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你知道「茶」字怎麼寫嗎?

這是連小孩兒都會的事情,自然難不倒你。

那你知道「茶」字是怎麼來的嗎?

這就要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了。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相傳,在古代江南的一座寺廟,

住著一位嗜茶如命的老和尚,與寺外一家雜貨店老闆是好友,二人平日喜歡咬文嚼字,以謎會話。

有一晚,老和尚茶癮、謎興齊發,就派啞巴小和尚穿上木屐,戴著草帽去找店老闆取一物,

店老闆一看小和尚的裝束就迅速取出一包茶葉讓他帶回去。

原來,這就是鮮活的的「茶」字阿;

再細看,頭上戴草帽暗含「艸」草字頭,腳下穿「木」屐為底,中間加上小和尚「人」,組合後即是個「茶」字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用「茶」字之謎詮釋「茶」字由來顯然不夠看頭,我們接著看——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在古時出現的,反而不是「茶」字,

更多是用「荼」字代表「茶」。

那為何現在卻少了一筆呢?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明末時期,在張自烈所寫的《正字通》中記載;

引南宋魏了翁集曰:

「茶之始其字為荼。」

意為,「茶」最開始是用「荼」字。

「荼」,是一字多義,也是一字多音,更是「茶」字篆體字;

在當時也並不專指「茶」,有時也指野茅、野菜等。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在後來,喝茶從唐代開始融入生活時,「茶」字也是從那時才被廣泛使用。

而「茶」與「荼」,中間的一筆之差;

據說是因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敕旨編撰一部《開元文字音義》,並親自為之作序,書中御筆欽定改「荼」為「茶」。

這其中還有個皇家趣事,

傳聞有一天,

唐玄宗在臨摹《詩經.周頌.良耜》篇,

卻不小心把裡面的「以薅荼蓼」、「荼蓼朽止」中的荼字都少寫了一橫,成了個茶字,想再補上一筆,又怕當時在場的眾臣所笑,

於是巧妙的說:「朕觀荼字太繁,不如寫成茶字的好。」

後來「茶」字用開後,就傳遍了是唐玄宗御撰的。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茶」字突如其來,在人們還沒完全適應的情況下,「荼」字與「茶」字經歷了一段混用日子。

當茶聖陸羽撰寫《茶經》時,書中一律用「茶」字;

才逐漸讓「茶」字固定了下來。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這樣看來,是唐玄宗御筆一揮把「茶」字定下,陸羽則以一書成功推廣「茶」字。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後續「茶」字衍生出不少趣解。


如:長壽。

一心想著喝茶能長壽,卻沒想到「茶」字也暗指長壽之意。

將「茶」字拆分開來看,草字頭、人、木;

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與「八」相似,下部「木」可理解為「八十」

全部相加就等於一百零八歲

由此就出現了,把一百零八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的說法。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另有一說,「茶」亦指回歸自然。

「人」字在草字頭之下,「木」字之上,身居在草木之間,表示人類本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應迴歸自然。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也有說法是,

「荼」變「茶」是恰到好處的改動,

「禾」改為「木」是精湛的一筆之改。

那你認為呢?

喝茶數十年,竟第一次知道「茶」字來歷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不懂茶與水,再多好茶都是浪費

不惜爬山、過江、尋井,真要為了一壺水這麼拼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