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散文?高考作文越來越難,不準備來不及了

冠楠老師前幾天推薦了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這次跟大家介紹的又是一部散文集。

為什麼建議給孩子多看散文呢?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散文?高考作文越來越難,不準備來不及了

01.為什麼要多讀散文?可以學會觀察和描寫


如果你陪孩子聽過名師的寫作課,或者還能回憶起當年語文老師講過的作文課,就一定知道,想寫好作文,必須學會細緻地觀察和描寫。

因為拋去技巧部分,寫作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結構跟細節描寫了。

立意跟結構方面,除了天生的聰慧敏感,就是需要大量的閱讀來鍛鍊;而學不會細膩觀察,則是孩子們普遍匱乏的地方。實際操作起來,這方面補起來似乎也不容易。

如何學會觀察呢?除了調動全部感官去切身實地觀察,就是要在名家作品細膩描寫的範本中體會了。這就是讓孩子多讀散文的原因。

現代散文是指除詩歌、戲劇、小說以外的文學作品。文學體裁主要也就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這四大類。

詩歌精煉,戲劇都是臺詞;小說的描寫,你得去裡面挑,而且篇幅又長。

所以學觀察和描寫,讀散文集最合適了,基本上拿出來一篇直接就可以用。

回想當年,我讀高中那會兒,印象深刻的是,語文老師為了鍛鍊我們,每週讓我們手抄一篇散文並背誦。

雖然喪心病狂,但確實好用,積累了大量素材。在名家名篇裡浸潤久了,也開悟了許多。所以我們班當時作文成績都還不錯。

02.比起悶頭讀,選對書也很重要


不過選對範本,也是一門學問。雪花般的書單書目,經常讓家長和孩子眼花繚亂。

我們老師當時喜歡給我們看余光中、餘秋雨、汪曾祺、張愛玲、冰心等人的散文。

說起來,這些名家的文字各有長處,兼具思想深度和華美文采。

但就教孩子學會觀察來說的話,今天推薦的這部,可能是最適合了。

史鐵生散文集《我與地壇》。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散文?高考作文越來越難,不準備來不及了

不僅能從中學會觀察和寫作,它對中國文壇來說,也是一部舉足輕重的作品。

這部散文集裡,是史鐵生書寫的是自己經歷絕望到希望的過程,因真摯而格外動人。才會讓無數人深受鼓舞,從中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

有人說,這是史鐵生留給世界的無價的禮物,感動億萬讀者的散文經典。

其實不僅如此,從更現實的意義來看,它對學生也十分重要。為啥?因為裡面有三篇入選了初高中語文教材。這也是很多家長要求我們書房把這本書加入教學書單的原因。

《秋天的懷念》入選初中語文課本,《我與地壇》《合歡樹》則是入選了高中教材。至於教改中的最新教材會入選幾篇,很快就揭曉了,我們拭目以待。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散文?高考作文越來越難,不準備來不及了

03.一起來欣賞裡面的風景描寫,看他是怎麼寓情於景、把景寫活的


先來看最有名的一篇《我與地壇》裡面的一些風景描寫。

“四百多年裡,它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

明明寫的是不會動的地壇景色,卻運用了一系列動作描寫,對比了琉璃、門壁、玉砌雕欄四百年前的光彩奪目,和現在的荒蕪冷落。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這段描寫,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生動形象,觀察入微,更深層是寓情於景。

大多數寫景,背後都是寫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從蜂兒停在半空的靜止,到螞蟻突然想透了什麼,再到瓢蟲忽悠升空……露水摔開萬道金光。

這段景語,恰恰是史鐵生從絕望悲觀到生出希望的人生之悟的過程。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

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著串串楊花;

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

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

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

單單一個四季,也不過是比喻、排比常見的修辭,讓史鐵生來觀察,就讓他給寫活了。因為他動用了全部感官去觀察,而描述的過程,從具體到抽象,做了多層的聯想。

這就是妥妥的範文啊,老師批閱作文時,在立意和結構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最喜歡看到的就是這種語言,非常加分。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散文?高考作文越來越難,不準備來不及了

04.是因為殘疾,才格外敏感,才學會觀察嗎?


也會有小朋友懷疑,是因為史鐵生失去了雙腿,被禁錮在輪椅上,才會去幻想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踢一顆路邊石子的感覺,去感悟這些細膩瑣碎的生活嗎?

才會去注意觀察和關心那些偶遇的各有煩惱的人們嗎?才會費心揣摩母親那些不曾宣之於口的細微心思嗎?才會感受到母親深沉濃烈的愛,而格外思念母親嗎?

才會安靜下來,整日整日地思考生命輪迴,什麼是慾望,自己為什麼活著,又為什麼寫作嗎?

假使史鐵生沒有失去雙腿,他還能寫出讓人為之戰慄的文字嗎?

人們也經常用這句話去描述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無論如何,他的成就跟他的殘疾,不能說毫無關聯。

“是因為殘軀才格外注意嗎?”其實,他自己也會思考這個話題,大家可以去書裡找。

當然,這部散文集之所以這麼著名,就是因為它有它更深的內核,充滿哲思又極具人性化。

賈平凹對此的評價是:他對生命的解讀,對宗教精神的闡釋,對文學和自然的感悟,構成了真正的哲學。

的確,史鐵生的思想比一般作家,可能更接近生命的本質。

或許,人們非得經受巨大的磨難,才會瞭解生命,才會認真思考那些充滿哲學的問題吧;才能夠得出“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的結論。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散文?高考作文越來越難,不準備來不及了

05.年幼的小讀者,早晚會體會到裡面的情感


他的文字,總是很容易擊中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語文課上,每當遇到抒發深沉感情的文章,比如史鐵生懷念母親的《秋天的懷念》,又比如朱自清描寫父親蹣跚的《背影》,老師總會說你們還小,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暫時無法完全體會這種濃烈的感情。

是啊,還小,還懵懂。

但這懵懂總歸是暫時的,早晚有一天,再回頭去看這些文字,會明白母愛似水、父愛如山;會感受到他所描摹的人生和生命的體驗,會生出排山倒海呼嘯而來的情感。

史鐵生書寫的這些話題,成為殘疾的《我二十一歲那年》,因殘疾反而愈發喜歡田徑的《我的夢想》,回憶當知青下鄉插隊的《黃土地情歌》,幻想人生重來的《好運設計》等等,雖嚴肅而沉重,孩子們現在讀的過程未必這麼沉重。

因為史鐵生體驗到的盡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生活的明朗和歡樂。史鐵生用他的毅力和智慧,寫出了有溫度的作品呢。

而他的影響和貢獻,也遠不止文學層面;“他給予讀者的,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愛和對人生真諦的探尋。”

他雖走了,但他的文字還在慰藉著世人,他的精神永存。

(圖片來自網絡,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