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論中醫的傳承問題


小論中醫的傳承問題

鍾南山院士支持中醫在疫情中積極作用(圖片來自網絡)

中醫,作為一門中國傳統的醫學科目,爭議性越來越大。支持的人很多,不支持的人也很多。在這裡,我們不談中醫有無可取之處,也不談中醫的療效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應該由專業的人來評價,我們今天用外行人的外行視角,談談中醫的傳承問題。

目前國內以中醫為主的高校很多。而大學中醫教育成為了目前中醫培訓的主力和有生力量。去年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北京中醫藥大學等8所中醫藥大學被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除名事件在中醫圈中影響甚大,支持中醫的人感到無可奈何和憤怒,不支持中醫的人則奔走相告,彈冠相慶。剖析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就是中醫一直在追求的科學主流界的認可。

從外行人角度看,中醫的傳統理論,包含著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這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一部分,中醫的望聞問切也可以看作是科學技術的一部分。但是,中醫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許多病症很難用科學去量化它,我們可以笑稱為“玄學”。但它玄,就意味著沒有科學機理麼?也不見得,但是如何去證明去表徵,這就需要新一代具有科學辯證思維的年輕人去開拓。因此,中醫教育開始西化,中醫學生反映,大學四年,學了太多西醫基礎,中醫最基本的典籍卻沒時間仔細研究,這應該就是國內目前中醫人才培養中的最大問題。“因為我們需要大眾認可,我們需要用科學的手段證明中醫的療效,那麼我們就需要學會西醫先進的表徵手段。”這本來是沒問題的,但目前中醫教育沒有保持中西醫的平衡,西醫過重,反而讓現在的中醫教育不倫不類。

小論中醫的傳承問題

傳統中醫靠父傳子的家族式傳幫帶,這帶來的弊端就是中醫理論很難進行交流溝通,很難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也進而導致了許多醫術的失傳。而現代中醫教育是以西醫教育為主題,輔以中醫傳統理論,這就導致了重點缺失,最終導致四不像。

所以,我倒是覺得,中醫教育應融合中西方教育模式,利用本科四年進行西式科研方法的培養,之後有志於中醫的學生可以拜師,跟隨師父學習中醫的治療理論和方法,這樣,也許中醫能夠煥發新的光彩。

當然,跟隨這一模式的,是中醫現有評價體系的改變,中醫科學取消研究生、博士學位,採用中醫自己的一套評價體系,當然,職稱體系也要隨之改變。

也許這樣,中醫才能夠從玄學走向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