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穩”“六保”

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穩”“六保”
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穩”“六保”
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穩”“六保”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穩”“六保”
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穩”“六保”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實現“六穩”“六保”

中國經濟時報“百名學者前瞻2020年

中國經濟形勢”課題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斷了原有發展節奏,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外部環境異常嚴峻複雜,風險挑戰明顯上升。

為準確研判和把握中國經濟形勢,近期中國經濟時報約請活躍在一線的、有影響力的百餘位經濟學者對今年我國經濟發展趨勢作出前瞻判斷,截止到3月29日,共回收有效問卷107份,基於問卷分析形成本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有32.7%的學者對今年我國經濟持“謹慎樂觀”態度,近五成學者預測今年我國經濟增速區間在5.0%以下。半數左右的學者認為,“中小微企業生存困難”“就業壓力加大”是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兩個重大風險挑戰。超半數學者認為,疫情將直接衝擊旅遊、交通、餐飲等文化領域消費。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今年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應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應把出臺大規模減稅降費、幫助重點行業復工復產作為逆週期調節的重中之重。

調查結果顯示,學者們普遍認為,儘管疫情短期內會帶來經濟衝擊,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趨勢。宏觀調控要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和政策靈活性,圍繞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短期紓困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向深化實質性改革要動力。

一、受疫情影響,六成學者對今年經濟形勢持中性或“謹慎樂觀”態度,近半數學者預測增速在5.0%以下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大超出預期,學者們對今年經濟形勢預測低於往年,共有60.7%的學者持中性或“謹慎樂觀”態度,其中,前者28.0%,後者32.7%。還有33.6%的學者持“偏向悲觀”態度,非常樂觀、非常悲觀的觀點分別僅為1.9%、2.8%。

相比以往調查結果,“偏向悲觀”比例第一次佔據首位,持“謹慎樂觀”態度者比例明顯下降。這一“反常”現象無疑是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者普遍認為,此次疫情特別是全球大流行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將超過2003年“非典”時期,2020年全球經濟將因此陷入衰退,衰退程度至少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相當,甚至更加嚴重。

在國內外多重壓力下,我國經濟面臨增長挑戰不可避免。近半數學者對今年經濟增速區間的預測集中在5.0%以下。調查結果顯示,47.7%的學者對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區間的預測在5.0%以下,預測在5.1%-5.5%的佔34.6%,有17.8%的學者預測在5.6%-6.0%之間。

主流學者認為,儘管一季度經濟負增長,但產業體系基本沒有受到衝擊,自3月份以來,我國各行業復工復產進一步加快,部分領域已經回到正常水平,3月經濟數據較2月環比有明顯改善。隨著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的落地和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實施,將進一步激發經濟潛力,改善供給結構。預計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如果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年內經濟運行有望回到合理區間。

二、超六成學者認為,“中小微企業生存困難”是今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風險挑戰。“就業壓力加大”“中美經貿摩擦存在不確定性”同樣不容忽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65.4%的學者認為,“中小微企業生存困難”是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風險挑戰。認為“就業壓力加大”和“中美貿易摩擦仍存不確定性”的學者比例分別為45.8%和30.8%。有1.9%的受訪經濟學家提出,全球糧食危機風險、全球經濟大衰退導致的出口下降將是大概率事件。

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正常經營以及由此帶來的就業壓力是需要高度重視的風險挑戰。學者們認為,疫情衝擊對全國31個省份中小微企業收入的影響顯著,其中對湖北中小微企業的影響最為嚴重,平均而言,企業收入受疫情衝擊下降了約90%。中小微企業特別是服務行業的中小微企業,面臨市場出清、結構調整和疫情等意外衝擊,出現集中大面積倒閉,用工需求減弱將直接造成短期內就業人數減少,甚至有引發大面積失業的風險。學者們擔憂,在消費、出口乏力的前提下,今年的就業市場可能出現較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中美貿易摩擦存在不確定性”也不容忽視。學者們提醒,全球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之後可能繼續升級,少數國家為擺脫應對不力的壓力,可能再度把中國作為替罪羊,中美經貿摩擦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可能再次升級。

三、近半數學者認為,今年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點在“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

對於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2020年如期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應著力實施的措施,調查結果顯示,“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位居第一,佔47.7%。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生產、加快扶貧項目開發復工,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政策傾斜力度,排在第二、三位,分別佔43.9%和42.1%。選擇做好貧困縣和貧困村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的佔37.4%。一些學者建議,應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大基礎性公共產品改革,如教育、醫療、養老等,在自願基礎上把貧困人口逐漸轉移到城市群中。

學者們認為,在加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方面,各地應主動了解貧困勞動力返崗務工需求和意願,加強與輸入地用工信息對接,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做實“就業需求、崗位供給”兩張清單,提高人崗匹配度;對通過有組織勞務輸出實現就業的貧困勞動力,按規定落實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和交通補貼。

四、四分之三學者認為,應把“出臺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幫助重點行業復工復產”作為今年逆週期調節政策的重點

(一)對於今年逆週期調節政策重點,學者們具有較高共識。調查結果顯示,75.7%的學者認為應“出臺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幫助重點行業復工復產”。學者們認為,要與時間賽跑,儘快落實到位已出臺的財政貼息、大規模減稅降費、緩繳稅款等政策,繼續研究出臺新的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等,為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提供精準的強力支撐。呼聲較高的還有“加強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力度,防止企業資金鍊斷裂”,選擇率為51.4%;“加快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45.8%的選擇率位列第三。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學者們建議,要精準把握逆週期調節的節奏、力度與重點,適時適當延長、增強逆週期調節政策時間及力度,變“短期應急性調整”為“中期適應性調整”。在強力逆週期政策支撐下,我國經濟所具有的韌性仍足以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91.6%的學者對“為中小微企業減負,穩定企業發展”寄予厚望。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保就業、穩就業就是穩企業,特別是對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中小微企業要厚愛三分,以超常之舉給予特別關注。因為在一定意義上,提高中小微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直接關係到能否穩住經濟基本盤和兜住民生底線。學者們建議,一方面要以更大力度的降成本、減稅費、促融資等舉措力保廣大中小微企業“能生存”,另一方面要以加大研發稅收抵扣、技改補貼、政府採購等措施促企業“敢創新”。調查結果顯示,學者們認為,今年我國穩就業的重要舉措還有“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33.6%)、“加大穩崗支持力度”(29.0%)、“支持企業適應群眾線上消費需求,增加靈活就業崗位”(22.4%)等。

(三)學者們普遍認為,“重點推進文旅、體育、養老、教育等服務消費提質升級”是今年推動消費穩定增長的主要著力點。調查結果顯示,學者們對今年推動消費穩定增長的重點舉措看法比較集中,62.6%的學者認為應“重點推進文旅、體育、養老、教育等服務消費提質升級”;58.9%的學者認為應“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居民消費能力”;45.8%的學者認為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穩定居民消費預期”;33.6%的學者認為應“積極穩定推動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學者們認為,疫情防控也激發了市場消費的創新熱情,湧現了一系列新消費、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結構轉型及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創造了新機遇、新空間。學者們預計,在疫情不出現大的反覆的情況下,2020年我國消費仍將總體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繼續發揮其作為我國經濟增長“壓艙石”的重要作用。建議以大宗耐用消費品包括住宅、汽車等為主攻方向刺激消費,在解決交通擁堵和汽車消費問題方面尋求新的平衡點,有選擇地放鬆汽車購買限制;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購房需求,在改善消費環境和鼓勵消費方面要採取更多的創新方式全面帶動民間消費的上升。

(四)對於今年穩外貿、穩外資的關鍵,超八成學者傾向於“做好龍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後疫情時期,全球供應鏈必然會出現深度調整,各國企業很可能更重視供應鏈安全,尤其是美歐經濟體會加快核心製造業的迴歸和關鍵技術控制,屆時中國企業將面臨全球供應鏈重整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學者們建議,繼續推進產業流程再造,強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創新鏈、完善供應鏈,逐步形成佔領產業鏈中高端、拿下價值鏈和創新鏈關鍵節點、掌控供應鏈重要環節的全球產業運行體系。45.8%的學者呼籲“落實好外商投資法,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信心”,以不斷擴大開放的實際行動,穩住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三到四成的學者認為,要“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深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潛力”“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並建議大力推進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形成自貿試驗區網絡(小自貿網絡)和自由貿易協定網絡(大自貿網絡)的“雙自聯動”,減少對少數經濟體的依賴,構建更加完善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五、學者們普遍建議,短期救助紓困要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向深化實質性改革要動力

(一)對於“穩預期”的重點舉措,學者更傾向於“落實好穩民生、穩社會、穩就業等舉措”和“推動一批重大改革舉措落地”。調查結果顯示,對於“穩預期”的有效措施,學者們觀點較為集中,“落實好穩民生、穩社會、穩就業等舉措”以55.1%的選擇率位居榜首;另有近半數學者認為應“推動一批重大改革舉措落地”(46.7%)與“精準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增強民間投資信心”(45.8%);34.6%的學者認為應“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32.7%的學者認為應“實施大力度的財稅金融政策和特殊救助政策”;也有不少學者強調要加強市場預期管理,防止悲觀情緒的自我強化。學者們建議,短期救助紓困要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在精準幫扶受困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外貿企業的同時,著眼於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著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在政策設計過程中,要拿捏好足量支持以扶大廈於不倒和避免救助過度留下後遺症之間的“度”,並在短期恢復經濟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創新,儘快實現高質量發展才是根本之策。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如何“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深化各項改革,33.6%的學者認為應“深化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30.8%的學者認為,應“深化市場化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25.2%的學者認為應“加快推進國家應急管理體制改革”;18.7%的學者認為,應“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15.9%的學者認為應“加快科技體制改革”。

學者們建議,把握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結合、供給側支持復工復產和需求側擴大消費相結合、短期救助紓困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暢通國內產業鏈和維護全球供應鏈相結合,在短期恢復經濟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

中國經濟時報“百名學者前瞻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課題組

顧問:餘斌

組長:王忠宏 王輝

執行組長:王彧

特約專家:李慧蓮

協調人:趙海娟

課題組成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陳 婧 陳姝含 段樹軍 範 媛

範思立 胡 畔 李海楠 李成剛

李曉紅 劉 慧 呂紅星 林春霞

毛晶慧 孫 兆 唐福勇 童 彤

王 南 王彩娜 王晶晶 王麗娟

王小霞 徐蔚冰 張麗敏 張 娜

張 煒 張一鳴 趙海娟 趙 姍

周雪松 周子勳

報告執筆:張娜 王彩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