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谨防“亲职化”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要彼此独立。

以高考为题材的电视剧《小欢喜》,自开播以来揪着千万父母的心。

最近,乔英子打算跳海时和妈妈说的那些话,让人控制不住流眼泪,理解她、心疼她。英子对妈妈说:“你从来都是凭着你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你知道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只是想要逃离你!”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宋倩想不明白:“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呀!”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英子回答妈妈:“你每天给我做饭,给我上课,照顾我的生活,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太多,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18岁的英子,被妈妈用生命来疼爱,可这份爱始终太沉重,太令人窒息。英子活不出自我,她被逼得想要逃离妈妈,逃离自己。

英子是宋倩的女儿,但有无数家庭里的孩子像她一样生活着。

宋倩是英子的妈妈,但她也是成千上万父母的缩影,是习惯把爱用控制展现,把子女的人生过成自己人生的父母形象。

英子和宋倩,其实是许多家庭正在经历的“亲职化”的亲子关系。

01、“亲职化”亲子关系,是一种怎样的相处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尼娜·布朗在她的作品《自私的父母》一书中,将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所有情况下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虽然有些行为看上去是为了子女着想的父母,称为自恋型父母。自恋型父母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亲职化”。

“亲职化”是指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换,父母放弃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在孩子身上。他们控制孩子,不允许孩子成为与自己分离、独立的个体,潜意识里期望孩子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而不是追求他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来看英子和宋倩。

  • 宋倩和乔卫东离婚后,宋倩一心扑在女儿身上,她放弃自己的理想,辞掉工作,全天候照顾女儿。她让女儿考上清华,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
  • 宋倩逼英子学习,甚至将她卧室里一面墙壁打通,装上透明玻璃,以便监控她是否认真学习。
  • 宋倩强迫英子放弃爱好,不能看电影、玩乐高、去天文馆当讲解员。最后,她严厉制止女儿报南大的冬令营,因为她害怕唯一的女儿离自己太远,她不能和女儿分离。

宋倩对女儿说,你考上大学,你就自由了,可她潜意识里从来就认为,女儿和自己是不能分离的,自己的幸福就是女儿的幸福,女儿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亲职化”关系中的孩子作为父母的延伸而存在,角色的互换,使孩子永远要把父母的需要放在首位。父母和孩子常用的沟通模式是:

你如果爱妈妈,你就要……

爸爸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不听我们的话,难道要我们失望吗?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我的一切,所以你凡事都要和我先商量。

爸妈养你不容易,你要为我们考虑呀!

生活中,“亲职化”亲子关系中的子女为了父母活着,他们受困于父母编制的牢网,生命力得不到展现,往往困顿一生。

02“亲职化”亲子关系中的孩子,都在承受无法言说的痛苦

也许你看到一个孩子,被父母各种操控却不言说,就以为他们是正常的,事实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都在以各种方式忍受伤害,他们的内心已经遍体鳞伤。

  • 1、情绪敏感,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自私的父母》一书指出,“亲职化”最持久、最恼人的影响之一就是子女情绪过于敏感。他们容易把种种负面情绪内化到自己心里,并且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英子想要跳海时,她已经失眠34天了!

英子被妈妈的控制逼的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每时每刻都想哭,却又忍着,她陷入无助,那种压抑感,使他不能解救自己。

“亲职化”关系中的孩子,可能表面波澜不惊,但内心异常痛苦。他们羡慕又害怕那些被父母给予自由的孩子,内心具有很大的落差感、自卑感。因为不能做自己,他们会委屈、压抑,这种情绪使他们长期没有活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对世界失去信任,最终彻底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 2、带着无处安放的愤怒生活,自我攻击

父母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足以让孩子,把所有的委屈往自己肚子里咽,毕竟,没有哪个孩子承受得起,父母为自己付出一切,自己却要和父母对着干的“不孝”。

既然父母付出了这么多,他们不允许孩子和自己分离,似乎合情合理。怎么办?孩子只有把愤怒留给自己,敢怒不敢言。他们埋怨自己无用,痛恨自己不能选择父母。此时,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在孩子眼里全都是给自己套上一层又一层的枷锁,他们的心里充满仇恨,恨自己活成了父母随意操控的机器,这种愤怒导致孩子自我攻击、自我伤害。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 3、自我价值感低,渐渐失去生活热情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体现在自己的生命力得到绽放。

马斯洛层次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可当一个孩子从小的“尊重需要”不被父母满足,渴望独立、自信、被赏识的需要不被父母看到,孩子就会自信心受挫。自卑感衍生出的自我价值感低,使孩子渐渐失去“自我实现的需要”,慢慢对生活失去热情。

我们常常发现,那些自信乐观,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大多都是被父母赋予自由的人。因为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尊重,所以他们可以看见自己的价值,预期自己的未来,有源源不断地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理想中,而不是像困兽一样,整日被父母碾压,在自卑、瞧不起自己的生活里,苟延残喘。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03父母如何预防“亲职化”亲子关系,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孩子,生来就是不同的叶子,他们渴望绽放自己的光芒,即使要经历风雨的洗礼。

做父母的,不能自私地把孩子占为己有,父母爱孩子就当他们的火把,而非枷锁,帮孩子照亮前行的路,让他们发光发彩。

1、做“权威型”父母,而非“专制型”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家庭教养方式将家长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和纵容型。

“专制型”父母需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要求,他们受不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

“权威型”父母在孩子心里是有权威的父母,但权威建立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严格但民主。他们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根据孩子的需要提出要求,监督孩子、陪伴孩子完成目标,却绝不操控孩子。

生活中做“权威型”父母并不难,父母可以通过聊天、家庭会议等方式,和孩子多多交流,看见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父母要明白,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是自己的提线木偶,专制地控制孩子,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还得不到孩子的爱和尊重。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2、给孩子选择权,让他们看见闪光的自己

一位妈妈问教育专家尹建莉:“我的孩子最近总爱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还听不进去家长的建议,该怎么办?”

尹建莉老师回答她:“儿童不听话不是一件坏事,那也许是孩子在用自己的天性反抗我们的错误。“

网上上看到一位妈妈分享的故事。

妈妈是名钢琴老师,对钢琴如痴如醉,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也能好好学钢琴,将来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然而,儿子天生不喜欢钢琴,喜欢跳街舞。儿子三四岁时,她还能逼听话,每天练练琴,如今,9岁的儿子,为了反抗自己,钢琴绝不碰,街舞也放弃了,人变得执拗、悲观。

怎么办?一边是自己梦想的音乐殿堂,一边是儿子不听自己的指导。在妈妈冥思苦想对策事,儿子对妈妈说:“妈妈,我爱街舞,犹如你爱钢琴,你为什么要让我听你的话,放弃自己的爱好呢?”

类似的话,妈妈听别人说过,但它从自己儿子嘴里说出来,妈妈瞬间醍醐灌顶,知道自己错了。

妈妈放下让孩子学琴的执着,选择让儿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今,全心投入街舞的儿子,时时闪耀着光芒,与自己也像好朋友一样。

这位妈妈的改变,赢得了广大网友的点赞。

大人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孩子,可孩子有自己想法。当你认为孩子是不听话,故意和你对着干,也许,他只是发自内心的,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孩子,生来就是不同的叶子,他们渴望绽放自己的光芒,即使要经历风雨的洗礼。做父母的,不能给孩子遮风挡雨,就当火把,帮孩子照亮前行的路,让他们发光发彩。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3、父母与孩子精神分离,彼此活出耀眼的自我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孩子的成长,是带着父母的爱,慢慢和父母分离的过程。

父母只有允许孩子和自己分离,彼此才能投入到自己的生命建设中。

特别喜欢伊能静,她不仅是位优秀的明星,也是一个和孩子互不依附的独立妈妈。

伊能静曾表示,自己有资源和优势,让儿子哈利进入娱乐圈,可儿子却想上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儿子对自己说:“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所以请不要用你的过去来设限我。”

伊能静果断选择了放手。而哈利也时常告诉妈妈:“如果你累了,你一定要学会当你自己。”

伊能静和儿子彼此精神独立,即使对对方有过期待,但也会选择尊重对方的决定,不包办、不操控。

孩子是父母内心的投射,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尊重他们思想,尊重他们的灵魂可以与自己保持平等。不强迫孩子,用心修炼自己,父母与孩子会因各自互不牵制而更加紧密。

《小欢喜》乔英子失眠、跳海,“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说: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根就是,父母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需要给孩子建立规则。

翅膀就是,给孩子尊重和选择,孩子有权不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活。

父母想给孩子翅膀,就不能粗暴地让他们服从自己,那是给他们戴上沉重的镣铐,永远不能振翅高飞。

父母和孩子,终究是一场别离。

不被允许分离的孩子,离开父母后往往寸步难行,而被允许活出自己的孩子,独自面对生活,也敢勇敢追求,洒脱地面对成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