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協作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

分工協作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

育鄰夢

想象力就是個人在已具備對事物形象認知的基礎上,在頭腦將舊有元素重新解析、重構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提到擁有四條腿、可供人休息、高約50釐米、有靠背的物品,見過椅子的人就會在大腦中將這些信息重構成為椅子的形象,而如果從未見過椅子的人則很可能無法重構出椅子的形象;如果20年前提到移動通訊工具,人們一定不會想到現在的大屏手機,15年前大多數人對於移動通訊的印象就是按鍵手機、對互聯網絡的認知就是ADSL撥號上網......想象力是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展、是科學不斷被證偽的基礎,它是在已具備知識信息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再造。正是因為具備了想象力,人類才在不斷進化過程中創造了眾多為自身生產、生活服務的工具,比如想象向鳥一樣自由翱翔去到遠方,進而發明了飛機;想象像“千里眼、順風耳”那樣實現人際間快捷信息溝通,人類創造了網絡視頻傳輸技術、音頻傳輸技術......

有兩種途徑可將想象力變為促進生產、生活的社會性能力,① 自己通過想象力創造了一個新事物並藉助自身能力將它做出來,把想象出來的創新變為現實,比如平面設計師、園藝設計師等等;② 自己通過想象力創造了新事物,但是自己並不具備實現它能力。於是就只能把它說出來,在別人的幫助下把它變為現實、做出來,比如建築設計師、創業者……人生的成長能力有很多種,比如想象力、創造力、執行力……但是,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個人卻非常少。因此,大凡要實現一個較大的成長夢想都需要獲得外界的幫助,是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成長、成才、成功都不是鼓勵的個人行為,而是群體性、互幫互助的智慧行為,比如軟銀成就了阿里,阿里同樣成就了軟銀;中國電信市場成就了華為,同樣華為也提速了中國通信工程向世界頂尖水平邁進。

分工協作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

現象是對既有認知的重組、再造

想象力是推陳出新的前提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麼蒸汽能把壺蓋起來”的思考,才開啟了改良蒸汽機的續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現代航空……想象力來源於生活中,別讓標準答案、定性思維成為孩子想象力的殺手,比如:“雪化了是什麼?”您可能不加思索的說:“是水”。但真實的世界裡可能會有“雪化了是因為春天來了”“雪化了太陽將變的更溫暖”......;“1+1=?”數學答案是2,文字答案可能是“王”“田”。

俗話說:“相由心生”,個人內心所想影響其對外在事物的看法,思想、念頭是個人生活中認知世界的鑰匙,想象力就是思維活躍、思維敏捷準確的定力。生活中我們能夠看到眾多“妙趣橫生”的創意廣告,但也能夠看到很多不優雅的設計內容,他們的本質就是設計者想象力在“作祟”。那些想象力豐富的設計者能夠將各種元素巧妙搭配讓內容協調相容,而欠缺想象力的設計就勢必顯得呆板無趣。想象力讓知識插上智慧的翅膀,想象力可以讓個人學習知識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昇華。

想象力是創新、創造的前提。《遊戲力》:“讓人最尊敬的人是那些能夠創造產業、創造就業崗位的人。”未來究竟會怎麼樣,現在誰也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而所有生命活動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創新和麵對不確定性的未來能夠靈活應對。因此,相對於瞭解孩子在學校是否聽話、成績如何,更應該關注孩子是否具有創新、創造力,是否對不解難題“刨根問題”。好奇心是孩子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人們生活的必須,進而創造出對人類、社會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孩子們的奇思異想並不是胡鬧,“五彩樹”、“藍太陽”並不是瞎想,這是孩子對生活獨特思維想象的體現。有人說創新、創造是個體先相信,而後將所相信的事物付諸實踐的過程。人工智能時代已來,想象力、創造力是人超越機器人的關鍵。作為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不斷創新的能力,讓孩子以創新的觀點和態度解決問題、適應未來生活。

分工協作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

角色扮演提升孩子成長想象力

擁有想象力的人更主要組織協調能力

人類社會是分工、協作的大家庭,沒有任何個人能夠脫離群體而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和藉助同伴幫助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人們需要努力創造工具、改進工具,儘可能獲得同伴的支持與幫助,才能共同戰勝生活中潛在的威脅、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因此,人類的居住方式是群體性的,從原始部族到今天超大型的城市群,人類向著更多同伴聚居努力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息。

沒有想象力的人做事可能需要調集的資源非常的少,一個人或者極少數人就能完成。然而一個想象力強的人,如果他期待將所想象的事情逐一實現,那麼勢必需要調集眾多社會資源為實現想象創造而奮鬥,這就必然要求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人同時具備超強的資源調度整合、組織協調能力。首先,想象本是就是對已有社會知識大膽解析、重構、在創新,第一步就是對知識信息的調度整合和組織協調;其次,實現超大規模想象必然涉及到多方資源的重新調配、人員結構的重新分工,比如現在互聯網、物流、外賣企業就已經參與到社會結構深度變革的進化歷程中;最後,想象變為現實需要經歷摸索、實踐、在創新,需要有足夠的恆心和毅力,同時需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砥礪前行”的合作伙伴兒。從古至今人沒以一己之力撐起的將領,沒有單槍匹馬鏖戰的商場,擁有學習力的人同樣需要懂得借力、合力實踐自己宏偉的想象藍圖。

《眾人划槳開大船》

一支竹篙耶 難渡汪洋海

眾人划槳喲 開動大帆船

一棵小樹耶 弱不禁風雨

百里森林喲 並肩耐歲寒 耐歲寒

一加十 十加百 百加千千萬

你加我 我加你 大家心相連

同舟嘛共濟 海讓路

號子嘛一喊 浪靠邊

百舸嘛爭流 千帆競

波濤在後 岸在前.......

分工協作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

拼接起來更完整

分工協作是實現想象力的前提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各自最為獨特的一面。但是,正如每個人都有“軟肋”和“後腦勺”一樣,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需要從社會中汲取成長力量,同時以自身成長能力為社會建設做貢獻。手有十指,每個指頭都有不同的名稱,擔負著不同的分工角色。所以,社會生活中同樣需要有借力、借勢成長,融入集體的成長智慧,將自己的長項儘可能與對方的長項拼接到一起,也就是長板、優勢組合的“新木桶理論”。

分工協作是實現想象力的前提。想象力讓人類社會擁有了眾多行業,讓每個人都能夠在各自的優勢領域專注成長,而實現每個人專注成長的前提就是在一眾特定規則之下進行分工協作,這些規則就是律法、道德規範、行業規章......正如每個生命體都有眾多不同分工的器官組成一樣,人類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多系統共同分工協作而組成一個完整的生命。

分工協作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分工協作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