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不是脾氣大,而是對孩子耐心不夠

本文來源 | 養育男孩

ID | breedboy


01


週日老婆開著車,載著我們去商場。


在一個掉頭的地方,一輛黑色的小車從右側猛地插過來,從我們前面強行掉頭。


為什麼就不能等等呢?就那麼幾十秒的時間差,險些撞上。

在我們中國很多城市的路上行車,都是這樣的場景,大家見怪不怪了。


記得很早以前,坐著一個朋友的摩托車,在火車站廣場前面的車流裡走著。


他沒花多少時間就穿了出來,好幾次跟大公交車搶位置。


我是嚇出冷汗,他卻輕描淡寫地跟我說沒事,不能等,一定要見縫插針,誰膽大誰就能有路。

等不起的當下,急功近利成為一種常態。


可惜的是這種心態還折射到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上。

我們常常說“孩子,你慢慢來。”


可是慢慢來,慢慢來……


你真的等得起嗎?

你敢等嗎?

“快點快點!”無數的父母在催著孩子。


“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能這樣做。”

“我沒時間跟你說,你自己去想。”

“趕緊去學,你同學朋友都在學。是不是要我發火才去?”
……

看上去是脾氣不好,其實是耐心不夠。


今天生的孩子,恨不得明天就能成才。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這個,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也趕緊去報名,而不管孩子內心是不是願意,不看是不是真的適合孩子。

關鍵是得不斷地去塞。


塞滿孩子的空餘時間,塞滿自己那顆焦慮的心。


親愛的,你不是脾氣大,而是對孩子耐心不夠


02


失去了耐心,所有的教育理論都是空洞無力的。


常常有一些媽媽說:


“我認真地讀了書,看著案例,聽著分析,覺得很有道理。結果回家一遇到問題,還是不行。孩子一鬧,火冒三丈。提醒自己控制控制,最後把自己差點憋死。”

這樣控制,常常以更大的傷害結尾。


父母必須先深刻解剖自己,做出行動,才能真實地面對自己跟孩子。


而且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長久的過程,而不會立竿見影。

前幾天中午,我在倉庫整理書籍,把箱子搬來搬去地盤點。


因為要給平臺的孩子們準備圖書漂流的書籍。


兒子很配合的也一直給我幫忙。

我們還找到了一本他非常感興趣的數學繪本。


小傢伙樂呵呵地覺得撿到了寶貝。

等我忙完說要回家做飯去的時候,卻發現那本數學繪本不見了。


我筋疲力盡地坐在椅子上說,“算了,明天來找吧。”


“不行,我今天要看!”兒子臉上開始不高興了。


“我給你換一本,好不好?”


“不行!”


“為什麼不行,你就當我今天沒有給你找到這本書,何況我給你的書跟這本書是一樣的。你這樣做就是無理取鬧。”我很有理地進行勸說,希望他放棄那本書。


結果還是不行。


我開始有點上火,因為時間已經很晚,早上買的菜都快捂壞了。


但這時我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別發脾氣。


“我再給你找一遍,如果這次找不到,就下次再找,好不好?”


“好!”


看到我真誠地願意有所行動,兒子也退了一步答應了。

於是我又將剛剛搬過的箱子一一檢查,看是不是夾在了哪些書裡。


結果花了近半個小時,一無所獲。


又耐著性子繼續找。


最後從一個箱子靠牆的那邊找到了,原來不小心掉進了那裡。

拿到書的兒子,滿臉的笑容。


我也擦了擦汗,跟他說:“總算找到了,你好好讀吧。”


心裡慶幸這次我的耐心戰勝了自己的焦急和脾氣。

而冷靜後想,其實孩子哪裡有胡攪蠻纏的意思。


他僅僅是需要爸爸幫忙找到自己喜歡的那本書而已。


反而是我自己為了避免麻煩而找種種的理由敷衍孩子啊!


這次,又學習了一課。


親愛的,你不是脾氣大,而是對孩子耐心不夠


03


有時候,父母多少的無名之火,是自己內心不安或者童年創傷的投射?


童年創傷一旦觸碰,就像開了閘門的洪水,它可能會席捲了憤怒、羞恥、怨恨、疼痛等很多負面的感覺,一齊衝擊你的心房。

記得有一次,我抱著一個很重的大箱子下樓,兒子跟老婆走在前面。


就在出樓道的時候,以前一直給我扶著門的兒子,這次看到我抱著箱子艱難地走了過來時,只是瞧了一眼就把門給帶關了。


我當時的心情一下子到了冰點,不得不放下箱子,打開門,然後再抱起箱子出去。

我感覺很無助,內心有一種難以控制的情緒湧起。


我大聲地跟兒子說為什麼不給我扶住門?

小傢伙說自己不小心把門給關了。

老婆說我的反應有點過分了。


那天一整個上午都感覺不好。

後來我仔細地進行了自我分析。


發現是自己童年的創傷引起的反應。


因為我的一些經歷,讓自己變得特別怕被“拋棄”。


而兒子把門鬆開,門狠狠地哐噹一聲關上時就觸發了這個閘門。

所以說,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那個童年的自己不斷跟自己招手。


幸運的是,你夠努力地話,就有機會在新的關係和愛之下,進行自我剖析和修復。


04


沒事的時候,我會帶著兒子在小區附近轉,讓他熟悉周邊的環境。


有一天他驚喜地跟我“爸爸,真是奇怪,這裡能回家,那邊也能回家。”


我當時一怔,小傢伙還真地說了一個我們都明白的道理——“回家的路不只是一條。”


我說,“是有很多種回家的路,等你長大就會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


其實,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有很多路通向遠方。


不可能只是父母劃出的那一條,而應該是遵循孩子心底的那條。


父母不能強迫,而應該耐心地幫孩子去尋找,鼓勵他們努力的走。

當你執著於自己的堅持,最後可能會發現:


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有一本繪本《安的種子》值得大家一讀。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他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面對孩子的時候,請真實地面對。


給孩子愛的同時,更要有足夠的耐心。


最後你會發現,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親愛的,你不是脾氣大,而是對孩子耐心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