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者點水無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間塵不染,何人更踏軟紅來”。這幅對聯在昭通可謂是家喻戶曉,它是清朝咸豐乙卯舉人饒起孝撰寫,由原昭通書畫大家吳希齡老先生用草書書寫張掛於昭通清官亭。清官亭位於昭通市區西北隅,為昭通市一處城市園林,此亭建在池水中央,池塘名為三多塘,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知縣王禹甸所建。現在的清官亭,是民國21年(1932年)改建後,1982年依託清官亭建立公園建成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了。


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陝西三原舉人王禹甸委任到了昭通當縣令。當時的昭通叫恩安縣,縣城人口數萬,而城裡僅有兩個容積不大的水塘供居民炊飲濯洗之用,每逢天旱少雨,城內就斷水,百姓叫苦連天。看到百姓如此艱難,王禹甸心急如焚,他翻遍了歷代昭通府志及有關典籍,從乾隆三十六年,一位叫馬州的貢生的策論中找到突破口,馬州在治理昭通三策中,明確把解決恩安縣城百姓的飲水列為“第一要策”,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可是三十多年過去了,老百姓的飲水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王禹甸想不通自己的一位又一位前任,為什麼對全城百姓無飲之炊、無濯之洗竟漠不關心。


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王禹甸決心在目已的任期內為昭通人民解決這一問題。他帶著隨從四處踏勘,不恥下問地請教當地的遺老名宿,耕土農婦,召集地方人士商議,集資,自己帶頭捐款,於城外西北隅選址,興建一個大蓄水池,供城區使用。為確保工程質量,王大人可謂是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精心設計,組織人力,購置器材,組織施工,終於建成了一大水池。“令甫下,民爭之,閱五月而池成,既乃建廟以祀龍神,前列船房,左立仙閣,池中砌石架為歌臺”。主體工程告竣,王禹甸為它取了個大雅大俗的名字 “三多塘”,“三多” 典出《玉海》,即看多、做多、商量多的意思。言辭中既有自勉自勵的意思,也有勸諭世人的成分。老百姓做事喜歡講實惠,看結果,於是“三多”在昭通便成了多福、多祿、多壽的意思。


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當時,恩安縣春旱夏澇,穀物欠收。王禹甸就大膽動用官倉,發動群眾,以工代賑,疏浚了利濟河,修築了利濟河上游的十八道攔河壩,改善了利濟河的灌溉系統,使昭通城西郊的田畝消除了水患。針對城中日姓吃水困難,又率領百姓於城中開鑿了三多塘儲水,從利濟河上游的日項修了官溝,引來龍洞水,不但解決了老百姓的吃水問題,而且改善了了周邊菜園地的灌溉條件,使居民吃水吃菜都有了保證。


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昭通: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王禹甸任滿去辭後的嘉慶十六年夏天,這一年,昭通大旱,龍洞水已無法引入城中,城內原有的兩個水塘早已乾涸,幸好有“三多塘”的存在,城內百姓才倖免於難。“萬家火食惟藉,是以免涸鮒之傷”。老百姓十分感念當年修建這個水池的王大人,沒有人倡議和號召,彷彿醞釀了很久,又彷彿是在一夜之間,人們不約而同的把這裡叫做了“清官亭”。

來源:昭陽融媒

原標題:清官亭丨明月清風王禹甸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