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2017年5月11日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至2030年,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总数将增至4948万人。这一组数字一直牵动着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副秘书长王女士的心。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琢磨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健康饮食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学龄儿童“学会吃”,“吃得更科学”,直到2019年上半年,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好侍食品(中国)专项基金携手中国食育行动发起者—食话,共同开展“好食之旅”活动,先后走进了杭州丹枫实验小学和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为孩子们带去了别开生面的食育课程,想以此来改善学生的饮食习惯的同时,培养儿童自然认知能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儿童人格发展和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青少年抓起。

与“食”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食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素质教育,儿童与青少年是食育的重点人群。2018年5月,人民日报内参报道的《食育咨询报告》——“中科院专家认为开展中小学食育迫在眉睫“,获得孙春兰副总理批示,引发多方关注。7月人民日报发表言论“培养孩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8月,人民日报发表“珍惜盘中餐,食育须跟上”……这些无不强调食育已成为国家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着力点。

成功的食育,是要通过小学生反过去“教育家长”,影响家长。

食育内涵非常丰富,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饮食结构,并由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依然面对很多挑战。通过儿童启蒙来辐射带动整个家庭和社会,逐步推进针对成年人、老年人的食育。

食育是指以食物为载体或中介的教育形态,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营养健康,还关注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和文化的传承,并具有规范个体行为、密切家庭情感、促进经济发展等广泛的社会功能,被视为是智育、体育、德育的基础。

2019年,好侍食品专项基金特邀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前任主席饶平凡教授作为食育感官课程的首席顾问,针对学校学生开展的入校食育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饶教授强调在课程设计上需要以兴趣为导向,以内容为核心,以科学共识和科学方法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在遵循这样的原则的基础上,好侍食品专项基金联合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发起者-食话,共同设计了《储备能量好过冬》及《香辛料王国》两个主题课程。

《香辛料王国》课程的主题是与孩子们一起探索香辛料的秘密。对辛香料的探索不仅仅是对味道的探索,更是对历史的探索和认识,可以帮助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孩子传承中华文明、创造璀璨未来的决心。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尝了用香辛料调配的食物,从五感感受香辛料的独特之处,并激发学生们对香辛料的浓厚兴趣。同时,孩子们认识了八种常见的香辛料,并学会如何辨别香辛料,完成《香辛料排排坐》辨别工具。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通过学习,学生们对香辛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储备能量好过冬》课程,希望通过授课能够教会学生认识能量,了解按时吃饭、及时补充能量的重要性。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富含能量的食物,学会能量营养素的构成;接着在“极寒地区生存挑战赛中”通过挑选食物储备能量、对自己能量储备及消耗情况的记录,到最终的剩余能量的统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游戏和互动的形式,学会如何及时为自己补充能量的能力。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从“吃好”到“吃对”,好侍食品专项基金助力中小学食育教育

食育教育不仅限于儿童的营养和健康,更是通过食育来培育儿童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对食物、自然和文化的认知。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许多国家对于食育教育十分重视,如英国校园菜园计划、美国可食校园计划、日本食育推进计划等等,国内也积极实行食育教育。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好侍食品(中国)专项基金将持续协助学校和家庭共同推进食育教育,为中国儿童健康成长奉献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