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YouTube粉丝破千万、记者被打等


新传考研每周热点梳理|李子柒YouTube粉丝破千万、记者被打等

每周新传热点汇总


本篇文章汇总了4月26日-5月2日新闻传播热点事件,并结合相关新闻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小站每周都会为大家梳理一周新传热点,大家可以把小站公众号星标,微信公众号为:1037新传考研站,不错过每一篇干货!


本周热点事件梳理:

1.光明日报发文《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

2.李子柒成为YouTube 首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

3.河南原阳“

4民男童被埋”,记者采访被打事件

4.CNNI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5.2020年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光明日报》发文《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


· 事件经过 ·

4月27日,《光明日报》发文《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以某男星粉丝举报AO3平台事件引发的舆论海啸为底,借文化博主“亚非文学bot”退博为由头发布对粉丝文化的问思。《光明日报》提出,“‘受难者’和‘殉道者’的叙事在粉丝心理中大行其道,纵然清楚商业资本无情吞噬普通的消费粉丝,他们仍自我感动于殉道者的意向。基于商业价值和‘顶级流量’的身份,消费主义为粉丝们划定了敌我界限。自我身份建构的需求和多方面推动的饭圈滥化使饭圈不断干涉或吞并其他意识形态,演变为一个凶悍且组织性极强的机器。”


考点关键词

粉丝经济、粉丝文化(互动仪式链/拟剧理论/认同理论)、亚文化


理论奉送:


➤粉丝文化的相关理论

(1) 偶像崇拜的心理机制相关理论

粉丝对于人物和事物的崇拜、喜爱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粉丝在社群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人, 建立自身社交网络, 甚至与个别伙伴建立亲密友谊,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塑造和提升, 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愉悦感。

(2) 认同相关理论

认同在根本上是主体的一种关系定位和自我确认, 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与追问。社会认同理论最早由Tajfel和Tun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是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3) 互动仪式理论

互动仪式理论起源于埃米尔·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涂尔干认为信仰和仪式是宗教中最核心的两个部分。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戈夫曼互动仪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对于社会性的组织而言, 互动和仪式能不断产生情感能量, 并将这种情感与符号相联系, 从而形成组织信仰、组织思想、组织道德规范以及组织文化的基础。而组织中的个人, 又利用仪式所产生的情感和符号引发之后的社会互动。经过一定的时间, 这种循环成为固定的模式, 成为组织社会最为基本的结构。

(4) 拟剧理论和“观展/表演”范式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印证了“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 我们都是演员”。在拟剧理论中“前台”和“后台”是最知名的一对概念。所谓“前台”是指“个体表演中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 是一种展示和表演的场所。“后台”与之相反, 是指“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动” 。粉丝进行前台表演的“物”即一切与粉丝身份和偶像符号相关的文本和实物。在品味表演行动中, 人们格外关注品味表演的效果, 即是否能完成身份展示和加强团体认同 。

Abercrombie和Longhurst于1998年提出了受众研究范式中的“观展/表演”范式 (SPP) , 这一理论由观展、表演、顾影自盼和想象与资源等概念组成, 尤其适于解释新媒体环境下分散性受众问题。受众在日常生活的媒介消费过程中, 身兼观看者和被看者双重身份, 会通过媒介资源建构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进行想象式表演, 并产生认同进而满


(5) 他者形象之污名理论之污名理论


西方粉丝研究中对粉丝有两种取向的阐释, 其中一种即病态与非理性。以朱莉·詹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粉丝是由大众传媒制造出的、极易受媒介影响和群体感染的被动群体。他们寻求同名人接触从而补偿自己生活中的欠缺。粉丝的着魔不同于爱好者理性、安全的着魔, 他们的着魔是情感性的、危险的、无价值的。然而, 这种观点并非对粉丝的理性全面审视, 包含着污名、偏见、歧视、刻板印象的意味。

➤粉丝文化研究的主要趋势

中国粉丝文化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港台的“追星族”、2005年的“超女粉丝”、2014年后的流量明星粉丝、2018年的养成系偶像粉丝, 以及虚拟偶像和二次元粉丝。粉丝群体愈来愈呈现出体系庞大、极度狂热、分工细致、行动力强的特征。粉丝现象纷繁复杂, 粉丝文化不断滋生繁衍。但不难看出, 粉丝文化研究的主要趋势和重点内容是比较固定的。

1.媒介技术与粉丝群体

网络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粉丝的点状分散结构, 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清晰组织结构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集合 ,进而演化出了一种更具有草根性和全球性的全新交往形式。依托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 粉丝的媒介化生存, 已成为“粉丝文化”的突出景观。粉丝作为“网络原住民”, 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富媒体元素 (文本、图片、音频、视频、长微博、表情、外部网页链接) 创造出数量庞大的粉丝文本以供传播和消费, 还以其组织的高生产力、高凝聚力和高执行力成为众多网络社群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分支 。

2. 粉丝社群的身份认同建构

粉丝认同是粉丝文化的一个关键维度。粉丝在网络空间中有意识地建构新身份, 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和相应的人际关系。借由“个体某些明确的、标识性的自我特征, 以及对自我特性的确认”, 形成身份认同。网络粉丝社群中的身份认同机制, 如属性、行话、前缀等, 可以帮助社群成员辨识出谁是社群的一员, 也可以帮助游离在社群之外的粉丝寻找到粉丝社群, 从而扩大社群的规模 。对于粉丝群体来说, 对被粉对象的所有认知和群体中发生的一切粉丝行为都是集体的共同记忆, 这些集体记忆通过传授、保存和维持形成群体的“文化血缘”和“共有价值”, 能够强化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念, 提升群体凝聚力, 加强粉丝对被粉对象的忠诚度 。

3. 粉丝的文化生产者身份

虚拟空间中的粉丝热衷于利用大众文化与媒介资源, 从自身擅长的领域和视觉表达倾向出发, 生产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包括图频、手绘、小说、歌曲、游戏和周边产品 (如照片集、海报、日历、卡片、玩偶、挂饰等) 。这种文化生产是依附于偶像而存在的, 以幻想和想象为创作动机、以娱乐为目的、以强烈的情感性和通俗化形式美为最主要特征。其中蕴藏着粉丝的审美趣味、风格偏好、叙事能力、阐释策略、视觉想象力与跨媒介转译能力等创意能量。生产者 (分享者) 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在社群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和支配权。

4. 粉丝冲突和群体骂战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带来了“观点的自由市场”, 网民拥有更加自由的言论表达空间。然而在粉丝群体这里却并非如此。群体内部“沉默的螺旋”, 各群体之间“敌我对立”和群体外“观点绑架”现象十分严重。在粉丝群体中, 十分盛行“少数服从多数”, 偶有粉丝提出不同意见便会遭到围攻, 久而久之, 提出异议的人越来越少。当不同粉丝群体相遇, 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使他们难以客观公正地看待“我方”和“敌方”。

很容易发生“勒温场论”所描述的现象:是敌方的, 便是坏的;是己方的, 便是好的 。当群体冲突发生时, 粉丝难以保持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 易在激动、愤怒、亢奋状态下跟随大多数人做出反常行为。当大众发表对于偶像的负面评价时, 粉丝出于对自家偶像的维护, 往往采用回怼、劝删、辱骂、群起而攻之的做法, 绑架大众的舆论观点。不仅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也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

5. 粉丝经济和偶像营销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 粉丝的集体动员行为和惊人的消费能力极大推动了娱乐产业的发展, 粉丝被视作潜力巨大的目标市场, 其消费能力不断被经纪公司和品牌商家发掘和刺激, 于是衍生出无数消费内容与商业契机, 进而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粉丝经济骨子里是一种偶像营销, 最大特点在于善用粉丝爱屋及乌的心理, 并以此作为纽带, 跟粉丝建立友好的情感沟通, 将粉丝对偶像的情感转移到产品与品牌之上。资本、明星和粉丝建构了环环相扣的生态圈, 他们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 2 -


李子柒成为YouTube 首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


· 事件经过 ·


4月29日,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突破1000万,成为首个在此平台上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


考点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文化输出


· 思路解读 ·

➤李子柒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特点

(一)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

李子柒古风美食视频之所以脱颖而出受到国内外 欢迎,是因为其创新了传统文化的展示形式,将抽象的文化艺术具象化,以微观生活为切口,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日常田园生活进行传播。视频中无处不在的东方美学意蕴,从饮食、服饰、音乐等各个符号层面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使人心生向往。她通过记录自己作

为个体的田园生活,展示了中国人的另一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二)受众的重新解构——适度“留白”

李子柒的海外受众在观看视频后会对其中的符号有新的阐释,形成“读者文本”。从 YouTube 中大量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子柒所建构的安逸恬淡的田园生活媒介景观,使受众在无声的语言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网友评论“李子柒是一位理想的中国文化大使。没有语言障碍,完美呈现了如何过幸福的生活”。李子柒较少用语言去解释行为和强调行为的意义,留给受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将价值判断的权力交给受众。她用这种适度“留白”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注重文化折扣的规避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意义交流依赖于交际语境;而欧美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意义交流依赖于交际语言本身。在高低语境文化的转换过程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损失部分意义。李子柒会首先在视频简介中给出英文翻译,让国外受众理解当期节目的主要内容;其次,她在视频中较多地运用非语言符号这种大众喜闻乐见又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并无过多的语言符号,减少了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损失;同时,普世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文化折扣。


河南原阳“4民男童被埋”,记者采访被打事件


· 事件经过 ·

2020年4月18日17时10分左右,原阳县盛和府建筑工地土方堆放场在整理土方时,发现土方中有1具儿童尸体,原阳县公安局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在附近村庄开展排查。新乡市、原阳县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卫健等部门赶赴现场开展救援,至当日22时40分,又陆续从土方中找到3具儿童尸体。


4月21日,河南原阳县被埋压的4位男童在当地公墓安葬。当天下午,多名媒体记者前往采访却遭暴力殴打和强力阻挠,2名记者手机被抢,有记者的眼镜和衣服损坏,手臂受伤。当天晚上,两名被抢手机的记者收到了被送还的手机,手机已被刷机,所有内容被清空。


考点关键词

”舆论倒逼“机制、舆论监督


· 小站解读 ·

➤舆论的“倒逼”机制。

"舆论倒逼"是"舆论监督"进一步的发展,在"风险事件"频发、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更加便利的今天,舆论已然形成一种"倒逼"的力量,它促使权力组织、"公众人物"调整相应政策、改善自身行为。通过梳理"舆论倒逼"的倒逼路径,对"舆论倒逼"主体、路径以及"舆论倒逼"事件成因进行分析,为解释频发的风险事件,探究其背后的奥秘提供新视角。

该事件发生后,舆论反响强烈,一方面,网友们对于记者被强力阻挠甚至殴打的原因和4名男童被埋的真相充满好奇,另一方面,网友们一直为记者抱不平,在网络上发表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给出一个满意的交代。广泛而热烈的民间舆论形势“倒逼”该事件相关责任人尽快做出行动,给出答复。


➤舆论监督。

媒体的传播功能除了舆论导向功能,还有舆论监督功能,河南原阳涉事主体对媒体采访以及舆论监督的排斥和拒绝,也体现了其对法律、对规则、对生命安全的轻视。

- 4 -


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 答题数据 ·

关注“1037新传考研站”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小写的 cnnic 即可获得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全文PDF版。


➤网民规模突破9亿 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用户基础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疫情期间部分互联网应用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CNNIC副主任张晓表示,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在线教育、在线政务、网络支付、网络视频、网络购物、即时通信、网络音乐、搜索引擎等应用的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

➤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产业互联网加速推进

中国互联网协会原副秘书长孙永革表示,此次报告体现了区块链、IPV6、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其深度融合形成的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构建智慧型社会的新支柱。

首先,区块链技术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区块链发明专利数量实现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区块链技术已经在很多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作用。

其次,5G商业化的全面启动将有力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升级。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已经建成5G基站超过13万个,5G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结合发展到智联网。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实现快速发展,将成为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位列全球第二,在智能制造和车联网等应用领域优势明显。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将是个长期过程,我们需要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来应对发展中的挑战,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世界新闻自由日


· 2020年5月3日 ·


▲世界新闻自由日宣传图(图源微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天是世界新闻自由日。世界新闻自由日意在提醒各国尊重对新闻自由的承诺,提请媒体专业人士反思新闻自由和职业道德,表达我们对媒体的支持。


➤今年的主题是:无畏无私的新闻

包括:记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安全;不受政治和商业影响、独立且专业的新闻;媒体各个方面的性别平等。


参考文献:

1.孙斌. 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2.杨思宇,刘鸣筝.粉丝文化研究简史:历史脉络、理论梳理与趋势探析[J].传媒观察,2019(06):23-31.

3.方林浩,李菡.李子柒短视频跨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3):233-234.


(▲申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