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我曾經在一家大型企業工作,直屬上司是一位成功的職場人士:北京戶口,三環內有房,生了二胎,每天西裝革履,髮型修整得一絲不苟。


但與他共事幾年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卻是在一次彙報工作的會議上,大領導當著所有下屬的面,毫不留情地把他訓斥了一頓。


後來這位上司跳槽了,離開家庭到二線城市一個更小的公司裡擔任更高的職位。走之前他發了一條朋友圈,是兩個孩子的照片,配文是:“趁著還不算老,再拼一把!”


當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


這位上司離開後,我開始思考兩個個問題:

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能做到他現在的位置嗎?

如果能,那我羨慕他現在的生活嗎?


思考之後我無力地發現,自己到四十歲時大概率還不如那位上司,很可能就跟周圍一些老員工一樣:有房有娃,每天按時上班、彙報工作,疲憊而麻木。


而換一個公司呢?似乎也差不太多。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月薪數萬,掙錢養家,不敢犯錯,不敢辭職,不敢冒險。禁不起父母生一場大病,一個月工資付不起孩子的一次夏令營……


二十一世紀的中產階級過得一點都不輕鬆,活得更像是“高級窮人”。


最近因為疫情,很多人都失業了。潮水褪去後,我們才發現自己曾以為的“安全”只是一種虛幻,一旦發生經濟危機、丟了工作,一切都將岌岌可危。


正如《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中的一句話:“工作(job)”一詞就是“比破產強一點(just over broke)”。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對此我卻感到無力掙脫。


而幸運的是,有人早就看清了這一點,並願意剖析真相、用自己的經驗為後來者指一條明路。


美國成功企業家羅伯特·清崎就是這樣一位領路者,他寫的《富爸爸窮爸爸》,為我們提供了破局的思路。


不要因為恐懼而工作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馬雲曾說過一句話:能夠996是修來的福報。


這句話引起爭議,很多人說996是對工人階級的剝削,馬雲是一副資本家的嘴臉。


但我想多數人都沒有理解馬雲的真正意思。


書中有一個驢子拉車的故事:

“驢子拉車,因為主人在它面前掛了個胡蘿蔔。主人清楚自己想要去哪裡,而驢子卻只是在追逐一個幻影。但第二天驢子依舊會去拉車,因為又有胡蘿蔔放在它的面前。”


你認為自己是驢子,還是主人?大家可能會這麼簡單區分:工薪階級是驢子,而企業主、資本家是主人。


可我認為不是,真正的解讀應該是:

知道自己要去哪兒的是主人,不知道的是驢子,無關乎誰為誰工作,更無關乎地位。


很多人耗費青春、終其一生去為別人的事業而努力,終於使別人獲得巨大財富,而自己所得的不過每日安穩暖飽,為此怨聲載道卻不敢做出改變。這是驢子。


而有人即使是在為別人打工,心裡也有明確的目標,利用公司的平臺和資源提升自己,把所有機會都當做腳下的階梯,一步一步終於達成理想。這是主人。


馬雲顯然是後者,只不過他選擇了更為激進的方式:創業。但這並不代表為別人打工就不能實現理想。


所以馬雲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方式應該是:你要有目標和理想,清楚自己究竟為什麼工作。好的公司可以提供大展拳腳的機會,如果你甘願為一個目標而996,又恰好有好的環境,這是你的福報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而太多人卻是因為恐懼而工作。《富爸爸窮爸爸》中的一段話直戳要害:

“正是出於恐懼的心理,人們才想找一份安穩的工作。這些恐懼有:害怕付不起賬單,害怕被解僱,害怕沒有足夠的錢,害怕重新開始。為了尋求保障,他們會學習某種專業,或是做生意,拼命為錢而工作。大多數人成了錢的奴隸,然後就把怒氣發洩在他們老闆身上。”


所以驢子說:我工作是因為害怕得不到胡蘿蔔。而主人說:我熱愛工作,工作使我快樂。


做驢子還是做主人,其實只取決於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是把所有事情都當做對自己的壓榨剝削,還是從中獲得滋養。


我們總在害怕: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會受到怎樣的懲罰?不如換種積極態度:如果做成了這件事情,會收穫怎樣的成功?


與其怨恨老闆,不如從自己身上找突破口:嘗試去做真正熱愛的事情,或發現目前工作中讓自己充滿熱情的部分。


為了理想和熱愛而奮鬥,才是工作原本的意義。


花錢的方式決定你賺錢的方式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我和最好的朋友是大學同學,畢業進了同一行業,一直以來薪資都差不多。


但我倆的消費習慣不一樣。我喜歡購物,信用卡,花唄、白條全都用,習慣分期支付來買手機和電腦。而我的朋友花錢就很謹慎,很少買貴的東西,也不常刷信用卡,一部手機能用好多年。


工作三年後,一次聊天中我得知,他的存款竟然是我的三倍之多!並且他把每月工資的一部分用於定投基金,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收益。


這件事讓我很受打擊,開始思考我們消費習慣的差異:三年的時間裡,我在不斷地用收入給自己創造負債,而他在不斷用收入給自己創造更多財富。


相信很多人都在犯跟我一樣的錯誤:讓透支未來的花錢方式不知不覺中蠶食翻身的資本,導致自己深陷入“掙錢——花錢——不夠花,透支——掙錢還債——不夠花、透支”的惡性循環裡。


意識到這種循環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循環,從學會花錢開始來學賺錢——從儘可能地購買資產而非負債開始。


然而很多人分不清資產和負債。你以為你的房子、車子就是資產嗎?不一定。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羅伯特·清崎在書中說:資產增加你的收入,它能把錢放進你的口袋,而負債會把錢從你的口袋裡取走。


所以說,判斷資產和負債應該看它們是增加了你的財富,還是拿走了你的財富。


如果你貸款買了一套房子用來自住,那它其實算是負債而非資產。因為你既不能把它賣了,又無法收租,每月還得還房貸。


住著上百萬的房子並沒有真正使你變得富有,相反,沉重的房貸可能會讓你失去其他致富的機會。


富人最後才買奢侈品,而窮人和中產階級會先買奢侈品。所以富人能實現財務自由,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一直在為錢不夠花而掙扎。


羅伯特說:“當資產產生的收入能夠支付奢侈品時,才是你可以購買它們的時候。”


所以,想得到更多之前,請先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否能配上自己的野心。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定義了未來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一萬小時定律”稱,如果鑽研一件事情超過一萬個小時,那你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可是,按每天工作八小時算,其實一萬小時不過是工作三年而已,而多少人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了很多個三年,卻依舊碌碌無為?

傳統觀念認為要取得成功,應該學習一項技能並專精於此。而羅伯特·清崎不這麼想。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石油公司,做到不錯的職位後,卻辭職加入海軍陸戰隊。退伍後,他又轉行做銷售。


但這並不是漫無目的,相反,羅伯特對自己的目標十分清晰,他每做一份工作都是為了學到所需的技能。後來他創辦公司並取得成功,和每一份工作經歷都有很大關係。


多一項技能,我們就多一種成功的可能性。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試想,一個有高超技藝的手工藝人,如果同時也具備銷售能力,那是不是會比光打磨產品要掙得多?再進一層,如果他不單自己做產品,還把製作過程打造成知識付費課程售賣,是不是能另有一番發展天地?


這樣的跨界如今其實很常見,我們身邊不乏成功例子,比如醫生開寫作專欄,學物理的畫漫畫,健身教練打造知識付費產品……


但跨界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地去學新東西,而是要綜合自己的各項才能,讓它們產生1+1>2的效果,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利益。


相反,如果只知道在一個方向上死摳,那大概率只能做一個“有才華的窮人”。


回想自己曾經做過的工作、喜歡的事情,每一件都不要浪費,你的天賦才華也許正隱藏在這些事情背後。


結語: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教你破局

村上春樹在29歲才開始寫作,李安到36歲時人生才真正“開張”。其實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社會在飛速發展,能在這股洪流中不失本心、保持自己節奏的人不多,但如果我們嘗試去做,必定能為自己開拓新局面。成功有時僅僅需要轉換一個信念,或多一點點勇氣。


最後用《富爸爸窮爸爸》中的一句話來結尾,與大家共勉:

“輕鬆的道路往往會越走越艱難,而艱難的道路往往會越走越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