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的信念:服裝工廠管理混亂,應該正確導入精益生產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逐步走向市場。精益生產方式能在短時間內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最大限度的佔領市場,對於剛剛進入市場經營體制的我國企業來說是一種值得借鑑的方式。

精益生產在中國的主流傳播,是隨著豐田在華的合作而展開的。1978年6月長春一汽考察團在豐田集團對豐田生產方式進行了全面的學習,並在各大分廠進行實踐摸索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自此,精益益生產開始在中國的汽車行業逐步得到傳播。


徐進的信念:服裝工廠管理混亂,應該正確導入精益生產


服裝智能製造精英俱樂部發現,自1997年伊始,在珠三角工業帶,精益生產幾乎在所有的日資企業中,如奧林巴斯、理光、佳能、松下等,得到了廣泛地推行,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在客觀上帶動了精益生產在中國的傳播。

2000年左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巨大生產過剩壓力下,隨著精益生產理論的成熟,國內的製造商們逐漸瞭解到精益方法不只是一種生產體系,還是一種商業體系,囊括了將一件產品投入市場的所有方面,包括設計、供應商管理、生產以及銷售。

因此,精益方法最終在汽車製造業之外傳播開來。無論是國企、名企還是外資公司,都期望通過精益生產生產降低浪費、提高效益,中國的精益生產學習自此從被動模仿走入了主動探索的階段。市場上也陸續湧現一批以精益生產為主導業務的諮詢公司,把精益生產當作專項進行輔導,各種關於精益生產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大量生產方式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低廉的生產成本的同時,給精益生產方式的推廣也大大增加了難度,但是在推進精益生產提高效率進程中,企業還是應該基於現實狀況,客觀分析,理性面對。

1、精益生產提高效率的管理策略

1)需要將精益生產內容有機的導入傳統生產模式,應該在計劃系統優化、生產工藝改革、設備佈局改善、產品輸出分析、生產活動控制、現場管理強化等方面制定改革方案,靈活的、有計劃的進行改革。

2)精益生產的管理應該基於剔除浪費、建立連續生產、提升員工職業素養、提高生產效率、合理規劃生產流程、利用拉動式生產模式等理念推進工作。精益生產模式對企業生產模式的兼容性比較好,涉及到企業的細節處較多。

3)對傳統生產模式進行精益生產方向的改革,需要基於精益生產的原則,進行全方面的制度安排。

2、建立適應精益生產的組織模式

服裝智能製造精英俱樂部指出,精益生產的本質是管理,建立合適的組織模式是有效推進精益生產的關鍵。

1)基於精益生產“剔除浪費”的管理理念,對傳統的多級制組織模式進行改革,通過優化組織結構,進行扁平化組織架構建設,以工作團隊的形式精煉組織結構,提高企業效率。

2)精益生產組織模式下的工作團隊可以在控制企業成本的前提下,更高效的產生效益。

①精益生產工作團隊在產品設計、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及更強的市場適應性。

②精益生產團隊式工作模式更加註重了人才的培養,精益生產組織模式將企業中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以工作擴大化和內容豐富化的模式充分挖掘了人才的能力,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


徐進的信念:服裝工廠管理混亂,應該正確導入精益生產


3、強化精益生產的設計及生產過程控制

精益生產的核心是對設計及生產過程的控制工作,因此為發揮精益生產的最大化經濟效益,應該對其生產及設計過程給予相應的重視。

1)精益生產過程控制需要基於6S管理整頓生產現場、基於優化設備佈局進行連續生產、基於工藝路線優化設計進行流動生產、基於標準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基於拉動式生產模式提升市場適應性。

2)精益生產過程控制需要建立相應的方法體系,主要包括6S管理體系、定製管理體系、設備佈局方法、標準化生產方式、平衡式流水線體系、工作細化方法等。系統科學的方法體系是有效進行過程控制的關鍵。

服裝智能製造精英俱樂部發現,雖然精益生產已在我國傳播好多年,但國內大多數企業在實踐中,還是存在生搬硬套一些理念和工具,沒有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實施。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實施離不開堅持二字,中國的市場環境要求企業家在短期內產出成果,沒有一定家底和韌性的企業自然無法快速摒棄低成本高效率的大量生產方式,轉而在精益生產道路上細細研磨探索。一旦在實施精益生產方式過程中碰了壁,國內企業便開始打退堂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