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後,性格都變了,現在學哲學非瘋即傻,沒有什麼用。

瞭解更多傳統文化,分享知識與新聞!

亞里士多德說: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亞里士多德用

這一格言來說明哲學的起源。與這句格言相類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學起源於閒暇和詫異。”

學哲學後,性格都變了,現在學哲學非瘋即傻,沒有什麼用。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

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

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

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颳風下雨

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源的哲學問題。

除了“詫異”以外,從事哲學活動還必須有“閒暇”。設想,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哪還會時間去“詫異”?

一個人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哪會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學問題?

學哲學後,性格都變了,現在學哲學非瘋即傻,沒有什麼用。

古希臘貴族生活

在古希臘,哲學家多為貴族,他們不必為生計操勞,因此才能從事純思辨活動。亞里士多德正

確地把“閒暇”作為哲學思辨的必要條件。

古希臘擁有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發達的奴隸制,貴族享有充分的閒暇。但閒暇只是一切智力活

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能夠利用閒暇從事哲學思辨,這是希臘人的特殊之處。

很多愛好哲學的朋友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難回答。正

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

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

學哲學後,性格都變了,現在學哲學非瘋即傻,沒有什麼用。

蘇格拉底

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我想跟你學哲學。”

蘇格拉底問他:“你究竟想學到什麼?

學了法律,可以掌握訴訟的技巧;學了木工,可以製作傢俱;

學了商業,可以去賺錢。那麼你學哲學,將來能做什麼呢?”青年無法回答。

蘇格拉底是想啟發這位青年,哲學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

學哲學後,性格都變了,現在學哲學非瘋即傻,沒有什麼用。

故事

還有一個故事:

看來,哲學真的沒什麼用途,關鍵時刻連命都救不了,還不如去學習一項具有實際用途的技能。

學哲學後,性格都變了,現在學哲學非瘋即傻,沒有什麼用。

但求知是人的本性,人類不會先衡量一門學問是否有用再去決定是否繼續思考下去。

同樣,哲學也不會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捨,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

哲學之中,人說到底就是“哲學的”存在。

所以說,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除了求知,哲學的用處還體現在人廣袤的精神原野中,我們讀《道德經》《老子》《易經》,

就是想從中獲取更精深的思想,即使我們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裡,我們存在的意義十分微

小,即使我們很難像古希臘的貴族一樣,有閒暇和好奇心來探究生命的本源,但這世界對於我

們是最真實的存在,人生途中,我們也有困惑,有不解,有委屈,有怨恨。

哲學是帶著枷鎖思考出來的結果,無數個先人在幾千年前,在更早的時候,就與現代的思想進

行了間接的溝通。我們學習的,甚至傳承下來的,是無數古人思想觸碰的精華。

學哲學後,性格都變了,現在學哲學非瘋即傻,沒有什麼用。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沒有用”但我們有愛(對世人的愛,對人生的愛),有勇氣(有奮力前

行的勇氣,有失敗後重來的勇氣),有信心(對未來的信心,對世界的信心)

這就夠了。

  • 致虛極,守靜篤
  • 濯手、焚香,沏一碗茶湯
  • 手捧古卷,口誦真經箴言
  • 忽如清風入懷,盪滌心塵

讀過”善德驛站“,便是一場智慧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