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鄂伦春的祭江仪式,是来源于鄂伦春族万物有灵的传统,在鄂伦春传统中有春祭和秋祭,春祭就是开江节的前身。漫长的冬季结束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每到这时,鄂伦春族人就要举行一次隆重的春祭大典,邀请萨满请神保佑,庆贺春天的到来,因为它给人们带来新气象、新希望。春祭时,要通知居住在各地的族人准时赶来参加,携带新鲜的天鹅肉、大雁肉、野鸭肉等祭品,意为奉献给神灵。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仪式的场地要选在河边的沙滩或经常跳神的地方,搭起一个很大的“斜仁柱”,在“斜仁柱”的中央要直亨两根杆子。鄂伦春语叫“土如”,即神架,是神降临的地方。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在两根杆子顶端,分别系一块红布条和一块黄布条,以示吉祥。在两杆之间距离地面30多厘米高处,要横绑一根小杆。这个横木,意为神椅,是萨满接神,大雁肉、野鸭肉等祭品,意为奉献给神灵。仪式的场地要选在河边的沙滩或经常跳神的地方,搭起一个很大的“斜仁柱”,在“斜仁柱”的中央要直立两根杆子。鄂伦春语叫“土如”,即神架,是神降临的地方。在两根杆子顶端,分别系一块红布条和一块黄布条,以示吉样。在两杆之间距离地面30多厘米高处,要横绑一根小杆。这个横木,意为神椅,是萨满接神、迎神的圣位。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在“土如”的两边,各有1个门卫守护神,鄂伦春语叫“倒腰灭”,是用柳(杨)木刻制而成,有6-8寸高。每位参加祭典的人要选好自己的位置席地而坐,儿童则自由选坐。祭典仪式很严肃,严禁嬉笑打闹,在场内只能听到跳神及伴唱者的声音。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请神跳神是在夜间举行,连续跳两个晚上,第三天早上约8点钟把神送走。客人来了,必须先敬火神,以示对神和主人的尊重。向篝火敬烟敬酒,向火神敬拜。萨满请神跳神时,需有二神承担告知的人,鄂伦春语叫“心吧谭”,专门向神灵、参加的人员告知,二神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充当告知的人,向神通报,人们为什么要春祭请神,要做什么,准备了什么贡品,什么人参加等。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蹲着的为二神。手里拿着杜香的香料,用以清洁环境


萨满唱着神调,跳着神舞,击鼓跳跃,边唱边舞,祈求神灵保佑,猎获丰收,人们幸福安康。参加仪式的人们配合萨满咏唱神调,场面庄严肃穆。人们迫切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没病没灾,平安顺利。夜间跳完神,第二天人们像平常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第三天早上送神。萨满表示感谢神灵的到来,说明人们已接受神的祝福。把诸神送走后,所有的人共同分享天鹅、大雁、野鸭子等供品,接受神灵的赐福。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春祭:得到神的祝福,开始新的生活,预示着平安、幸福、猎获丰收,远离灾难和痛苦。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萨满神话是一种产生于萨满崇信基础上的神话系统。它以萨满的跳神仪式,萨满崇信的习俗禁忌,萨满的神偶、祭器、服饰以及同萨满崇信有关的故事、传说、说唱、神歌、神词等为载体,伴随着萨满的产生以及活动的流传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鄂伦春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崇信萨满的人认为:萨满是一种能够沟通人神、人鬼的特殊的人,这种沟通的途径可以是将萨满所领有的各种神灵召来附体,也可以是萨满的灵魂出跨后去遨游神界和冥界。萨满可以同神灵为友,他们相互对话,也有另一种关系,就是他们相互为敌,甚至互相战斗、搏击、伤害,萨满神话观念的核心,就是相信沟通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特殊使者-萨满的一系列特异的存在。粗犷、朴素的鄂伦春族萨满崇信,具有狩猎民族萨满文化的典型形态。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现代,萨满舞早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人们在这沧桑、肃穆的仪式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些历史的回响,听到那些来自远古的神韵。

旅游见闻——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的萨满祭江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