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来!为了更清晰的理清故事我们从以下五个点来解剖这部狗B。

1. 想得到什么。

2. 采取行动。

3. 发生冲突。

4. 达到高潮。

5. 得到最终解决。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

1.想得到什么

影片一开头就是李玩对着镜头自言自语,一家伙就给观众怼懵了,她是谁?她在那?她在干什么?其实往后看你会发现李玩的这几句旁白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自有其寓意。

随着剧情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其实在这个和睦的家庭里隐藏着诸多矛盾,虽然爷爷奶奶爸爸都对李(李玩简称)很好,李后妈对她也还不错。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我们来看看矛盾之所在。

首先,李父母离婚李父经常不在家对李缺乏及时的关心和陪伴,从强制要求李改学习小组然后用钱来哄就可初见端倪。

在次,李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被关心和照顾,但必竟还是有代沟。片中李不和爷爷奶奶一桌吃饭而是看电视,这个细节可见一二。

最后,李与后妈虽没有直接的冲突,但隐蔽的压制还是有的,尤其是让李承认买回来的狗就是爱因斯坦时体现最为强烈。

其实不管怎样在那个孤独青春期李最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而这一切恰恰都没有。李父想要的是李的好成绩。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2.采取行动

为哄女儿开心李父的行动是,买了一条小狗送给李,李的孤独从此有了小狗爱因斯坦陪伴。

在狗丢后全家的行动是,都不赞成去寻找。

面对李的情绪,李后母的行动是买一条一模一样的狗。

两次痛失所爱的李,唯一能做出的行动就是不顾一切的寻找,其他的他都无能为力。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3.发生冲突

冲突从一开始就没消停过。改学习小组,第一次丢狗,第二次扔狗,到最后喝酒吃狗肉。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4.达到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所有人都逼迫李承认李后妈买来的那条狗就是爱因斯坦,这是第一次“谋杀”。

第二次高潮是,在第二条狗被送走后,李万分伤心和无助,将她一直不愿意喝的牛奶一口喝下,这是第二次“谋杀”。

第三次高潮是,在影片最后的饭局上,李在外界的压力下喝了酒更是一口一口的吃下了狗肉,这是最后的“谋杀”。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5.得到最终解决

鲁迅先生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西方三大悲剧中有一种叫社会悲剧。反观李玩天性被“谋杀“的过程是谁有意而为之的吗?也许这不是谁的问题。

李的爷爷奶奶爸爸都很爱他,她出去找狗怕她着凉,怕她在外面有危险,怕她知道有个弟弟后会不接受,所有人都小心翼翼。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那么几次冲突又是如何解决的了。

第一次冲突,改了学习小组,结果是迫于父亲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无奈中的接受。

第二次冲突,是在为了家庭和睦,所有人都逼迫李承认新买来的狗是爱因斯坦,虽然李未承认但她也无能为力。

第三次冲突,最为激烈,结果是在爷爷受伤和父亲的责打之下惊恐的放弃挣扎。

第四次冲突,最为安静,在李得知第二条狗死后的饭局上,李为了不让父亲难看不让那些叔叔难看,慢慢的吃下了狗肉,彻底的将自己杀死。

第五次冲突,是自己和自己,为了不在因为狗而影响家庭关系,李在看到第一条丢的爱因斯坦后不在承认那是她的狗,表面上形同陌路。

《狗十三》围观一场“谋杀”是成长还是覆灭?我们都是凶手!

整个过程李都是妥协的一方,在无能为力的妥协中慢慢熄灭,慢慢向现实低头,慢慢的成为大多数。

生在局中没有谁能逃过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我们所有人一起缔造的,生在其中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消灭,社会的现实中容不下孩子的天真和任性。

你我终归要在现实中学会懂事,“必竟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了——《狗十三》”!

欢迎留言交流哦!期待你的发声。

编辑:金刚

文字:金刚

图片: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