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培養獨處的能力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有的人取消了春節返鄉的車票,一個人在出租屋過年;有的人因為接觸史,被單獨隔離在酒店;有的人返城復工,還需要在家自我隔離14天……一時間,許多人被單獨限制在十幾平米的空間之內,幾乎見不到什麼其他人。比起不必要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喧囂,我們似乎更無法忍受一個人獨處時的孤獨。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獨處的能力是指一個人即便孤身一人,內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能夠順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活動。

如同其他技能一樣,獨處的能力也是慢慢磨練出來的,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開始時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想著早日出關,恢復自由身;然後隨著時間推移,漸漸習慣了獨處,靜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物來驅逐寂寞;最後獨處成為自我修煉的土壤,參悟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所謂“古來聖賢皆寂寞”,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如何培養獨處的能力?一是變“被動”為“主動”。其中有三個關鍵詞:“接納”,接納自己非常時期必須要獨處的現實;“選擇”,掌握選擇信息的主動權,刷手機時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性攝入此刻自己需要的信息,減少閱讀容易引起焦慮、恐慌、憤怒的文章,控制自己無謂的情緒性消耗;“享受”,享受孤獨帶給我們的各種情緒變化,畢竟這是人生中難得的經歷和體驗。

二是給自己設立小目標,讓自己忙起來。首先做“減法”,減少沉迷於手機的時間,比如規定自己每三小時刷一次抖音,每次不超過半小時,依次遞減,這樣慢慢就能從手機的綁架中解脫出來。其次是做“加法”,在本子上做記錄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每天抄錄一首古詩詞,每天看一集紀錄片把裡面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記下來,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寫寫日記,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等到出關的那一天,回看自己在本子上記錄的東西,會收穫一份可觀的精神財富,變得更加自信和堅定。

三是保持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繫。現在通信網絡技術發達,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與世隔絕,不定期與親戚朋友聯絡,告訴自己不是孤立無援,有很多家人和朋友在關心自己、愛自己,他們即使不在身邊,也會在心裡陪伴自己渡過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