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YouTube粉絲破千萬、記者被打等


新傳考研每週熱點梳理|李子柒YouTube粉絲破千萬、記者被打等

每週新傳熱點彙總


本篇文章彙總了4月26日-5月2日新聞傳播熱點事件,並結合相關新聞傳播學理論進行分析。小站每週都會為大家梳理一週新傳熱點,大家可以把小站公眾號星標,微信公眾號為:1037新傳考研站,不錯過每一篇乾貨!


本週熱點事件梳理:

1.光明日報發文《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

2.李子柒成為YouTube 首個粉絲破千萬的中文創作者

3.河南原陽“

4民男童被埋”,記者採訪被打事件

4.CNNI發佈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

5.2020年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


《光明日報》發文《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


· 事件經過 ·

4月27日,《光明日報》發文《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以某男星粉絲舉報AO3平臺事件引發的輿論海嘯為底,借文化博主“亞非文學bot”退博為由頭髮布對粉絲文化的問思。《光明日報》提出,“‘受難者’和‘殉道者’的敘事在粉絲心理中大行其道,縱然清楚商業資本無情吞噬普通的消費粉絲,他們仍自我感動於殉道者的意向。基於商業價值和‘頂級流量’的身份,消費主義為粉絲們劃定了敵我界限。自我身份建構的需求和多方面推動的飯圈濫化使飯圈不斷干涉或吞併其他意識形態,演變為一個兇悍且組織性極強的機器。”


考點關鍵詞

粉絲經濟、粉絲文化(互動儀式鏈/擬劇理論/認同理論)、亞文化


理論奉送:


➤粉絲文化的相關理論

(1) 偶像崇拜的心理機制相關理論

粉絲對於人物和事物的崇拜、喜愛滿足了他們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粉絲在社群中結識志同道合的人, 建立自身社交網絡, 甚至與個別夥伴建立親密友誼, 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塑造和提升, 獲得滿足感、成就感、愉悅感。

(2) 認同相關理論

認同在根本上是主體的一種關係定位和自我確認, 是對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與追問。社會認同理論最早由Tajfel和Tunn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 是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 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 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

(3) 互動儀式理論

互動儀式理論起源於埃米爾·涂爾幹的宗教社會學。涂爾幹認為信仰和儀式是宗教中最核心的兩個部分。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戈夫曼互動儀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互動儀式鏈”理論。互動儀式鏈的核心是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對於社會性的組織而言, 互動和儀式能不斷產生情感能量, 並將這種情感與符號相聯繫, 從而形成組織信仰、組織思想、組織道德規範以及組織文化的基礎。而組織中的個人, 又利用儀式所產生的情感和符號引發之後的社會互動。經過一定的時間, 這種循環成為固定的模式, 成為組織社會最為基本的結構。

(4) 擬劇理論和“觀展/表演”範式

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印證了“這個世界是一個舞臺, 我們都是演員”。在擬劇理論中“前臺”和“後臺”是最知名的一對概念。所謂“前臺”是指“個體表演中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規律地為觀察者定義情境的那一部分”, 是一種展示和表演的場所。“後臺”與之相反, 是指“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損於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動” 。粉絲進行前臺表演的“物”即一切與粉絲身份和偶像符號相關的文本和實物。在品味表演行動中, 人們格外關注品味表演的效果, 即是否能完成身份展示和加強團體認同 。

Abercrombie和Longhurst於1998年提出了受眾研究範式中的“觀展/表演”範式 (SPP) , 這一理論由觀展、表演、顧影自盼和想象與資源等概念組成, 尤其適於解釋新媒體環境下分散性受眾問題。受眾在日常生活的媒介消費過程中, 身兼觀看者和被看者雙重身份, 會通過媒介資源建構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進行想象式表演, 併產生認同進而滿


(5) 他者形象之汙名理論之汙名理論


西方粉絲研究中對粉絲有兩種取向的闡釋, 其中一種即病態與非理性。以朱莉·詹森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粉絲是由大眾傳媒製造出的、極易受媒介影響和群體感染的被動群體。他們尋求同名人接觸從而補償自己生活中的欠缺。粉絲的著魔不同於愛好者理性、安全的著魔, 他們的著魔是情感性的、危險的、無價值的。然而, 這種觀點並非對粉絲的理性全面審視, 包含著汙名、偏見、歧視、刻板印象的意味。

➤粉絲文化研究的主要趨勢

中國粉絲文化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港臺的“追星族”、2005年的“超女粉絲”、2014年後的流量明星粉絲、2018年的養成系偶像粉絲, 以及虛擬偶像和二次元粉絲。粉絲群體愈來愈呈現出體系龐大、極度狂熱、分工細緻、行動力強的特徵。粉絲現象紛繁複雜, 粉絲文化不斷滋生繁衍。但不難看出, 粉絲文化研究的主要趨勢和重點內容是比較固定的。

1.媒介技術與粉絲群體

網絡媒介的出現改變了粉絲的點狀分散結構, 使之成為一個有著清晰組織結構和信息傳播方式的集合 ,進而演化出了一種更具有草根性和全球性的全新交往形式。依託不斷更新的互聯網技術, 粉絲的媒介化生存, 已成為“粉絲文化”的突出景觀。粉絲作為“網絡原住民”, 不僅能夠熟練運用多種富媒體元素 (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長微博、表情、外部網頁鏈接) 創造出數量龐大的粉絲文本以供傳播和消費, 還以其組織的高生產力、高凝聚力和高執行力成為眾多網絡社群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分支 。

2. 粉絲社群的身份認同建構

粉絲認同是粉絲文化的一個關鍵維度。粉絲在網絡空間中有意識地建構新身份, 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和相應的人際關係。藉由“個體某些明確的、標識性的自我特徵, 以及對自我特性的確認”, 形成身份認同。網絡粉絲社群中的身份認同機制, 如屬性、行話、前綴等, 可以幫助社群成員辨識出誰是社群的一員, 也可以幫助遊離在社群之外的粉絲尋找到粉絲社群, 從而擴大社群的規模 。對於粉絲群體來說, 對被粉對象的所有認知和群體中發生的一切粉絲行為都是集體的共同記憶, 這些集體記憶通過傳授、保存和維持形成群體的“文化血緣”和“共有價值”, 能夠強化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念, 提升群體凝聚力, 加強粉絲對被粉對象的忠誠度 。

3. 粉絲的文化生產者身份

虛擬空間中的粉絲熱衷於利用大眾文化與媒介資源, 從自身擅長的領域和視覺表達傾向出發, 生產出自己的文化產品。包括圖頻、手繪、小說、歌曲、遊戲和周邊產品 (如照片集、海報、日曆、卡片、玩偶、掛飾等) 。這種文化生產是依附於偶像而存在的, 以幻想和想象為創作動機、以娛樂為目的、以強烈的情感性和通俗化形式美為最主要特徵。其中蘊藏著粉絲的審美趣味、風格偏好、敘事能力、闡釋策略、視覺想象力與跨媒介轉譯能力等創意能量。生產者 (分享者) 通過積累文化資本在社群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和支配權。

4. 粉絲衝突和群體罵戰

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帶來了“觀點的自由市場”, 網民擁有更加自由的言論表達空間。然而在粉絲群體這裡卻並非如此。群體內部“沉默的螺旋”, 各群體之間“敵我對立”和群體外“觀點綁架”現象十分嚴重。在粉絲群體中, 十分盛行“少數服從多數”, 偶有粉絲提出不同意見便會遭到圍攻, 久而久之, 提出異議的人越來越少。當不同粉絲群體相遇, 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使他們難以客觀公正地看待“我方”和“敵方”。

很容易發生“勒溫場論”所描述的現象:是敵方的, 便是壞的;是己方的, 便是好的 。當群體衝突發生時, 粉絲難以保持正常的情緒調節能力, 易在激動、憤怒、亢奮狀態下跟隨大多數人做出反常行為。當大眾發表對於偶像的負面評價時, 粉絲出於對自家偶像的維護, 往往採用回懟、勸刪、辱罵、群起而攻之的做法, 綁架大眾的輿論觀點。不僅導致雙方矛盾激化, 也擾亂了網絡空間秩序。

5. 粉絲經濟和偶像營銷

在消費社會語境下, 粉絲的集體動員行為和驚人的消費能力極大推動了娛樂產業的發展, 粉絲被視作潛力巨大的目標市場, 其消費能力不斷被經紀公司和品牌商家發掘和刺激, 於是衍生出無數消費內容與商業契機, 進而形成一種新興的“粉絲經濟”。粉絲經濟骨子裡是一種偶像營銷, 最大特點在於善用粉絲愛屋及烏的心理, 並以此作為紐帶, 跟粉絲建立友好的情感溝通, 將粉絲對偶像的情感轉移到產品與品牌之上。資本、明星和粉絲建構了環環相扣的生態圈, 他們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 2 -


李子柒成為YouTube 首個粉絲破千萬的中文創作者


· 事件經過 ·


4月29日,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絲數量突破1000萬,成為首個在此平臺上粉絲破千萬的中文創作者。


考點關鍵詞

跨文化傳播、文化輸出


· 思路解讀 ·

➤李子柒短視頻的跨文化傳播特點

(一)潛移默化的文化浸潤

李子柒古風美食視頻之所以脫穎而出受到國內外 歡迎,是因為其創新了傳統文化的展示形式,將抽象的文化藝術具象化,以微觀生活為切口,將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日常田園生活進行傳播。視頻中無處不在的東方美學意蘊,從飲食、服飾、音樂等各個符號層面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使人心生嚮往。她通過記錄自己作

為個體的田園生活,展示了中國人的另一面,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

(二)受眾的重新解構——適度“留白”

李子柒的海外受眾在觀看視頻後會對其中的符號有新的闡釋,形成“讀者文本”。從 YouTube 中大量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子柒所建構的安逸恬淡的田園生活媒介景觀,使受眾在無聲的語言中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網友評論“李子柒是一位理想的中國文化大使。沒有語言障礙,完美呈現瞭如何過幸福的生活”。李子柒較少用語言去解釋行為和強調行為的意義,留給受眾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將價值判斷的權力交給受眾。她用這種適度“留白”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三)注重文化折扣的規避

中國屬於高語境文化,意義交流依賴於交際語境;而歐美國家屬於低語境文化,意義交流依賴於交際語言本身。在高低語境文化的轉換過程中,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損失部分意義。李子柒會首先在視頻簡介中給出英文翻譯,讓國外受眾理解當期節目的主要內容;其次,她在視頻中較多地運用非語言符號這種大眾喜聞樂見又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並無過多的語言符號,減少了編碼和解碼過程中的損失;同時,普世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文化折扣。


河南原陽“4民男童被埋”,記者採訪被打事件


· 事件經過 ·

2020年4月18日17時10分左右,原陽縣盛和府建築工地土方堆放場在整理土方時,發現土方中有1具兒童屍體,原陽縣公安局接警後迅速趕赴現場進行調查,並在附近村莊開展排查。新鄉市、原陽縣高度重視,立即啟動安全生產應急預案,迅速組織應急管理、消防救援、衛健等部門趕赴現場開展救援,至當日22時40分,又陸續從土方中找到3具兒童屍體。


4月21日,河南原陽縣被埋壓的4位男童在當地公墓安葬。當天下午,多名媒體記者前往採訪卻遭暴力毆打和強力阻撓,2名記者手機被搶,有記者的眼鏡和衣服損壞,手臂受傷。當天晚上,兩名被搶手機的記者收到了被送還的手機,手機已被刷機,所有內容被清空。


考點關鍵詞

”輿論倒逼“機制、輿論監督


· 小站解讀 ·

➤輿論的“倒逼”機制。

"輿論倒逼"是"輿論監督"進一步的發展,在"風險事件"頻發、公眾表達意見的渠道更加便利的今天,輿論已然形成一種"倒逼"的力量,它促使權力組織、"公眾人物"調整相應政策、改善自身行為。通過梳理"輿論倒逼"的倒逼路徑,對"輿論倒逼"主體、路徑以及"輿論倒逼"事件成因進行分析,為解釋頻發的風險事件,探究其背後的奧秘提供新視角。

該事件發生後,輿論反響強烈,一方面,網友們對於記者被強力阻撓甚至毆打的原因和4名男童被埋的真相充滿好奇,另一方面,網友們一直為記者抱不平,在網絡上發表希望相關部門能儘快給出一個滿意的交代。廣泛而熱烈的民間輿論形勢“倒逼”該事件相關責任人儘快做出行動,給出答覆。


➤輿論監督。

媒體的傳播功能除了輿論導向功能,還有輿論監督功能,河南原陽涉事主體對媒體採訪以及輿論監督的排斥和拒絕,也體現了其對法律、對規則、對生命安全的輕視。

- 4 -


CNNIC發佈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


· 答題數據 ·

關注“1037新傳考研站”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小寫的 cnnic 即可獲得第4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全文PDF版。


➤網民規模突破9億 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用戶基礎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龐大的網民構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消費市場,也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用戶基礎。

➤疫情期間部分互聯網應用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CNNIC副主任張曉表示,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部分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在線教育、在線政務、網絡支付、網絡視頻、網絡購物、即時通信、網絡音樂、搜索引擎等應用的用戶規模較2018年底增長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

➤我國技術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產業互聯網加速推進

中國互聯網協會原副秘書長孫永革表示,此次報告體現了區塊鏈、IPV6、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其深度融合形成的產業互聯網將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構建智慧型社會的新支柱。

首先,區塊鏈技術受到我國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在政府與企業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區塊鏈發明專利數量實現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區塊鏈技術已經在很多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作用。

其次,5G商業化的全面啟動將有力推動科技產業創新升級。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已經建成5G基站超過13萬個,5G產業鏈推動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結合發展到智聯網。

最後,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實現快速發展,將成為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2019年,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位列全球第二,在智能製造和車聯網等應用領域優勢明顯。實現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製造將是個長期過程,我們需要將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並重,來應對發展中的挑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世界新聞自由日


· 2020年5月3日 ·


▲世界新聞自由日宣傳圖(圖源微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天是世界新聞自由日。世界新聞自由日意在提醒各國尊重對新聞自由的承諾,提請媒體專業人士反思新聞自由和職業道德,表達我們對媒體的支持。


➤今年的主題是:無畏無私的新聞

包括:記者和媒體工作者的安全;不受政治和商業影響、獨立且專業的新聞;媒體各個方面的性別平等。


參考文獻:

1.孫斌. 粉絲文化及其傳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

2.楊思宇,劉鳴箏.粉絲文化研究簡史:歷史脈絡、理論梳理與趨勢探析[J].傳媒觀察,2019(06):23-31.

3.方林浩,李菡.李子柒短視頻跨文化傳播路徑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3):233-234.


(▲申明: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