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一件小事》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全文才一千多字,语言简约朴实,没有过多的辞藻修饰和气氛烘托,却能很自然地叙述一件发人深思的小事:在一个凄冷的冬日,“我”目睹了人力车夫撞倒老太太这件事情的颠末,由此“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群普通人演绎着日常之事,整件事情并未带来严重的后果,社会也未曾因它而发生重大改变。可能在寻常人眼里,这就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于一个勇于批判,敢于自新的鲁迅而言,无疑是灵魂深处的重大风暴。

《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有人说《一件小事》是以歌颂人力车夫的美好品质为宗旨,可作者为何不安排车夫搀扶老妇人去医院,偏偏是巡警分驻所呢?这又该作何解释?

纵观全文,结尾处的“希望”不是作者从底层民众身上看到的希望,而是通过有着鲁迅影子的“我”对整件事情的反思,从中不断提醒自己,在自新中看到希望。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绝望的反抗,以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一、在敦厚纯良的人力车夫身上,依旧存在根深蒂固的病态

如果作者只是为了歌颂人力车夫的美好品质,那为何不安排车夫将老妇人直接送去医院?设想一下,若是把巡警分驻所换成医院,或者车夫把“我”这个顾客赶走,拉老妇人去医院,不是更能表现车夫的敦厚纯良吗?可鲁迅并未如此言语,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出车夫身上根深蒂固的病态。

在鲁迅的一些作品中,字里行间既体现作者对底层民众悲惨命运的同情,也揭露他们身上留有的病态。正如《药》的华老栓从外人口中得知血馒头能治肺痨,没有多余的考虑,花尽钱财只为求得这一偏方,但最后还是财尽人亡。《明天》的单四嫂子在宝儿得病后,按部就班地找法子,终究被庸医害了自己宝儿的性命。

《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再来看看文中的车夫,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先找家医院救治老妇人的伤,而是急于找一家能为整件事情做主的威权机构——巡警分驻所。借助外在组织的审判来弥补自己在判断力上的不足,这便是鲁迅笔下的“无行为能力人”遇到事情的反应,又如《风波》里的七斤,遇到事情会找有着某种学问的赵七爷,即便这位赵七爷不学无术,甚至有着欺骗、恫吓的举动。

纵观鲁迅笔下的车夫、华老栓、单四嫂子、七斤,这些人物的灵魂都因遭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而丧失了自主能力,遇到突发情况,只会选择从外在的裁判机构中寻找解决办法,即便是像巡警分驻所这样的暴力机关,他们也只选择顺从,由现世制度任意摆弄。

《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显然,《一件小事》秉承着鲁迅一贯的讽刺风格,纵使是敦厚纯良的车夫,其身上也免不了会被带上底层民众常有的病态。文中车夫的“毫不踌躇”状态更是对“精神奴役创伤”的最好诠释,长期受压迫、受奴役的国民,寻求外在权威几乎为了他们的本能。

二、在自我解剖中催己自新,是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姿态

“我”始终是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目睹了这件小事的始末,老妇人的摔倒确实与车夫无关,车夫无需承担责任。于是,当车夫停下脚步时,“我”便嫌弃车夫多管闲事。“我”本想用一句“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来打发车夫,好让他别管闲事。不料,车夫非但不领情,反倒放下车去搀扶老妇人,还不忘询问对方的伤势。

在车夫扶起老太太一同往巡警分驻所走去的那一刹那,“我”并非看到一个多管闲事的傻子,而是看到一副满身灰尘的伟岸身姿,其身上淳朴的品质、内心坦荡的胸襟足以让“我”持以仰视的姿态视之。

《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然而,“我”眼睁睁地看着车夫身陷桎梏,却没能跟上前去为他作证。这难道是鲁迅的疏漏?不,这反而是作者批判的锋芒所指。对车夫而言,他无需要“我”的证词,车夫舍生求法的精神反倒与“我”的顾虑和懦弱成了反比,“我”又岂能藏匿得住皮袍下的“小”呢?

这也使“我”下意识地将原本嘲弄的鄙视迅速转为赞赏的仰望,情急下从兜里抓取一大把铜元,好让巡警转交给车夫,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但“我”的内心仍旧得不到安宁,一大把铜元是什么意思?“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裁判他?

《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在小说《一件小事》里面,老妇人和车夫都曾是“我”要去启蒙的对象,但如今却被他们反过来启蒙了自己。车夫虽是被迫停车,但却是主动承担责任。原本“我”建议车夫一走了之,对老妇人的装腔作势更是充满了敌视态度,不料,却因为车夫的敢于担当而使“我”惭愧不已。

在小说中,“我”的出现并不简单,不单纯是作者为了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设置的第一人称,而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里面有着鲁迅的影子。古语:“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着车夫这面镜子,再反观自个的所行所为,越是惭愧越是能够挣扎自新,并在自我解剖中寻找到希望的良方。

三、鲁迅虽对现世抱有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但对国民却有着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一件小事》开头的几句闲笔是作者为何对现世抱有不满和失望情绪的交代。小说以一句“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起笔,把故事放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铺展叙述,从乡下到城镇,有意折射出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翻阅历史卷轴,文中只会增长“我”坏脾气的“所谓国家大事”,便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以及袁世凯称帝等诸多大事。亲眼目睹这一些大事的鲁迅,心情又能好到哪去呢?对现实越来越不满、失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即便如此,鲁迅依旧对国民有着不尽的同情和尊重!年少的周晔在得知自己的伯父鲁迅曾经为被玻璃扎伤脚的车夫包扎伤口后,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人力车夫要光着脚在路上跑?”鲁迅并没有回答,只是把自己枯瘦的手放在他头上,半天不动,若有所思地叹了叹气。

《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在小说里面,鲁迅对人物衣着方面的刻画略显吝啬,提及老妇人的服饰是“破棉背心没有上扣”,车夫穿什么衣服并未交代,只是谈到他“满身灰尘的后影”,至于“我”的穿着则用“皮袍”二字带过。

这些人原本身处不同的生活环境,却因为各自的忙碌而汇集在一起。不同服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前两者为同一阶层,都是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贫困百姓,而“我”的皮袍虽有别于前者,为经济较好的社会阶层,但依旧避免不了为生计辛苦奔波。

破棉背心、满是灰尘的衣裳、皮袍,三种服饰是小说有意强调的道具。不同服饰各自所代表的社会阶层,虽有贫富差距,却无主从之分、无贵贱之分,三者都生活在不公的社会里面,正巧构成一种不对立的对照关系。如此安排,一方面体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国民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一件小事》写出鲁迅对绝望的反抗,及对国民道不尽的同情和尊重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点滴,一部佳作的细节刻画并非源于凭空想象,而是依靠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碎枝,在激动之余,也一并在作品里融入自己的情感。《一件小事》便是如此,虽然它看起来不像是一篇小说,更像是鲁迅的精神自传。

持笔为利剑刺向敌人的鲁迅,时常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性的绝望,长期处于心灵孤独的他,从人性的角度上给予国民同情和尊重,始终不忘以唤醒国民、改造国民精神为己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