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1 應急備用醫院不止“小湯山”

17年前,全民抗擊“非典”給社會和城市發展留下了深刻記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以小湯山醫院模式為代表的疫情防控應急措施被再次啟用。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其他城市也紛紛建造了類似的應急建築。綜合來看,備而急用、備而常用和備而專用,是目前國內傳染病應急醫院的主要用途類型。

備而急用:小湯山醫院模式

2003年4月,在北京市昌平區中心10公里以外的小湯山鎮東北部,小湯山“非典”定點病房區在7天7夜內緊急建成。

2003年6月,最後一批患者康復出院。當時北京市初步決定:暫時不拆除小湯山醫院,將其作為北京市預防“非典”疫情反彈的收治基地,繼續保留一段時間。

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圖為3月13日拍攝的北京小湯山醫院。新華社發(潘之望 攝)

對於上述決策,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學家曾光曾在2010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做好先期規劃,包括民用、醫用設施配齊計劃。如果北京市出現大規模疫情、比較危急,其他地方處理不了,就能轉移過去。”

“小湯山不是北京市唯一的選擇,我們還有別的醫療機構。但它是一個選項,能不動小湯山,就儘量不動,不能讓北京市失去這個選擇的機會。”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真的來臨了。

2020年3月16日,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境外輸入人員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小湯山醫院重新披甲上陣。由於2003年收治非典患者的臨時建築已於2010年拆除,這一次是在原址上新建病區。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甦研究院院長王立祥認為,小湯山模式這類應急醫院主要是為應對一些臨時出現的或者突發疫情而緊急建設,屬於臨時性、戰時性的應急醫院。

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小湯山醫院夜景航拍圖(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供圖)

備而常用:“平戰結合”模式

“平戰結合”模式即平時按綜合醫院運轉、有重大突發疫情時轉為傳染病專科醫院。

2003年“非典”過後,廣東省衛生廳制定《傳染病收治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提出用一年半的時間,完善覆蓋全省城鄉的、可應對重大疫情的傳染病收治體系。

2004年,廣東省省政府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確定為全省唯一一個省級應急後備醫院。從此廣東省的應急醫療隊,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為依託,在平時作為一般性公益醫院運營,一旦發生公共衛生事件,則要承擔應急救援任務。

同為一線城市的深圳,則是採取了“現有醫院+小湯山醫院”的模式,在原有傳染病專科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擴建場地上,採取小湯山醫院模式的裝配式建築技術,使用20天時間快速建設了二期工程。

其他一些城市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比如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在籃球場空地等位置分兩期擴建了“小湯山醫院”,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港區醫院原址擴建了“小湯山醫院”,疫情後也將按照”平戰結合”模式運作。

備而專用:“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模式

非典過後,上海為進一步提高傳染病醫院的救治能力,將上海市傳染病醫院整體搬遷至金山區,創立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以傳染病科為主、其他科為支撐的綜合性醫院,也是全國擁有負壓床位最多的醫院。

相比一般傳染病醫院,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還集合了科研、防預、治療和教學等多種功能,可以應對一般的傳染病流行暴發,在規劃時預留了擴建場地可以在需要時緊急擴建。因此,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不僅可以保障絕大部分疫情期間的集中隔離救治,也可以在重大疫情期間給重症患者提供非常好的救治條件。

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圖為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衛星資料來源:天地圖

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一般較少使用全面動員、強制隔離手段。部分原因是這些國家認為日常加強防疫檢疫已經足夠;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也認為已經制定相對完備的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應急預案,遇到突發狀況按部就班處理即可。

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西班牙馬德里會展中心改造成方艙醫院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情況特殊,正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所說,“這張考卷題目超綱了,並且沒有標準答案”。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借鑑中國經驗,以更好應對疫情。被譽為“生命之艙”的方艙醫院,成了各國效仿學習的重要對象。

2 應急醫院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選址很講究,應急醫院的選址儘量避開城市人口稠密區,醫院與居民區相隔200米以上。

以北京小湯山為例,一方面醫院需要遠離市區的大片空地,另一方面,空地附近最好具備指揮辦公的成熟設施——位於昌平區的小湯山正好符合這兩個條件:小湯山有一個200多張床位的國家級療養院,而旁邊恰好有一大片空地,是療養院預留的發展用地,正好可以用來建傳染病醫院。

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圖為小湯山醫院規劃設計圖。

其次,傳染病應急醫院不同於普通醫院,排水、排汙、排氣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需獨立規劃設計。為防止汙染氣體溢出,病房需為專用負壓病房,保證病房氣體統一收集排放。綜合醫院傳染病隔離病區設置在醫院的下風向位置,與普通病區保持50米以上的間距,並確保傳染病區的自然通風。

第三,病區必須設計有專門的醫護通道,病人走病人的,醫生走醫生的,同一建築病人和醫護不走一個門;而藥品、食物、衣物等物品的傳遞,都要通過雙層玻璃的傳遞窗口,不能直接接觸。

而傳染病醫院收治的病人通常分為兩類:“確診”和“疑似”。這兩類病人需要分開治療。因此,整個醫院從設計上就劃分了東區(疑似非典)和西區(確診非典)兩個病區,中間有條馬路隔開,每一個區都規劃有6排複合輕鋼板材板房,這些板房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被迅速組裝起來。

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圖為北京小湯山醫院。圖中可見,小湯山醫院擴建區域與小湯山療養院一牆之隔。來源:中宏網

除此之外,醫院還需要建設大量的配套設施:氧氣站、焚燒爐、化糞池、太平間、消毒系統、呼叫系統、吸引系統、氧氣管線系統、汙水處理系統、生活供應中心、液化氣供應站、雨罩、甬路、隔離等。

由此可見,傳染病應急醫院的效率和安全性註定要高出綜合性醫院太多太多。這種醫院,是一座緊急狀態下的城市戰勝病毒的最大希望。

3 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王立祥認為,我國一線城市以及一些二線城市,建立應急醫院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大城市人群密集,城市的內外部環境很複雜,潛藏著一些重大隱患,一旦暴發,會影響到廣大公眾的身心健康。比如重大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重大的食物中毒或者職業中毒等,這時候就需要常備的應急醫院。

首先,應急醫院便於集中收治,早隔離早治療。集中收治是重大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建設應急醫院,集中收治患者,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能夠有效扭轉疫情的被動局面。

其次,空間隔離,避免交叉感染。全國各地的應急傳染病醫院,都對不同區域的隔離劃分提出了嚴格要求。以火神山醫院為例,不僅醫療區與生活區分開,還設置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及醫護人員專用通道和病人專用通道,嚴格避免交叉感染。

第三,除特殊時期,“小湯山” 們可另作他用。以南京版 “小湯山”——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為例,它於2013年開工,2015年建成。

早在設計之初,它便是按照國際一流傳染病綜合醫院目標打造,是傳染病專科醫院。

思客問答丨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常備一座“小湯山”?

圖為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規劃示意圖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南京版 “小湯山” 得到充分使用,第一時間響應疫情。而在平時,醫院也並沒有浪費。它作為社區醫院,為附近村莊提供服務。

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源浪費,也為周圍醫療便捷帶來提升,可謂一箭雙鵰。

然而,常備一座“小湯山”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撐:土地空間,醫療物資、藥品儲備乃至金錢,這些都是巨大的消耗。

因此有人建議,與常備一座“小湯山”相比,方艙醫院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方艙醫院不僅具備專業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還更加靈活多變。會展區、體育館……它幾乎能在任何一個空曠的地方,迅速建起一座 “醫院”。

這樣的好處是,它可以隨疫情發展情況,靈活選擇醫院搭建地點,方便患者就近看病。

王立祥認為,雖然應急醫院從基本屬性上有共性,但每個城市也有其不同的地域和環境,以及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所以城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準備、制定個性化的應急力量。

無論採取何種模式,面對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如何做到有備無患,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2013年6月29日修訂

2、《我們的城市,應該建設什麼樣的傳染病應急備用醫院?》,公眾號“項目思維”,2020年3月7日

3、《廣東將完善傳染病收治體系》,新華網,2003年8月8日

4、《小湯山:世界奇蹟是這樣產生的》,甘鐵生,臺聲,2010年

5、《專家建言:超大城市都應該建“小湯山醫院”》,財經雜誌,2020年1月2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