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鄂倫春的祭江儀式,是來源於鄂倫春族萬物有靈的傳統,在鄂倫春傳統中有春祭和秋祭,春祭就是開江節的前身。漫長的冬季結束了,春天到了,萬物復甦。每到這時,鄂倫春族人就要舉行一次隆重的春祭大典,邀請薩滿請神保佑,慶賀春天的到來,因為它給人們帶來新氣象、新希望。春祭時,要通知居住在各地的族人準時趕來參加,攜帶新鮮的天鵝肉、大雁肉、野鴨肉等祭品,意為奉獻給神靈。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儀式的場地要選在河邊的沙灘或經常跳神的地方,搭起一個很大的“斜仁柱”,在“斜仁柱”的中央要直亨兩根杆子。鄂倫春語叫“土如”,即神架,是神降臨的地方。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在兩根杆子頂端,分別系一塊紅布條和一塊黃布條,以示吉祥。在兩杆之間距離地面30多釐米高處,要橫綁一根小杆。這個橫木,意為神椅,是薩滿接神,大雁肉、野鴨肉等祭品,意為奉獻給神靈。儀式的場地要選在河邊的沙灘或經常跳神的地方,搭起一個很大的“斜仁柱”,在“斜仁柱”的中央要直立兩根杆子。鄂倫春語叫“土如”,即神架,是神降臨的地方。在兩根杆子頂端,分別系一塊紅布條和一塊黃布條,以示吉樣。在兩杆之間距離地面30多釐米高處,要橫綁一根小杆。這個橫木,意為神椅,是薩滿接神、迎神的聖位。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在“土如”的兩邊,各有1個門衛守護神,鄂倫春語叫“倒腰滅”,是用柳(楊)木刻制而成,有6-8寸高。每位參加祭典的人要選好自己的位置席地而坐,兒童則自由選坐。祭典儀式很嚴肅,嚴禁嬉笑打鬧,在場內只能聽到跳神及伴唱者的聲音。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請神跳神是在夜間舉行,連續跳兩個晚上,第三天早上約8點鐘把神送走。客人來了,必須先敬火神,以示對神和主人的尊重。向篝火敬菸敬酒,向火神敬拜。薩滿請神跳神時,需有二神承擔告知的人,鄂倫春語叫“心吧譚”,專門向神靈、參加的人員告知,二神起上傳下達的作用。充當告知的人,向神通報,人們為什麼要春祭請神,要做什麼,準備了什麼貢品,什麼人參加等。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蹲著的為二神。手裡拿著杜香的香料,用以清潔環境


薩滿唱著神調,跳著神舞,擊鼓跳躍,邊唱邊舞,祈求神靈保佑,獵獲豐收,人們幸福安康。參加儀式的人們配合薩滿詠唱神調,場面莊嚴肅穆。人們迫切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沒病沒災,平安順利。夜間跳完神,第二天人們像平常一樣,該幹什麼還幹什麼,第三天早上送神。薩滿表示感謝神靈的到來,說明人們已接受神的祝福。把諸神送走後,所有的人共同分享天鵝、大雁、野鴨子等供品,接受神靈的賜福。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祭:得到神的祝福,開始新的生活,預示著平安、幸福、獵獲豐收,遠離災難和痛苦。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薩滿神話是一種產生於薩滿崇信基礎上的神話系統。它以薩滿的跳神儀式,薩滿崇信的習俗禁忌,薩滿的神偶、祭器、服飾以及同薩滿崇信有關的故事、傳說、說唱、神歌、神詞等為載體,伴隨著薩滿的產生以及活動的流傳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在鄂倫春族的精神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崇信薩滿的人認為:薩滿是一種能夠溝通人神、人鬼的特殊的人,這種溝通的途徑可以是將薩滿所領有的各種神靈召來附體,也可以是薩滿的靈魂出跨後去遨遊神界和冥界。薩滿可以同神靈為友,他們相互對話,也有另一種關係,就是他們相互為敵,甚至互相戰鬥、搏擊、傷害,薩滿神話觀念的核心,就是相信溝通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特殊使者-薩滿的一系列特異的存在。粗獷、樸素的鄂倫春族薩滿崇信,具有狩獵民族薩滿文化的典型形態。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現代,薩滿舞早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人們在這滄桑、肅穆的儀式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些歷史的迴響,聽到那些來自遠古的神韻。

旅遊見聞——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的薩滿祭江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