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真的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

這是一個全民攝影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海量圖片糖水化、符號化、同質化、娛樂化、概念化、理想化的時代。如今,攝影似乎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從專業的角度看,攝影的難度反而是越來越高。因為在海量影像中,一幅精彩攝影作品要抓人眼球,必須靠題材的深度和廣度,語言的溫度和高度,形式的生動和鮮活,感動人,打動人,再經受時間檢驗,並非易事。


攝影真的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


什麼是好照片,或者好照片的標準是什麼?有時候很難定義。針對其中的某些攝影誤區,在此想談幾點個人看法。

“風格”不是評價好照片的標準。很多人認為風格是自己攝影的最高標準,然而“風格”只代表攝影師的思想、經歷、審美、藝術素養、情感傾向,卻並不代表對攝影作品的評價和標準。攝影作品風格的產生有很多主客觀條件,是攝影師個性的體現。攝影作品的標準,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標準。好的攝影作品能夠跨越時代、民族、歷史,產生共鳴,而個人的風格,有很多侷限性,無法成為評價好照片的標準。


攝影真的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


沒想象力,攝影師不可想象。攝影思維多數時候是感性思維,想象力是感性思維的重要內容,是觀察、學習和思維的結果。攝影創意離不開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照片,是沒有生命力的作品。好攝影題材不一定在遠方。很多攝影師熱衷走南闖北尋找好的攝影題材,卻導致大量攝影題材雷同,缺少深度和廣度,究其原因是對題材的理解不夠深入,不能吃透題材的精神實質。真正的好題材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攝影師只要能吃透精神實質,抓住核心和代表性內容,就能和觀眾產生共鳴。


攝影真的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


“大師”不一定能拍“大片”。“大片”是指有歷史深度和廣度,感情溫度,讓人久久難忘的經典作品。當然,現代人降低了對大!師標準的界定,導致我們這個時代“大師”輩出。凡拿相機的,能拍幾張像樣照片的,都被某些人稱作“大師”。但這群“大師”中能拍出作為歷史經典“大片”的,卻鳳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