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2020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震動全球。湖北武漢作為我國新冠肺炎的重疫區,是整個疫情防控的一線戰場,在這裡,眾多一線醫務人員臨危受命,堅守崗位,同時有來自全國各個省市的“白衣天使們”懷揣醫者初心,主動請纓奔赴前線,弛援武漢。這一份無懼生死的“抗疫情”讓人動容。

在疫情的一線戰隊中,心內科團隊是重要成員之一。新型冠狀病毒雖以肺為主要的攻擊靶標,但同時也可累及心血管等多個系統;而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被證實死亡率顯著增加。此時,心內科團隊在前線可發揮自身優勢,為患者帶來更好的“心呵護”。

為此,本報特推出“抗疫情 心呵護”專欄,邀請一線抗疫戰隊中的心內科專家,為大家帶來抗疫實戰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合併心血管異常情況時的診療經驗,希望對讀者的臨床實踐有所啟示。

「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本期訪談專家

「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2月6日深夜報名援鄂,翌日火速出發,當天到達武漢,第一時間投入到抗擊新冠一線戰役中。

堅守重症病房幾十個日夜,在超負荷工作的同時,仍不忘初心使命,懷揣探索未知的熱忱,對新冠肺炎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進行仔細觀察和科學分析,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

談及這次援鄂的經歷,依然在隔離中的黃浙勇教授說道:“我是一個醫者。懷敬畏之心救治患者,是醫者的初心;懷謙虛之心探索未知,是醫者的使命。

「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黃浙勇教授作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助隊成員之一奔赴武漢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

醫者是中堅力量,當仁不讓

疫情肆虐之下,傾舉國之力援鄂,各地派遣醫療隊火速集結趕赴前線。

探索和挑戰未知本是醫生的日常工作,但這次疫情所面臨的挑戰更具未知性和危險性:極強的傳播能力、持續攀升的確診病例數及死亡病例數、不斷倒下的一線醫護人員……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疾病?會如何收場?肺炎與心臟損傷關聯多大?沒人知道答案。

作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中僅有的兩位心內科醫生之一,黃浙勇教授一直把這次生死未卜的援助行程看作是醫護的職責所在:救死扶傷,武漢和上海,只是不同的執業地點罷了。他說“一個人,每個器官,均有自己的功能;一個國家,每個行業,獨有自己的堅守。戰亂和反侵略,自有軍隊出征;火災和消防救援,自有消防員出勤;疾病橫蔓時,醫護人員成為抗疫主力,也是應有之義。

”後來黃浙勇教授得知,自己的恩師葛均波院士此前也已多次向組織要求去武漢前線支援。一脈相承,傳道授業,這不僅僅是專業技術的承襲,更是精神灌溉的開花結果。

帶著恩師的囑託、對前途的未知和肩負的重大責任,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刻,黃浙勇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許多同仁志士一同踏上征程,目的地便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之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重症病房。

「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書法家王昌亞先生題字“上善若水”,贈予黃浙勇教授

到達武漢,情況遠比想象的嚴重

儘管各種前期報道已讓援助隊的每位醫護人員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但直面現場、身臨其境後,黃浙勇教授才發現當下的武漢疫情遠比想象的更嚴重。

飛機剛一落地,廣播便立即通知所有人集體換用防護等級最高的N95口罩;接機的大巴車駛入武漢街頭,這個曾經徹夜不眠的繁華都市死一般的沉寂,街頭巷尾火紅醒目的標語“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更顯悲壯;到達酒店後,冬夜裡的寒意加重了不安與忐忑,讓人蜷縮在被窩中瑟瑟發抖。來到武漢人民醫院後,隊員們瞭解到6個本院醫生已是幾乎無休地死扛了兩個星期,在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將近三分之一是本院的醫護人員,如此慘烈的境況難免又加重了心中的不安。

來不及讓這些情感安定下來,黃浙勇教授便投入到了高強度的工作中。他談道,“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到達武漢時,在黨和政府的強力干預下,武漢的醫療秩序正在逐漸恢復,已經建立了‘應收盡收、不漏一人’的救治原則,醫療物資也逐漸改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作為當地的定點醫院,收治的均為重症患者。而與我們並肩作戰的都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實戰高手,合作得以很快磨合,大家以最快地速度進入了狀態。在我們接管病區的55天時間裡,共計救治了一百多位重症患者,其中包括機械通氣和ECMO患者,圓滿完成了組織交給我們的任務。”

「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黃浙勇教授在抗戰一線

心肺不分家,

心內科醫生在新冠肺炎防控一線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如何看待和處理新冠肺炎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成為爭論焦點之一。在談及心內科醫生在本次救援中發揮的專科特長時,黃浙勇教授謙虛地說道:“不管是在上海,還是在武漢,我首先是個醫者,然後是心內科醫生,最後才是冠脈介入專家。心肺不分家,我從呼吸科和重症科同事那裡學到了很多。同時也很想把一些個人思考分享給更多的同事和關注疫情進展的非醫學界人士。”在此次一線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黃浙勇教授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新冠肺炎的鑑別診斷

本次疫情發現,有些新冠肺炎患者的首發症狀不典型,如以喘憋、胸悶氣短等主訴入院,症狀類似心衰,因此鑑別診斷顯得尤為重要,確診以後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有效的治療。鑑別診斷時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呼吸困難加重是肺炎加重還是併發心衰?D-二聚體升高是合併肺栓塞還是反映炎症程度?是否需要抗凝?肌鈣蛋白升高如何鑑別急性冠脈綜合徵?

新冠肺炎是否誘發心肌損傷?

據黃浙勇教授和曹嘉添主治醫師觀察,約11%的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心肌損傷,有2個特點,其一是心肌標誌物僅輕度升高,絕大部分肌鈣蛋白(cTnI) 在0.5 ng/ml以下;其二,心臟功能影響輕微,間或表現出舒張功能障礙,收縮功能沒有影響,BNP可有輕度升高。心肌損傷對預後具有比較好的預測價值。至於新冠誘發心肌損害的發生機制,可能存在以下三種:“病毒→心肌損傷”的直接機制、“病毒→肺炎→心肌損傷”的間接機制、合併症急性發作。黃浙勇教授認為“病毒→肺炎→心肌損傷”的間接機制應是一種更為合理的機制假設。

原有心血管疾病及其用藥會不會加重新冠肺炎病情?應如何合理用藥?

黃浙勇教授團隊對新冠肺炎合併高血壓住院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根據基礎降壓藥物的不同,將患者分為ACEI/ARB組和非ACEI/ARB組。所有患者繼續使用入院前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入院後分析臨床嚴重程度(症狀、實驗室及胸部CT表現等)、臨床病程及短期預後。RAS阻滯劑組與非RAS阻滯劑組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以及進程轉歸方面無明顯差異,提示高血壓患者ACEI/ARB的使用並不增加新冠肺炎的臨床嚴重性。因此對已經接受ACEI/ARB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不應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停用。

「抗疫情,“心”呵護」黃浙勇教授:任重道遠,不忘初心——探索未知是醫者使命

疫情期間,黃浙勇教授積極參與學術會議,分享自己的經驗

近兩個月的實戰,讓黃浙勇教授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心內科疾病診療上積累了很多經驗,他表示,雖然目前的證據顯示新冠肺炎僅引起心肌輕度損傷,尚不能完全排除病毒直接感染心肌的可能性,假如直接感染,心臟殘存病毒可誘發心肌持續炎症反應,最後就有可能發展成擴張性心肌。因此,在疾病緩解期或“治癒”後,尤其是肌鈣蛋白升高的患者,應該加強心臟超聲和心肌標誌物的隨訪,同時也應該做好這方面的基礎研究。目前,對於新冠肺炎患者是否存在相關後遺症,是否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加重或新發,仍然未知。

科學診療,

相信臨床研究證據,不盲從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成為大流行病(pandemic),大家普遍很焦慮,都渴望很快找到特效藥。黃浙勇教授提示道:每個醫生都會有自己的診治經驗,但憑藉個人經驗去否認或推崇某種治療,是不科學的。任何藥物有效與否,都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任何主觀的良好意願,如果沒有循證醫學的正確航道,結果都可能事與願違,甚至淪為笑柄。在治療手段層出不窮的今天,更要堅持這個原則。

關於新冠肺炎合併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方法,黃浙勇教授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經驗:“鑑於心血管疾病和新冠肺炎複雜的交互作用,儘管具體作用和機制不是非常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心肌損傷是伴隨的、肺炎繼發的、還是病毒直接損傷導致的,心肌損傷均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要加強監測,積極治療業已合併存在的、或者新出現併發的心臟損傷。迄今並無針對新冠肺炎心肌損害的特異性治療,可以經驗性使用輔酶Q10、改善心肌代謝藥物、麝香保心丸等藥物,有基礎心臟病的患者視情況嘗試β受體阻滯劑、ACEI/ARB等藥物。”

結語

與黃浙勇教授通話時,他剛由武漢返回上海,仍在規定的隔離期中。雖然幾十天的奮戰讓他身心俱疲,但他卻放不下心中的使命感,還在抓緊時間整理每一份病歷數據資料。在全國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國外疫情卻蔓延得肆無忌憚。黃浙勇教授感慨道:“有關新冠肺炎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這對整個醫學研究來說又何嘗不是探索未知的初級階段呢!”我們相信,正是因為始終堅守這樣的醫者初心,寒冬終會過去,疫情終將被打敗!

編輯整理:中國醫學論壇報 可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