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一個特殊的村子,位於3國交界處,曾與祖國分離35年!

在東北地區,有一個特殊的村子,位於中、俄、朝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但是大多數人沒聽說過。這個村子就是防川村,防川村位於吉林省的最低點,海拔僅3米,如今村中生活著31戶人家,屬於吉林省琿春敬信鎮管轄。

東北一個特殊的村子,位於3國交界處,曾與祖國分離35年!

在唐朝時期,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防川村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日本前往中國的必經之路。

東北一個特殊的村子,位於3國交界處,曾與祖國分離35年!


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朽,與中俄簽訂《北京條約》,將圖們江口附近的四十餘萬平方公里的黑土地割讓給沙俄,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就這樣不屬於我國。慶幸的是,當時有一位叫吳大澄的清朝官員,堅持認為防川村地處兵家險要之地,絕不能割讓出去,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據理力爭,最終保住了防川村!

東北一個特殊的村子,位於3國交界處,曾與祖國分離35年!

1938年,東北全境淪陷,防川村自然也沒能逃脫。當時,日本軍隊與蘇聯在此地產生領土糾紛,打了一仗。惱羞成怒的日本軍將此地百姓遷走,劃為禁地。防川村也成了一個無人居住的空村。與此同時,蘇聯的實際軍事控制線往圖們江邊移動,使得防川村與縣城之間的通道就只剩下一條不足10米寬的堤壩,叫做洋館坪路堤。

東北一個特殊的村子,位於3國交界處,曾與祖國分離35年!


直到抗戰勝利後,防川村才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琿春敬信公社發動18戶黨員家庭搬到防川居住,並且設立了防川村的行政建制,隸屬於敬信公社(現在是敬信鎮)管轄。然而1957年當地爆發洪災,洋館坪路堤被洪水沖毀,防川村就此成了所謂的“飛地”,與祖國“分離”。中途長達近35年時間。防川村的百姓只能向蘇聯借道出行。直到蘇聯解體後,我國才在被沖毀的狹窄通道上修建了一條長888米、寬8米的國防公路。

東北一個特殊的村子,位於3國交界處,曾與祖國分離35年!


如今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旅遊業,防川村也是其中之一,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