会一样,把自己母亲的所作所为和别人母亲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我的母亲“不爱我”!我有点怨她。

(比如,别人母亲一到周末就陪着孩子去游玩,我的母亲一到周末就加班;别人母亲常给子女买名牌,我的母亲天天要求我节俭……)

然后纵向对比:

通过某件事情或某个细节发现母亲“真的爱我”,我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爱我的母亲。

成功的关键:

形成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

(比如偶然的机会发现母亲周末加班时辛苦的身影;比如母亲深夜回来还在为子女操劳的细节……)

恰当地运用对比可以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丰满,文章主题深刻而动人。

读诗与写作:教孩子读《悯农》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