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眼榮耀的接盤俠,就知道華為留有後手

看了眼榮耀的接盤俠,就知道華為留有後手

文:劉興亮

01

靴子終於落地。

由30餘家公司合資組建的深圳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宣佈完成對榮耀品牌的全面收購,華為退出,不再持有任何股份。

02

華為為什麼非要剝離榮耀業務呢?

打個比喻:一個活蹦亂跳正在茁壯成長的兒子,由於被家庭拖累,前途未卜,而自己確實也沒有能力再繼續撫養時,怎麼辦?過去,這種現象農村很多,那就是讓別人去養,民間抱養很普遍。在我老家,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所以出售榮耀業務,並不是華為的初心。7年前出生的這個兒子,一開始的目的簡單粗暴,就是為互聯網而生的一個子品牌,目標也很明確,瞄準的就是小米。

那時候,小米是這個賽道的領頭羊,其他玩家也很多,很熱鬧。光我能夠回憶起來的就有20來個,其背後不乏大佬,比如馬雲,比如周鴻禕,還有賈躍亭。

那個時候,不做手機的互聯網大佬,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

再回來,榮耀的發展,也大大超出華為一開始的想象。2017年,榮耀以5450萬臺的銷量、789億元銷售額,登上中國互聯網手機第一的寶座。回到故事的開頭,誰能想到這樣的結果呢?包括華為自己。

但是當華為被卡住脖子之後,問題就出現了。糧食減少了,那就只能先保大兒子,而且,小兒子也太能吃了。

不用說被卡住脖子的歲月,即使是在往日的和平年代,華為的一切也是要優先大兒子的,麒麟芯片,總是要先供應大兒子;各種新功能,也是要先裝在大兒子的身上。

華為剝離榮耀業務後,一來是榮耀可以不受卡脖子限制繼續成長,二來華為可以專心撫養大兒子,三來可以得到一大筆現金,發狠研發芯片等業務。

03

換了個馬甲,榮耀就可以不被卡脖子嗎?

答案是這樣的。只要不存在任何的股權關係,從華為剝離後,榮耀就可以不再受華為影響,和其他國產手機一樣,隨意到美國供應商那裡採購零部件,不再被「卡脖子」。

這事,不乏先例。

04

收購方為什麼是這些人?僅僅是大眾理解的產業鏈自救嗎?

之前的緋聞收購方,有過很多,比如神州數碼,比如TCL。神州數碼也因此股價狂飆。據說小米和OPPO也動過心思。

而最終的買家,一個都沒有出現在緋聞名單中。

回過神來仔細琢磨這份收購方的名單,華為著實下了一步妙棋。

首先,榮耀並不缺買主。榮耀在國產手機領域,是名列Top5的狠角色,光從財務投資的角度,也是值得的。

其次,小米、OPPO這些對象,華為肯定是不樂意的,因為那是競爭對手。

再說個歪心思,或許是我自己瞎琢磨,不排除華為是一時權宜之計,曲線救國,未來可能還要再回購榮耀業務。

因為仔細研究下收購方名單,國資陣容比較矚目,包括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羅湖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而且這些公司都和手機業務沒有關聯。將來若有回購的那一天,國字號就要比神州數碼這些公司的迴旋餘地大多了。

還有,參與收購的合作伙伴,大多是榮耀的渠道銷售商。這些人參與收購,首先是因為他們保住榮耀的心情都很迫切,2019年榮耀的出貨量超過6000萬部,對於渠道來說,可是一筆大生意,僅僅從能夠保住這筆生意的角度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華為對於這些公司,有著足夠的話語權。未來回旋的餘地也很大。

再加上榮耀的管理層依舊是華為系,所以,回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棋已下出,且留有後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