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遊戲培養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常規


幼兒園的

用遊戲培養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常規

可分為生活活動、遊戲活動、教學活動、戶外體育活動四類活動。活動之間都需要承上啟下的過渡。根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常見的幾個過渡環節包括:來、離園環節、活動區遊戲與教育活動間的整理環節、戶外活動後與進餐環節間的整理環節以及午睡前後的整理環節。

1、來、離園環節

這兩個環節是幼兒在幼兒園一天生活開始和結束的環節。在這兩個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很多豐富多彩的室內、外遊戲活動,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地來園,快快樂樂地回家。

◆針對來園環節,教師不但要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進行細心的晨檢,更要給予幼兒充足的自主遊戲的機會。比如:針對中、大班幼兒自主性強的特點,我們可以組織他們照顧自然角,讓他們記錄下植物的生長情況;也可以組織他們做一些區域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比如,整理美術區的活動材料,幫建構區鋪好墊子;還可以讓他們擔任小值日生,記錄天氣預報、登記自己和小夥伴的考勤情況等。

◆在離園環節,在幫助孩子們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物品的同時,教師還要關注每個幼兒的情緒和身體狀況。此時,教師可以安排幼兒做一些既放鬆身心又易收放玩具材料的遊戲,如翻繩遊戲、拼圖遊戲、摺紙遊戲、捏泥遊戲等。

2、活動區遊戲與教育活動間的整理環節

因為幼兒整理玩具的速度不一,每天的區域遊戲結束時,經常是動作快的幼兒等動作慢的,先收完的幼兒等沒收完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教師可以嘗試採取以下措施:

◆巧妙利用音樂調控幼兒整理玩具的速度。在收拾整理環節,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節奏輕快、長短適中、有助於幼兒集中注意力的音樂,如《棉花糖》、《小寶貝》等。這類音樂要能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做事,而又不拖拉。它們猶如一個信號,幼兒聽到它們時,就知道要收拾玩具了。此外,我們還要尊重每個幼兒的需要,適當延長或縮短音樂的播放時間。最後,根據幼兒的完成情況結束音樂。

◆巧妙利用音樂調適幼兒的心情。從相對自由、自主的區域活動,進入到要求和限制相對較多的集體活動,幼兒的心情可能無法完全沉澱下來。為了幫助幼兒儘快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在整理活動結束後,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鬆、舒緩的音樂,如《彩虹糖的夢》、《安妮的仙境》、《柔如彩虹》等,讓幼兒安靜下來。

◆利用環境互動遊戲,緩解等待的焦慮。幼兒收拾玩具時的等待現象很多,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選擇活動內容、減少等待是教師們經常面對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廢舊物在牆面和窗臺上設置互動性的遊戲材料。例如,在中班牆壁上擺放豆子和筷子,讓幼兒玩練習使用筷子的夾豆遊戲;在大班牆壁上安放成語接龍磁力板;在小班牆壁上,粘貼用無紡布和尼龍搭扣製作的水果,讓幼兒玩點數1—5的摘水果遊戲。這些遊戲易於收放,可以讓孩子們聽到回座位的音樂信號後,快速地收好玩具回到座位上。

3、戶外活動後與進餐環節間的整理環節

在這個環節,教師又應該怎麼做呢?

◆分小組活動,緩解幼兒活動後的疲勞。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讓幼兒分小組進行盥洗,既可以幫助幼兒陸續進入到進餐前的情緒穩定狀態,又能讓他們放鬆身心,舒緩戶外活動帶來的疲勞。

◆交流分享遊戲,減少幼兒的等待。教師可以組織的遊戲包括:積塑玩具拼插遊戲——請幼兒介紹自己的玩具,與同伴協商玩,或交換玩具玩;“新聞袋袋褲”遊戲——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新發現和新信息,使幼兒在交往中獲得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故事王大會”——請幼兒講述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與同伴分享交流。集體遊戲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可以組織小班幼兒進行音樂律動和手指遊戲,這樣孩子洗乾淨的手也不會再次被弄髒。

4、午睡前後的整理環節

午睡前,在幫助幼兒做好午睡的所有準備工作的同時,還可以播放一些節奏舒緩的樂曲、兒歌或小故事,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在安靜的、輕鬆的環境中傾聽,舒緩浮躁的心情,幫助幼兒儘快進入夢鄉。此方法還可安排在起床後、散步、喝水或自選遊戲環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