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山下的神祕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本期作者:東莞莊莊主

攝影:涼亭


每到禾雀花盛開的季節,新會圭峰山下的葵博園就會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賞花的人潮。葵博園雖以“葵”著稱,但是遊客大多都直奔賞花的長廊,對後面大片的葵林熟視無睹。(請各位自覺佩戴口罩,保持距離,減少接觸,文明賞花)。

要是沿著的小路繼續穿行,穿越草坪和蒲葵林,你就會發現一片建築廢墟隱藏在圭峰山腳下,保留著這片土地成為葵樹博覽園之前的隱藏身份,這牽涉到一批改造、一次考察和一場實驗。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走到園子與圭峰山交接處,一堵綠牆擋在眼前。身後是歐式大草坪和齊整的蒲葵,牆的另一面是並不清澈的小山塘,婆娑的原始叢林從水邊一路爬升到圭峰山頂的雲霧深處。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爬滿綠草的壩體好似一道結界,擋住了大草坪,擋住了熙熙攘攘的遊客。在看似深邃的樹林深處,仍然留下了人類的痕跡。

從湖邊小路往裡走,進入樹林不到五十米的距離,便能望見一堆斷壁殘垣零落在樹叢中。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進入廢墟中,一棟棟土牆在樹林中劃分了數個方形空間。土牆,磚拱,鋼筋水泥不同結構在此處交錯。穿過拱形的門框,落葉厚厚得鋪在地面上,高大的喬木從無頂的房間中竄出。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榕樹的氣根已經滲入牆縫,層層疊疊包裹著磚石,背後則是深邃的森林,頗有幾分吳哥窟的神秘氣質。這裡這並不是什麼失落的古老文明,在60年前,這裡只是一個養豬場。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二戰後的圭峰山,只是一座人跡罕至的荒山。建國後政府號召新會人民建設圭峰山,倡導“荒山變果園”。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荒山變果園"標語 圖源: Unknown


1958年整風運動後,為了將新會縣的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縣委領導支持下,劃出圭峰山腳下500多畝山地作為勞動改造基地,農場從玉湖左側孖髻山一直延伸到銀沙坑(銀沙坑即如今葵博園位置)。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農場上下自食其力,在簡陋環境下建成了辦公室、禮堂、廚房、宿舍等諸多設備。學院就這樣在圭峰山下從事各種生產活動,建山塘,種葵樹,種果木,大鍊鋼。畜牧隊是圭峰農場最大的生產單位,其中就包括了7個養豬小組。當時計劃到1959年4月,能建成200個豬舍,到1960建成養豬為主的“萬頭豬場”。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圭峰農場的豬舍

via.江門日報新會微事


養豬也要“有瓦遮頂”,況且在夜間還有野獸侵擾。當時的學員只能住在侷促的葵棚茅房中,但養豬需要更加結實的場所。於是農場嘗試了用山洞養豬,大挖山洞修建山洞豬舍,結果全部不適用。

在五坑的養豬場用了更先進的方法造豬舍,學員們用“逼拱”法建造了一列五間長方形建築,據說這個養豬場冬暖夏涼,比學員住的葵棚好不知道多少。1958年7月1日,周恩來總理前往新會進行視察。在考察圭峰農場的時候,周總理也參觀了當時五坑養豬場,他打趣地說“‘豬宮’裡的豬比你們住得好呀!”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五坑養豬場”便是此處廢墟,如今靜靜地躺在葵博園深處。沒有人類的照料,當時種植的葵樹還在湖邊生長。除了地上的豬舍,還有很多挖在在地下的“豬舍”。只是時過境遷,枯萎的葵葉填埋了坑洞,只留下磚砌的拱架在其上。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究竟怎樣的豬舍,才會被周總理稱為“豬舍”?故事要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當時中國全面向蘇聯學習建設社會主義。俄國的“薄殼建築”也傳入了中國,在全國上下開始了熱烈的學習和研究。

1956-1957年,華南工學院的蔡益銑副教授提出了一種薄殼結構的新設計,並在校內取得實驗性成功。隨後蔡益銑教授與毛子玉工程師合作,用該方法在當時新會縣玉湖旁建成了一棟三層樓房和一座示範平房住宅。這間三層樓房,便是後來的“新會勞動大學”。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1958年 剛落成的新會勞動大學

via.《多快好省建設新會縣城》


有趣的是,勞動大學蓋好拆除木架後,施工人員甚至不敢進入室內,擔心屋頂坍塌下來。進去的人也要小心翼翼戴上鋼盔。

這兩個實驗性的建築物是廣東最早一批薄殼建築,各個單位完成對建築的驗收和測試後,將這種技術向全省推廣。薄殼結構可以大量節省建築材料,殼體的薄壁曲面結構可以將壓力很好分散到四周,不用梁、柱結構,僅用磚塊便可以搭建寬敞的室內空間。

根據記載,“五坑養豬場”豬舍和玉湖旁邊示範平房的搭建方法相同,在書中都被稱為“逼拱”法,可以推斷他們都是用薄殼結構搭建的。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蔡益銑副教授文獻資料中提到四角隅區需要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抵抗拉力,而五坑豬舍的四個角上正好也有鋼筋水泥結構,形狀與文獻的中類似。至於周總理將其評價為“豬宮”似乎也名副其實,這在當時確實是高標準建造的養豬場。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牆支撐的邊緣結構


華南工學院在玉湖旁邊實驗的薄殼平房,最終目的並不是修建養豬場,而是在為貧困的廣東農村設計具有普適性的農村建築,如何利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滿足強度要求的結構。

在那個各種資源都緊缺的年代,薄殼結構能節省大量鋼鐵、水泥、木材等建築材料,是平衡耗材花銷與結構強度下的最優解。用“逼拱”法建造建築,在六七十年代被廣泛運用到糧倉、宿舍、工廠和禮堂上。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2002年新會將勞動大學之後一帶的山地建成了葵博園,偏遠的五坑養豬場仍然靜靜躺在山林中,不曾被打擾。

生活在物資充裕年代的我們,已經無需為了省下一根鋼材,一包水泥而絞盡腦汁,各種高層建築隨時能拔地而起。磚砌薄殼結構也因為強度等各種問題,在日常建築中已經被被拋棄。

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現在看來,勞動大學不過是平平無奇三層小樓,五坑豬舍也僅剩殘垣破壁,但他們確是那個年代的先鋒。我們正享受著廉價建築材料帶來的便利,而他們仍默默地保留著已經被淘汰了的建築記憶。


TIPS:雖然此處已經荒廢,公園門口的導覽牌仍然標出了“五坑養豬場”的位置,也許管理方也是把它當做一處景點吧。大家進入務必注意安全,山地溼滑,小心落水。建築物荒廢較久,結構可能出現損壞,注意與建築物保持距離且不要久留,還要留意地面的坑洞。最後希望大家文明探幽,自覺帶走垃圾廢物,不要破壞自然環境以及建築物。

P.S.只根據文獻資料和現場殘骸,也不能完全確定五坑豬舍的真實結構。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有了解相關的故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哦。


參考文獻

[1]莫國賢. 圭峰工商界農場往事回憶. 新會文史資料第37輯. 1990.07

[2] 鄧國庠. 周總理新會七日形. 新會文史資料 第56輯, 1998.07

[3]廣東省新會縣建設委員會編. 多快好省建設新會縣城. 建築工程出版社,1958

[4]韓北屏. 圭峰山紀事. 會城走馬摘花,1958

[5]蔡益銑.關於磚薄殼設計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建築學報,1960(08):24-28+19.

[6]建築工程上的新成就 蔡益銑副教授作出“薄殼結構”新設計可以節省大量鋼筋、水泥和木材[J].華南工學院學報,1957(01):158.

[7]蔡益銑,羅崧發,姚肇寧,黃漢炎,黃漢林,盧理,毛子玉.廣東省磚砌薄殼的建築實踐[J].土木工程學報,1960(05):11-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