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人們問王堅的33個問題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佈2019院士增選結果,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院士。

那些年,人們問王堅的33個問題

那些年,人們問王堅的33個問題

回顧過去10年,王堅主持研發了中國唯一自研的雲操作系統——飛天,突破世界級技術難題,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王堅是如何看待中國技術的?他對於技術創新和佈局又有什麼樣的思考?開發者社區整理了這十年間關於王堅博士的經典採訪Q&A,為你揭曉他作為一名頂尖技術人的思考。

技術人的成長之路:

Q:請您回顧一下您經歷過的這麼多事情。有哪些您覺得是對您個人的發展有重大作用的?

A:其實我很難講哪些事情對我個人發展有重大的作用,只能說是我記住了哪些事情。我想,至少發生了那麼多事情,這些事情我記住了,沒有忘掉。以前我在學校,年輕的時候就評為教授,然後我突然就發現,其實周圍有很多人幫助我很多——比我年紀大很多的、大 20 歲 30 歲的。那個時候有很大的感觸。後來離開學校,對我來講也是件很大的事情。在當時只是感覺工作跟以前是不一樣的,但說不上來怎麼不一樣。後來到 2008 年加入阿里巴巴以後,這時候突然就會發現,跟你工作的人都比你年輕 20 歲。我覺得倒真的不是某件特別的事情讓我記住,但是我從跟比我大 20 歲的人一起工作,突然變成了跟比我小 20 歲的人一起工作,這讓我發現,一個事情不只是工作的問題。就是說: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我還可以做些什麼?當時別人替我做了那麼多,現在的我能為他們做什麼事情? 我覺得這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Q:您如何評價您現在的性格?

A:我覺得我比較運氣的地方,就是今天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需要有特別的邊界。但我這個結論,我不知道是我的性格?還是我現在所處的環境?還是別人對我的寬容?這是很難講清楚的。認真想想看,在很多事情上我都是個既得利益者。因為這個時代的發展,你碰巧在這個地方,還可以想一些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這其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你可以想想,可能今天一家企業的科研經費,就是過去一個國家的科研經費,這樣的變化在 30 年之內完成,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那麼短的時間裡面有這麼一個跨越,經歷這麼一個事情,我覺得這個是每個人都值得去反思、去想一想的。

Q:那麼您關注量子計算的原因又是什麼?

A:我其實沒有特別關注,只能說是我想去了解,大概知道這個行業的發展。我想如果從這個角度講,關注量子計算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 等到計算跟數據真正集合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只增加幾十倍的計算量是不夠的,肯定要想到的是百萬倍,甚至更多的計算量的增長,我想這個時候可能量子計算是唯一能夠滿足你需求的。但是我還是要講,把這兩個東西合在一起就夠我們走上五年、十年了。沒有那麼簡單的。所以我想也給量子計算創造出一個時間的緩衝出來。其實大家沒有那麼迫切說,今天什麼事情非量子計算不行。今天你想做什麼事情,還是有條件做的。

Q:您除了計算機,除了之前學的東西和做的工作之外,還有別的興趣嗎?

A:對機器我都很有興趣——計算機也只是機器的一種而已。我覺得其實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一個是人造出來的,一個是大自然造出來的,我只是碰巧——不管是歷史的原因還是什麼原因——天天接觸人造的東西比較多一點,自然對那個東西的興趣就會比較多一點。

Q:如果從未來往現在看的一個角度,您希望您在現在這個時代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A:好像沒想過這個。很難想象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辦法從未來看現在,對吧?我是覺得,你所有想的事情都是未來的事情,是這樣想才對。前幾天雲棲有幾個人在說他們農村保護的事情。現在很多人講農村的時候,都不知不覺給人家一種感覺——是不是要回到過去?其實是回不去的,你知道吧?所以其實真正的問題是說,未來的鄉村到底是什麼樣子,而不是說把鄉村回到過去,那樣走不通的。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說,你想想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那麼我現在看未來,做城市大腦一個很清楚的目標,就是未來的城市只要今天城市的 1/10 的資源、1/10 的土地、1/10 的水,就可以讓現在這樣一個城市活下來。我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想象一下今天的所有的馬路都只有原來的 1/10 的量,這個城市還是蠻美妙的。

來源:二叉樹

Q:您認為現在的世界最需要什麼,以至於您今天要如此強調年輕人、創新、自信這三個詞?

A:我認為今天的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年輕人的聲音。在今天,年輕人的聲音還不是世界的聲音,我們需要讓年輕人的聲音成為世界的聲音。年紀大的人總想要教別人東西,但是年輕人應該有更多機會直接從挑戰當中學習。大部分年輕人創業,幾乎註定是要失敗的,但是好的社會應該寬容他們,不要讓他們一蹶不振,因為最肥沃的黑土——財富的象徵——都是從屍體的養分中生成的。失敗的項目們,就應該讓它們成為黑土。我們應該像對待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樣對待年輕人,因為他們是未來,是早上 7、8 點鐘的太陽。

來源:InfoQ

頂尖技術人如何思考技術:

Q:大家想到雲計算的時候,一直講對於企業的運用,那麼雲計算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有什麼實際意義?

A: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問題。大家一開始講雲計算,對企業的來說可以馬上賺到很大的錢,企業有錢,實際上今天的雲計算為什麼會那麼熱,不是因為大家炒的,就是因為今天的雲計算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今天用蘋果,上面有一個應用,智能畫報,打開應用的時候,後臺其實就在阿里雲,其實今天在智能手機上看到的應用,後臺一定有云服務去支持,除非完全是本地的遊戲。有一個例子很好,有一個很小的九句單詞,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兩百多萬的用戶,新浪上有一兩百萬的粉絲,一打開這個時候,後臺也在阿里雲,所以你今天不小心用的什麼東西,其實雲計算在各地的服務,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就像大家插電,不知道是哪個電廠一樣,世界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這就是他的真正的魅力。

來源: eNet硅谷動力

Q:您為什麼認為互聯網是社會的新基礎設施?

A:其一,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的事,互聯網正變得無處不在。其二,互聯網本身作為一個服務,其服務越來越像一個基礎設施的服務。其三,互聯網本身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經濟特性,也越來越像基礎設施。從我個人的體會看,我收到第一封電子郵件的時候,那時的互聯網不能稱為基礎設施,為什麼?因為我收的一個電子郵件,賬號在高能所,需要花6000元去開通電話,還需要打長途到北京,才能到高能所收一個郵件,郵件的收費對我來說需要極高的成本,所以那時的互聯網真的只是一個工具。而今天甚至可以說,沒有互聯網就沒有GDP。我理解的互聯網的演進是這樣的,一開始把PC連接在一起成為互聯網,後來把手機連在一起變成了移動互聯網,後來越來越多的東西被連到了互聯網上,變成了物聯網,事實上物聯網並不是比互聯網更高明的東西,它只是說要讓更多的東西到互聯網上。最後到互聯網上的東西是人的大腦,這是終極目標。這絕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我認為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技術可能會發生很多變化。

Q:在你以前的演講中頻頻提到未來互聯網技術方向有兩個:一個是計算,一個是數據,計算、數據、互聯網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A:這三者是非常有意思的"品"字形三角關係。互聯網是基礎,當越來越多的東西連到互聯網上之後就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龐大的數據就像鐵礦石一樣,計算是能源動力、引擎,通過計算分析,數據就產生了價值。三者的關係是先有互聯網然後沉澱為數據,通過計算來產生經濟價值。

計算經濟的特點是數據只有交換才產生價值,和其他不同的是,你交換出去的數據還是你的,不像其他東西你交換出去,你自己就沒有了。在未來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是和數據沒有關係的,你喝的水、吃的大白菜都和數據有關係。因為有了無處不在的公共計算,你能夠知道你吃的每一粒米從哪裡來,這個土壤的基本情況如何,在與你的其他數據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分析出對你的身體有什麼影響,何時得什麼疾病,從而可以解決很多人類大問題。

Q:就你所定義的計算經濟來看,你認為中國與國外相比有哪些不同特點和差距?

A:我覺得沒什麼差距,從宏觀的角度看,大家現在都處於非常早期,因為是早期,儘管有差別,但回頭來看這些差距也不重要,可以忽略不計。

從發展的角度看,如果我們不努力就真的有差距了,這也是令我比較擔心的地方。需要在中國市場把雲計算發展起來,要想發展雲計算,要想讓中國的雲計算服務未來,服務全世界,要做好幾個關鍵點。一是要把計算當作公共服務。目前整個國家對計算的重視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更多關注還是傳統IT,包括我們講的IT國產化等等,其實還是從傳統IT的角度來看IT,我們需要將眼光從傳統IT轉向未來IT,只有將思路從傳統計算轉向把計算當作公共服務的理念,才能說,我們的計算模式是面向未來的。二是重新認知數據。數據是沒有界定的,就像中國早期的土地,在沒有進行土地承包之前,土地的價值潛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土地有沒有價值不是土地自己決定的,而是要看它種什麼東西。即便今天我們對數據的利用和對數據的認識也還是很淺層的,未來互聯網的競爭一定和數據的利用密切相關。

來源:中國電子報

Q:如何區分傳統公司和互聯網公司?

A: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出現很多大企業,最興奮的不是誕生很多大企業,而是給未來的人創造很多機會,這是這本書最關鍵的事(《在線》(being online)是王堅在 2016 年寫的書)。書名為什麼取 being online?這不是一個很熱門的詞彙。當時出這本書有我跟馬雲的一個小段子,在大陸出版時的書封面設計是一個小格子,馬雲說:"這是上一世紀的書的封面,談的是下一個世界的事情。"我想講的是,互聯網處在整個時代的"開始的開始的開始",不管是 IoT 或現在講 AI,其實我們都沒有離開過互聯網。互聯網已經不單屬於電機工程的人,也不單屬於 Facebook 、阿里巴巴,而是變成了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的,變成了一種基礎建設,所有每家公司都有巨大的機會。互聯網公司跟傳統軟件公司最大的差別就是對數據的看法,所有軟件公司都覺得點鼠標是沒有價值的,Google 發現鼠標點一下可能沒什麼價值,但你點進去做什麼,它利用計算能力,能把商業價值算出來、猜出來的時候,這就是廣告,計算能讓數據產生價值,把沙子變成金子。

Q:大國的網絡公司壟斷了大國的生態系統,也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壟斷,這樣的差距未來可能縮小?

A:這件事我很樂觀。歷史上始終有資源不對稱、不確定性等問題,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提供了讓各路英雄湧現的更大的機會,要出現像 Nokia 這樣大公司的機會比以前還大得多,因為互聯網讓大家的距離大大縮短,第二點,同時也更重要的是,把計算變成公眾服務很關鍵,過去只有 IBM 有超級計算機,但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做,讓每個人可以平等,所以基礎設施很重要。這不是大小決定而是基礎設施好壞決定的。

Q:目前 AI 的發展是否存在瓶頸或是大家沒注意到的問題?

A:人工智能的問題上我要再強調一下,美國把那麼多的錢力和最頂尖的人才投入到APP開發中,這是付出了代價的,其他領域上的創新會受到影響。如果在 AI 部分,我們把太多資源壓在一些 30、40 年前的問題的話,例如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模仿人類,這會是極大的浪費,就是有問題的。AI 應該是互聯網的一部分,以後 AI 的專長應該是人不能做的事情。

Q:雲計算是否有成熟的標準?

A:我也不知道,但有幾個要素很重要,第一個是,目前全世界計算量還不是靠雲計算就能完成的,整個百分比來看還是很小的。當初我說,希望阿里能貢獻全世界 70% 的計算,這不是市佔 70%,這是一個成熟的標準。第二,從經濟的角度,我們常常用電量來評估一個地方經濟的好壞,所以我覺得還是和計算量有關係。最後一個重要的標誌,如果真正的雲計算起來的話,大家就不會再關注雲計算本身了,就像我們不會關心電廠有多大一樣。現在我們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因為大部分的 CPU 還不在 Cloud Computing 上。

來源:阿里技術

Q:您如何理解"城市中樞系統"?

A:如果杭州每天有 120 萬輛車在路上,在我們說話的這個時間點(21:00),路上跑的是多少輛車?是 20 多萬輛。你再猜,高峰時期是多少呢?只比現在多出了 9 多萬輛,所以,我們要解決的是這不到 10 萬輛車的擁堵問題,而不是 120 萬輛。現在的"城市大腦"通過處理上萬個路口的數據,找到關鍵交通變量,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上 1500 多個信號燈的交通配時控制參數的優化,同時,杭州市通過「城市大腦」實現主動報警和主動處置的閉環,然後指派交警機動隊去現場處置交通事故。在杭州試點後,"城市大腦"帶來的效果是,相比北京,杭州市高峰上下班可以實現晚一小時出門,杭州物理結構最複雜的一個立交橋,其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 50%。最終,城市大腦試圖實現的,是將城市打造成一個與人有機互動、自我調節的生命體,解決今天僅靠人腦無法解決的城市發展問題。過去 100 年,從我們有了馬車開始,到有了內燃機,再到火車、高鐵、飛機,實際上我們都是在"馬力"時代裡,去提升我們的交通速度。但下一個時代,是從馬力時代,進化到算力時代。

來源:36氪

Q:您能介紹一下量子計算嗎?

A:芯片開放基金會這都是雲計算推動的。互聯網推動軟件開發創新,無論是開源還是閉源,不論是什麼框架,都會有所衝擊。如果要在如今的技術趨勢中選擇,我一定會選擇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會對雲計算產生革命性影響。只有在這方面,我們才能有真正的發言權。量子計算是一種依照量子力學理論進行的新型計算,與傳統的二進制不同,它是通過對量子進行定位,然後用量子信息位的改變來編碼信息。量子計算將有可能使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大大超過今天的計算機。

來源:CSDN

Q:您如何看待智能技術正重塑媒體行業的說法?

A:互聯網和計算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迎來了一次巨大的發展機會,有了萬物互聯和海量數據,能夠利用計算能力解決僅靠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智能技術喚醒了所有沉睡的新聞資源。手機改變了非常多的東西,每個人對新聞的消費更便捷,瞭解世界上以前一輩子可能都瞭解不到的事情。"媒體大腦"是智能技術和媒體行業深度融合的一次創新嘗試,也說明了智能技術正在重塑媒體。未來媒體行業也將為智能技術進步做出貢獻。媒體是非常具創造力的行業,它的發展也會反向推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就像電商對互聯網、工業對互聯網一樣,促進人們思考和解決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下一個五年、十年就會有這樣的發展,值得我們共同期待。

來源:新華網

Q:您看一個技術,是實用的角度多嗎?您的價值判斷是什麼?

A:跟心情、跟角色是有關係的。你想用一個技術,當然是要看它的實用價值。但是你覺得好玩的時候,你當然不會去看它的實用價值。所以我覺得跟心情有關係了。你為了玩去了解一個東西,跟你為了用去了解一個東西,它本來就是有這些屬性。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取決於你自己當時的出發點和心情。我覺得每個人其實都會這樣的,因為他所處的角色不一樣,只是每個人在談技術的時候,他都用了一個特定的角色去談這個技術而已。

Q:您眼中的中國技術的現狀是什麼呢?

A: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很像是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那個時代。在那個時代,美國對於世界的貢獻,逐漸超過了歐洲。而在今天這個時代,中國對於世界的貢獻,正在逐漸超越美國。要想真的實現中國對於世界的貢獻最大化,必須要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年輕人。數據領域的突破線索就掌握在這些無懼數據自由流動的年輕人手中,而其他很多領域也是同樣。

Q:什麼才是真正的創新?什麼創新才是人類應該擁有的自信?

A:今天我想講兩個詞都跟架構師有關係,一個關於創新,一個關於自信。5、6 年前很多人講雲計算,2、3 年前很多人講大數據,去年很多人講 VR/AR,大家回想一下,今天這些人都到哪裡去了?這就逼著我們思考兩件事情,到底什麼是我們真正的創新?什麼創新才是人類應該擁有的自信?我在思考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今天要講的創新,不是因為 50 年前有人在達特茅斯的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概念叫人工稚概念,我們就開無數的會來討論這個概念。今天要講的創新是,在座的各位去開一個會,能夠讓 50 年以後的人開很多會來討論。只有年輕人可以做創新嗎?其實我一直在想,年輕人跟年紀大的人到底有什麼差別?其實年輕人很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覺得他什麼都能幹,但是沒有說他什麼都能幹成。這是兩件不同的事。可能年輕人明知道幹不成,他還要去幹,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要有巨大的自信心才可以做到。今天的時代,正好到了一個時刻,需要我們重新想想我們的創新在哪裡,我們的智慧在哪裡。

Q:您覺得一個好的架構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好處?

A:一個好的架構是包容所有好的技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霍金和 Elon Mush 為什麼會擔心 AI 會毀滅人類,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人們能夠設計出一個好的架構讓 AI 好好為人類工作。其實代碼也是會出問題的,就是要看有沒有一個好的架構能夠包容代碼的能力,今天這個世界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原來的認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今天至少有幾個架構是完全沒有被人思考的。我在十年以前做雲計算的時候,經常說我不知道怎麼做雲計算,但我知道怎麼做飛天(阿里雲的核心繫統)。今天很多人在研究這個架構,當我設計的時候。有三個最重要的特點:第一、十年前,當所有人都覺得雲計算是解決 IT 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雲計算是來解決數據問題,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提了以"數據為中心的雲計算架構"。但是聽起來好像是一句空話,但是你去看我們做的飛天設計就能夠知道我們對數據的安全性是放在最底層。

來源:InfoQ

Q:現在有一個說法是算法加數據就等於一切——包括生命本身。您對這種觀點什麼看法?

A:任何東西你只要說到什麼加什麼是一切的話,肯定是錯的。這是肯定的。我今天還想不到一個東西可以包含一切。

這個東西在現階段非常重要,我覺得這本身是不錯的。但算法只是智能很基礎的層次,算法能說清楚的東西都還是比較簡單的東西。算法說不清楚的東西,語言才能說清楚,所以如果講語言智能,要比算法智能要好一點吧?算法加數據,在我看來,最多隻能說是讓傳統的計算機科學又有了一次質的飛躍,為傳統意義上的軟件加硬件的計算機科學的提供了一次巨大的發展機會,我覺得說到這個份上也就也就差不多了。不然我們人類就沒有希望了,對吧?折騰了幾百年,把事情都折騰完了,下面折騰什麼對不對?要給子孫後代留點東西對吧?這是我自己的感受。我覺得作為一個學科也好,作為一個行業也好,作為一個人類也好,能碰上這麼一次這麼大變化的時代,已經很幸運了。我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趕上了軟件加硬件的時代,現在又趕上了數據加算法的時代,是很運氣的。換句話說,除了這些之外,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是我不知道的。就像 30 年前我們知道有硬件軟件,儘管那個時候有算法的說法,但是大家都不清楚這個東西會給我們帶來質的飛躍。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今天只是重新發現了算法跟數據的價值而已,並不是帶來什麼新的東西。

Q:說到人工智能領域,在您關注的範圍內,過去五年哪些發展或者說突破是您覺得非常值得關注的?

A:如果是從一個做純粹做人工智能專業的角度來看,我其實也沒那麼關注,只是瞭解一下,主要還是想了解會有什麼大變化。我自己覺得,其實人工智能在過去十年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你如果還要發生很大的變化,實際上是很挑戰的。任何人隨隨便便想還有一次非常大的變化,我覺得是可望不可及的,因為一個學科要有一次重大的變化,不知道要積累多少年。大家可以想想,深度學習的東西都是從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開始積累起來了,對吧?但是倒過來講,我覺得人工智能本身的發展是可以是巨大的。很多東西其實從理論上也沒有突破,但它就是有著蓬勃的發展,比如軟件、互聯網,這些東西都經歷過沒有關鍵突破但是蓬勃發展的時候。所以我自己覺得比較樂觀。雖然如果一定要講到底什麼蓬勃發展,我也很難一定說是哪個領域。是無人駕駛?醫學圖像處理?這不確定的。但有一個是肯定的:今天為什麼軟件跟硬件大家不再提了?並不是它不重要,是因為它在所有的地方。所以今天為什麼人工智能大家說的那麼那麼重要?就是因為它不在什麼地方。我覺得今天的人工智能在我眼裡,就好像在中國剛剛修了一條八達嶺高速,大家沒有感受到 99.9% 的路還沒有修。所以我覺得人工智能會蓬勃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它會到所有的地方。可能十年以後,甚至五年時間,它就會在各個角落。

Q:您覺得經過 60 年的發展,人工智能現在是還在初級階段嗎,還是一個什麼階段?

A:我覺得這也是個矛盾的地方。從學科發展角度,它有它的延續性,"好像"是發展了 60 年。但是你認真想想,今天說的人工智能跟 60 年以前不是一回事情——我覺得差別可能遠大於集成電路跟電子管的差別。集成電路從原理到機理,其實跟電子管完全不一樣,只不過它達到的功能是一樣的。集成電路不知道做多少電子管做不到的事情,對吧?電子管只能做那些非常 basic 的事情。現在講的人工智能跟 60 年的人工智能,從哪個角度講都不是一回事。現在,它們要達到的目的可能是比較接近的;但再往下搞,就可能連目的都不接近了。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講的話,我一直覺得會有更多的新的技術出來幫助我們,但不一定是大家想象的這麼延續的發展。

Q:您認為在線數據比離線數據更有價值。這對於人工智能有怎樣的意義?

A:我覺得這是非常大的意義。嚴格意義上講,不應該簡單就是一個在線數據和離線數據的差別。這實際上是兩個世界的差別。你認真想一下,今天是沒有辦法離開互聯網討論公司,對吧?大家把互聯網當做是一個應用場景,其實不是的。互聯網是最最基礎的,它不是應用場景,而是所有的應用場景都在互聯網上面。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的話,今天的智能已經是一個在線智能。今天不可能有一個不在線的智能,就像人死去不可能有智能是一樣的。在線這個東西是滲透在每一個環節,它不是說數據在線,智能可以不在線,沒有這樣的事情。

Q:您覺得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和歷史上的哪個時代最像?

A:我不是歷史學家。以我的專業,我覺得最近的、最像的一個,就是當年工業革命從英國轉到美國的這段時間,跟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非常像的。這完全是從技術跟產業的角度。撇開國家這個事情先不說,當時所有的我們今天講的原創技術,比如說鐵路、電、汽車,其實都是在歐洲發明的,都不是在美國發明的。但真正這些事情變成一個改變全世界的事情,是在美國發生的。認真想一下這件事情,對吧?當時只有美洲大陸都通鐵路的時候才產生那麼大的變化,英倫三島都通的時候沒有發生大變化,因為太小。同樣汽車也是:在歐洲,汽車就是汽車。可是到了美國,汽車就變成了新的生活方式。電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想,這是真正的變化的開始,我覺得現在就是這麼一個時代。互聯網最早的幾個原始技術不是在中國發明的,但我想真正的產業革命是有可能在中國完成,因為我們的網絡空間要比別人大得多。 這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來源:二叉樹

王堅博士的願景:

Q:你認為阿里雲最後發展成為什麼樣的公司?你的理想是什麼?

A:我覺得阿里雲的最高境界一是在世界和中國任何一個不知名的地方都有人在用阿里雲、用我們的雲計算。二是生活中任何東西都會和計算有關。三是所有的東西都和數據有關。我的理想是什麼?我給你講一個故事,一次去陝西安康出差,在一個小站裡看到,兩個小孩子在小站裡蹭網,因為那裡有免費的WiFi。你想想看,過去這兩個小孩要走出大山才是他們的未來,而現在有了互聯網,他們擁有了一個瞭解世界的窗口,這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是未來,你知道嗎?

來源:中國電子報

Q:您如何看待城市大腦建設?

A:城市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但過去幾百年上千年,這項偉大的發明,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積的擴充、生活形態的改變,已經越來越複雜,有太多的問題已經不能再用過去的方法解決,既有的基礎建設,只會讓城市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無法真正解決。就如同許多人過去期待互聯網可以解決許多人類生活的問題一樣,對於當前城市遭遇的問題,不論是交通、治安、生活環境等等,也有許多人期待並努力通過互聯網、AI、甚至是區塊鏈技術,解決這些目前看似無解的問題。現在會是發展城市大腦最好的時點,因為關鍵的要素都已成熟到位,其中三大關鍵要素包括互聯網、數據、雲計算。通過這三樣準備就緒的要素,城市大腦將得以成熟運作,進而創造出全新的智能。而這三項技術,也同樣是當前包括人工智能、機器智能得以落地應用的基礎要素。城市大腦最重要的想法,就是在修馬路、修地鐵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解決城市的問題?進而讓城市出現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大腦最基礎的東西,就是我們人類要做的事,中國必須在這裡扮演角色,放眼世界,沒有人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自己解決!

來源:阿里技術

Q:您對雲計算的看法是怎樣的?

A:私有云根本就稱不上是雲,雲計算的本質是服務。如果不能夠將計算資源規模化、大範圍地進行共享,如果不能夠真正地以服務的方式來提供,就根本算不上是雲計算。IBM等傳統IT企業巨頭們說的所謂"私有云",頂多是將其原有的解決方案換湯不換藥地新加了點技術、重新包裝了一下,賣給用戶一個升級版的IT解決方案。如果用戶、生態鏈的思路不轉變,如果不能夠真正擁抱互聯網,那麼雲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用戶、當整個生態鏈都擁抱了互聯網,雲計算的價值才會真正凸顯。

來源:阿里雲

Q:您為什麼對私有云或者是智慧城市這種名詞如此反感?可以說是潔癖嗎?

A:我倒不是潔癖,但是每個人想法不一樣,可能從旁觀者來講是潔癖,但我自己覺得是一個認識的問題。其實本來叫什麼名字都沒有關係的,張三李四本來就是一樣的,但是一旦這個被賦予了張三李四,名字就變得重要。我覺得像智慧城市、像私有云這些東西,別人拿這個東西表達的東西,其實已經不是你想要表達的東西。這時你會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這樣的認識跟表達會影響你的發展。 它嚴格意義上不是個潔癖,我自己覺得還是用"眼睛裡容不得沙子"會比較好一點。有些技術發展是有超越性的。當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很大的跨越的話,那我覺得眼睛裡容不得沙子是重要的。不然的話,大家模糊過去,又回到從前了。私有云就讓我覺得回到從前了,它給傳統的 IT 發展找了一條苟延殘喘的理由,這是我自己的理解。

來源:二叉樹

Q:您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未來發展的方向?

A:現在,誰要是隻談BAT,那就小看了中國。而且,包括美國的谷歌、微軟和Facebook在內,再過五年這些大公司就都變成很小的公司。阿里巴巴其實已經跟其他大公司區分開來,因為其他大公司都要做天下的生意,而阿里是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從這個角度講,以後大公司要活下來,它一定要做其他公司的創新平臺,否則就會被挑戰甚至淘汰。因為人才跟所有的資源不可能集中到這麼一個園區裡,最後一定要釋放,互聯網是創造機會把所有的資源釋放出來。生態的概念都要重新想一想,現在很多人做生態,其實還有大小的概念,這是不對的。螞蟻存在不是因為老虎的恩賜,它天生就存在著,實際上生態是互為生存的基礎,所以未來一定是互為創新平臺。

來源:搜狐

Q:您如何看待阿里雲的雲計算佈局?

A:阿里雲不是全球佈局,雲計算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全球的,只不過我們今天希望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阿里雲的客戶已經走出去,需要我們在外提供雲服務。我們自然而然就跟出去了。而後,當然也就能服務更多想要出去的企業。很多企業可以約躍過自建階段,直接入雲。雲計算從第一天起就是全球的,是伴隨互聯網而生的,但這不是它的全部。雲計算的想象空間更大。當遇到更具想象力的中國市場時,更是會發生神奇的變化。正如很多人沒有用過PC而直接使用手機一樣,很多企業會沒有見過服務器,而直接使用公共雲。正如物美從最初送貨排長隊,到最後通過預約系統只需要10分鐘。中國機會更大。

Q:您可以談一下阿里雲的技術觀是怎樣的嗎?

A:業內習慣將雲計算分為IaaS、PaaS和SaaS的分級,我是最反對分層的。描述雲計算最合適一句話是,世界上只有一臺計算機。這句話在技術和遠見上遠遠超出了分層的概念。對用戶而言,購買計算時,他從來不會想到分級。所以雲計算已經將顆粒度大幅提升,服務器不再是硬件,而就是一塊磚。用戶關注的是房子的實用性,適用性,專修質量,而不會關心材料。所以雲計算對技術的影響是很大的,曾經的一些技術會被慢慢被用戶遺忘,不再分層。所以,阿里雲的願景是:在這臺計算機上,可以跑任何應用。在同一個技術底層上對外提供服務,面向不同服務對象則通過公共雲、專有云的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務窗口,這是真正滿足大數據的要求,將互聯網做為統一的基礎設施。私有云不是一個將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的方式,國內的產業界不應再執念於公有云和私有云。開源只是對技術的一種貢獻方式。Linux有很多版本對用戶而言有很大困難。開源軟件還是軟件,越底層越要保持一致性。這也是阿里雲的技術觀,不是開源不開源,而是是否完全一致的服務。正如阿里雲將Hadoop全部遷移到ODPS的選擇一樣,最根本要保證阿里雲的技術和服務的一致性。

來源:CSDN

文章來源:阿里雲開發者社區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