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評論|同源同根,“成渝話”裡辨鄉音

成渝雙城評論|同源同根,“成渝話”裡辨鄉音

□ 李曉亮

一說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脫口而出。中國版圖,縱橫上萬裡;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疆域遼闊,人口眾多,還是舉世聞名文明古國,那除生物礦藏豐富物產,非物質的歷史文化類“遺產”,也不會少。比如,語言文化,民俗風情,經千百年積澱演化,同樣蔚為大觀。

這是文化之根,歷史之源。“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是中國實況。在川渝兩地,雖外地人,特別北方人一聽成都話、重慶話,都默認是無差別的“四川話”,但在生長於斯的川渝人聽來,還是很不同的。

上學時,現代漢語課老師要求嚴苛,被戲稱“滅絕”。當時,課上點各地同學,親身示範,方言發音區別。川內求學,同學也以川渝居多,但課堂上,同一字詞,從不同地方四川人重慶人嘴裡出來,卻千差萬別,“判若兩字”。生平首次發現原來只兒時電視聽過的《傻兒師長》《山城棒棒軍》,感覺相差不大“四川話”,在“平上去入、陰平陽平”等聲調音標註解下,差異如此之巨。

還有關於“川話差點定為普通話”的民間段子,川渝之人應都不陌生。這是語言使用者基數決定的。畢竟,除了六成以上,絕對第一的北方話,西南官話是第二層級裡帶頭大哥。而成渝話,又是西南里第一主力。

“鄉音無改鬢毛衰”。語言是身份標籤,是文化密碼,是刻入骨血的基因。哪怕曾因鄉音與主流官話不符,而默默隨大流改音入俗。但,其實方言背後的身份和文化認同,是改不掉的。

追根溯源,如做田野調查,學術研究,“成渝話”差別,也沒兩地人想象得那麼大。這本是歷史上數次大融合、大移民的結果。川渝山水相連,文化同源,最初官話成型,或都是因同一批同一地人,世代使用流傳,自然演進。今人相見不相識,其實本是同源同根。在邊鼻音、平翹舌音、前後鼻音組合變化裡,於“成渝話”中可辨鄉音。

既有滴血認親的“血親”,就有辨音認祖的“音親”。語音流變,有學術考據,也可有地緣和經濟、社會、乃至心理學意義上的探究。隨著成渝一體化進程,雙城輻射加強,經濟吸附力下,語言文化方面社會同化,也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從十幾年前開先河的《瘋狂的石頭》,再到近年口碑佳作《無名之輩》《受益人》等引爆全國,西南話、成渝話的獨特文化魅力,隨著此類高質量作品傳播,吸引全國乃至全球更多關注。川渝人文化認同感歸屬感。自也會飆升。就如神曲《中國話》所說,全世界都在學,在聽中國話,它自然越來越國際化。成渝雙城崛起,或也能讓人都認真聽“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