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書記——部長坐火車的親歷

點關注,不迷路!專注發佈體制內職場、時政動態,公文寫作

難以置信,這竟是一位共和國部長坐火車的親歷!

陸進

德福同志真的走了,但直到現在,我依然不願相信。他這樣善良,怎麼就走了呢?不是說仁者長壽嗎?他這樣堅強,怎麼就走了呢?不是說強者無敵嗎?他這樣通達,怎麼就走了呢?不是說大道無疆嗎?他這樣牽掛,怎麼就走了呢?不是說還有好多事沒做嗎……

人民的好書記——部長坐火車的親歷

來源:《中國人事報》2007年10月17日

每每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心情依然難以平靜,真希望他是外出調研了。沉重的思念,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總想等到心靜一些的時候,再去寫點東西,以此來紀念我所尊敬的、我在他身邊工作了將近十二年的好領導。但擋不住的思念之情,還是使自己沒有平靜下來就要動筆。雖然是要寫的太多,都不知道從哪兒下筆!雖然是想說的太多,都不知道從哪兒說起!不久前,福建一位同志回憶了宋德福同志在福建二三事,我就順著這個話題說開去。

坐火車比乘飛機節省

德福同志出差,要求一切從簡,能坐火車就不乘飛機,能不多去人就少去人。原因很簡單:節儉。

我第一次陪德福同志出差是1996年6月去遼寧,當得知我們一行只有兩人而且是坐火車前往時,遼寧的同志幾乎以為是自己聽錯了,來過好幾次電話跟我確認。當我和德福同志與另外兩位陌生乘客同在一個包廂時,我就擔心德福同志休息不好。同包廂的兩位乘客跟我們聊天,他們認為德福同志這麼有學問,應該是學者,在研究單位工作,而且至少是司局級幹部。我倆聽後都會心的一笑。遺憾的是,這兩位乘客並沒有給這位他們所尊敬的學者太多關照,他倆的呼嚕聲一直陪我們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到瀋陽後,德福同志馬上就深入基層調研去了。

記得還有一次是1996年10月,也是德福同志在人事部工作期間,我們從福州去南昌,也是坐火車。我看到臥鋪的床單上盡是汙點,想請服務員趁德福同志不在換一張,結果服務員告訴我說,這些黑點洗都洗不掉,其實就是乾淨的,別的床單也一樣,就不用換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德福同志出去半天沒回來。因為帶著文件,我也不便去找。等了很久,我看他從洗漱間出來,問他是不是不舒服,原來是他在那兒洗臉,只有一個水龍頭,來一個服務員,就把他擠到一邊,服務員自己先洗,他連等了好幾個服務員洗完才輪上他洗。當時我聽了就想去找列車長,結果被德福同志制止了

後來,我們又從南昌坐火車去合肥參加會議。這趟列車窗明几淨,服務員熱情周到,一打聽,這趟列車是率先進行改革的。在合肥的工作會議上,德福同志講話談到改革時,還有感而發,比較了兩趟列車改革與還沒改革的不同。聽會的同志哪裡知道,這就是一位共和國部長坐火車的親身經歷呢?

德福同志出差還有一個習慣,不僅不收當地土特產和紀念品,而且每離開一出差地,都要求秘書去交他的伙食費。在團中央工作時是這樣,到人事部工作時也如此,在福建工作時依然沒變。

卷子總比條子好 考官總比跑官強

德福同志抓工作,不僅重視大處著眼,也注意具體落實。

宏觀上,有人事工作的“三個體系、三個制度”(即:建立健全分類管理的人事制度、科學合理的工資分配製度、多層次的社會保險制度和宏觀人事管理體系、人才市場體系、人事法規體系)、有“人事工作的兩個調整”(即:把適應計劃經濟的人事管理體制,調整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人事管理體制上來;把傳統的人事管理調整到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上來),有福建的“四個專題調研”(經濟發展的後勁問題、精神文明的實效問題、為人民服務的質量問題、黨的建設的活力問題)等大的思路,同時也有具體工作中的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的細化落實。

比如,他把人事工作和公務員制度形象地比喻為“進、管、出”三個環節,要求把住“進口”、看好“樓梯口”、暢通“出口”。在實施公務員制度時,他首先強調抓的第一個重點就是把住公務員的“進口”,要求“凡進必考”,以保證公務員隊伍的高素質。

“凡進必考”,現在大家都認同了。但在推行初始,還是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有的責問,一張卷子就決定了?有的認為這不是考官嗎?對這些問題,德福同志當時有句給人印象頗深的回答:“卷子總比條子好,考官總比跑官強”。考試錄用制度在一個省試點時,就有一位副省長的孩子沒有考上,而一位擺攤賣菜的大娘的孩子考上了,當時這位大娘激動得坐在地上哭了

其實“凡進必考”,就是要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德福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說起過,不能一生下來,用一紙戶口就把人分成你是居民,他是農民。城市裡的孩子會好一些,機會也更多一些。但生長在農村的孩子,除了考學和參軍就沒有別的途徑當公務員了,而且住在小城市的居民也不能當大城市的公務員,這是不合理的。當時,德福同志在人事部工作期間,就在一些地方進行了“打破身份界限”和“打破地域界限”的試點工作。

可以說,在人事部工作的八年時間裡,德福同志功夫下得最深的就是改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有了權力,就要去改變那些對老百姓來講是不合理的東西

”。其實,瞭解德福同志的都知道,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真的是“把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的人。

不去燒那三把火

德福同志工作變動多次, 每到一個新單位後, 從來不去燒那三把火。他自己評價自己不如西藥那樣見效快, 卻像中藥一樣有後勁, 隨著情況熟悉, 越幹勁頭越大, 認準的理, 看準的事, 把住不放, 一以貫之地抓落實。他把心思放在了老百姓那裡。

初到福建時, 便有許多中央媒體和境外媒體要求採訪德福同志, 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德福同志的低調風格和他的默默無聞, 使得許多好心人勸他。他說, 要讓福建“火”起來並不難, 但這樣的面子和政績禍害的是老百姓。他認為, 老百姓的肚子比官員的面子重要得多,與其那樣的“高調”,不如踏踏實實把心思放在為老百姓辦實事上。

他提出:要想方設法為老百姓紮紮實實做一些事情, 對那些有實效的、 老百姓歡迎的做法, 就應該把它堅持下來,不斷完善;對那些沒有效果的、 老百姓不歡迎的, 就要改掉, 然後探索總結一些新的辦法, 研究怎麼防止形式主義, 不斷取得新的成效。他把心思放在了福建的發展上。

德福同志在福建的那幾年, 應該說是福建發展比較困難的時期, 而他想得最多、 講得最多、 抓得最多就是發展。後來德福同志自己回憶時也認為, 如果不是當初那樣“悠悠萬事, 發展為大”, 福建失去的將是寶貴的發展機遇, 好在這個機遇我們抓住了。

他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事業中。德福同志非常重視深入基層調研, 在福建不長的時間裡, 所有縣中只有6個縣沒來得及去。他在病重期間還希望有機會到這幾個縣去看看, 不想這竟成了他永遠的遺憾。

德福同志調研時, 經常會提出要去看當地沒有準備的地方, 一次途中, 德福同志臨時路過一農戶家, 就進去與主人聊了起來。都快要走了, 那個主人才認出是德福同志,突然從凳子上站起來, 還特別正式地與新來的宋書記握手。

認真改好講話的每一個字

德福同志對講話稿的認真態度, 簡直到了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我們最怕看到的也是他改稿時的認真勁、 辛苦樣。

每當德福同志有重要講話時,都是自己操刀爬格子, 白天上班有許多政務要處理, 只能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改。我們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清楚, 多少次的稿子都是第二天正式講話前的黎明才改完。不少同志看不下去了,都勸過他,意思是地方上領導講話那麼多,差不多就行了。但德福同志有他自己的解釋:這麼多的同志花時間聽你講話,不好好準備,自己心裡就過不去!

看過他文章,聽過他講話的同志都認為他的文章講話有特點、有風格。

比如,他分別以“和諧”、 “公正”、 “清醒”、 “進取”為題在人事部講過四次黨課, 有心人聽完後發現, 他實際上是在提倡“營造和諧環境, 堅持公正原則、 保持清醒頭腦,發揚進取精神”的清風正氣。

比如, 與青年談論戀愛問題, 他說不要見一個就記住一個的優點, 然後把見過的對象優點都加在一塊, 成了找對象的標準, 這樣完美的人生活中找不到, 而是要像老鷹抓小雞那樣, 在空中盤旋幾周,看清了再談

比如, 談到正確對待提拔時,他說

不要像擠車似的,三個人都在擠, 誰也上不去,下趟車來了又是你們擠,還是誰都上不去。而是應該讓離車門近的先上,就是說要敢於推薦比自己強的、更符合標準條件的同志

事事樣樣都關情

跟德福同志接觸時間長的同志都知道,他是一位重情義的人。

我記得, 他離開部隊到團中央工作時, 增訂了 《解放軍報》;他離開團中央到人事部工作時, 增訂了 《中國青年報》;他離開人事部到福建工作時,增訂了《中國人事報》。他對他曾經從事的工作充滿感情,一直熱愛著,一直關心著。

我記得, 他生病治療期間,出的第一部書就是《情趣·情思·情懷》, 寫的外事工作也是《友好情誼》,關於寫作的書講的還是《實用寫作的情感》。即使是病重期間,在出版《我盡力了, 福建》 一書時,也不忘囑咐我,要加上一段話, 對書中講話沒有提到的曾經與他共過事的“四大班子”中轉崗和離退休的同志表示敬意和感謝。

我記得,他剛到人事部不久, 就在下班後的一個晚上去集體宿舍看望年輕人,不說別的, 集體宿舍都在四層, 沒有電梯,八個單元,光這些就夠他上上下下地走的了, 而且一個房間都沒拉下,向年輕人問寒問暖。

還是在人事部工作期間,有一位副司長得了重病,這位同志還有半年多時間就退休了,有的同志建議免去這位生病同志的職務。德福同志很動情地說:“ “這位同志都生病了,工作了 那麼多年, 又快退休了,何必這樣做呢?”

我記得, 在他生病期間,有一次他把我叫到病房說,從電視裡看到福建遭受的水災挺嚴重的, 讓我跟省委辦公廳的同志聯繫一下,商量一下捐款怎麼寄。還有印尼海嘯那一次,正好他請他愛人金老師去寄捐款, 我也一起去了, 在郵局捐的時候,金老師說德福同志有交代不讓寫實名, 那就寫是“金福”捐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