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今年,因疫情原因推遲開幕的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提出了“我們如何共同生活”的主題,在全世界共同面對疫情考驗的當下,這樣的主題顯得無比貼切且具有現實意義。

疫情過後,人們更多地意識到了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是多維的。因此,更需要多維度思考人、自然、建築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公共空間點亮城市生活城市的公共空間好比一座城市的客廳,除了給予市民休閒娛樂的空間,城市客廳還是聯結城市脈絡、整合空間體系的樞紐。基於不同的城市文化,每座城市對於公共空間又有著不同的詮釋和訴求。


韓國:市中心的空中花園

2017年,位於韓國首爾的空中花園正式向公眾開放,該空中人行綠道長983米,由前城市高架橋改造而成。

首爾空中花園被官方命名為“首爾路7017”,“70”意為這座高架橋始建於1970年,“17”不僅意為高架橋作為人行步道“重生”的2017年,也指改造後的高架橋將聯通17條人行道。走在相連的17條人行道上,可以看到首爾站、南大門市場、萬里洞等首爾名勝。此外,“首爾路7017”還在4處設置了17米高的瞭望臺(首爾站、崇禮門、中林洞、青波洞方向),行人和遊客站在瞭望臺上可以欣賞到首爾全景。

整個空中花園由若干個小花園集合而成,共種植了超過200 種鄉土樹木、灌木、花卉,以生動的植物百科的形式,向公眾展示了韓國自然遺產的部分精華。廢棄的城市高架橋以線性公園的形式得以重生,形成可供行人和遊客駐足遊憩的植物展廊。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穿梭在大廈中的空中花園——首爾路7017。

設計者將這座老舊的公共設施改造為全新的綠色地標,成為推動城市區域發展的綠化催化劑。在首爾市政當局及當地民間組織的協助下,景觀設計和城市顧問團隊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引入了最多樣化的植物群落,並通過新的人行橋和樓梯將高架橋與周邊的酒店、商店和花園串聯起來,讓城市居民與自然緊密聯繫。

這裡不僅是一座植物展廊,也有一系列公共活動的空間。

“首爾路7017”裡設有咖啡廳、圖書館、室外舞臺、花店等18個便利設施和花盆長椅、玫瑰舞臺、玉蘭舞臺等多種活動空間,供首爾市民和遊客使用。這些公共設施和活動空間也有助於優化市民和遊客的體驗,通過在花園中創造有活力的公共空間,讓市民和遊客在文化及商業的層面上與城市緊密結合。

“首爾路7017”是首爾市政府打造“步行城市”的一次大膽嘗試,也為其他城市的公共空間改造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經驗。


以色列:趣味十足的埃米爾林蔭大道


以色列埃米爾大道位於哈代拉的城市中心區,曾是一條修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小路。這條街長約160米,寬約12米,構成了城市歷史核心區域的一部分。作為哈代拉城區復興的一部分,當地政府為埃米爾大道制定了幾個基本的介入點,並將其定位為能夠改變城市面貌和城市公共空間的、具有巨大潛力的中心區域。

規劃的主要思路是為道路賦予一種歷史元素的變化感。林蔭道旁種植了三排熱帶榕樹,不過,中間的一排並未完全種滿,為的是讓步行者能夠在其間休息。環繞在榕樹周圍的三條小路各有妙用:兩邊的道路分別服務於步行者和騎行者,中間的道路則作為活動路線。此外,林蔭道上的一條小路設有階梯,另一條則設有轉角,便於行人進入。與歐洲傳統的林蔭道有所不同,設計師並未將埃米爾大道中央的小路設定為帶有休息區的花園區域,而是將其改變為可供玩耍和集會的公共場所。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中央小路被改變為可供玩耍和集會的場所,“黃色圓圈”作為休閒雕塑座椅,可供就坐、集會和玩耍。

在埃米爾大道與阿哈德·哈阿姆大街的交匯處,設計師保留了路邊古老的涼亭,並將之改造成社區咖啡館。設計師在咖啡館與林蔭道之間的區域設置了階梯和座位,從而為林蔭道帶來更加豐富和活躍的氛圍。

設計師還在傳統林蔭道的層面上添加了新的“黃色圓圈”,這些“黃色圓圈”不僅可以作為休閒雕塑座椅供行人就座、集會,晚上,還會被燈光照亮,成為塑造場所的視覺標誌。林蔭道上另一項獨特的置入是貫穿道路始末的遊戲木樁。蹺蹺板中常用的木板和木樁被放置在草丘中,給行人帶來有趣的遊戲體驗。

和其他國家的許多歷史街道一樣,以色列的埃米爾林蔭道也由公路旁的邊緣化地帶轉變為一個活躍的新場所。貫穿整條街道的“黃色圓圈”和遊戲空間共同在城市的核心地帶塑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公共空間。

注入更多微觀視角從宏觀角度來看,不管是首爾的空中花園,還是以色列的埃米爾林蔭大道,都可以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與城市相融合。與此同時,城市也需要注入更多微觀視角,串聯整體環境,營造更舒適的公共空間。


維也納:“距離公園”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今日,出於對安全社交距離的考量,許多公園都採取了閉園措施。在奧地利維也納,幾乎所有能叫得上名字的公園,都已停止對外開放。這使得居民只能在街道和小巷子裡活動。雖然閉園是個有效的防控方法,但設計師們也在思考著如何將安全的社交距離作為設計的指導方針運用在實際的公園設計中。

位於維也納的“距離公園”創造性地將社交距離納入了考量範圍,並以人類的指紋為原型進行空間的組織。一系列平行的小路如同指紋一樣,引導遊客們在起起伏伏的景觀中穿行。每條小路都有獨立的入口和出口,可以明確地告知人們其是否已經被人佔用。

各條小路之間間隔240釐米,分隔小路的樹籬高90釐米。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儘管人們在視覺上彼此隔離,但仍舊能聽到周邊傳來的腳步聲。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一系列平行小路如同指紋,引導遊客在起伏變化的景觀中穿行。

小路兩側花槽的高度會隨著小路的延伸而變化,從而創造出一系列高度不同的樹籬邊界。行走其間,遊客們有時完全沉浸在自然的包圍中,有時目光又能越過樹籬看到整個公園的景象。但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都保持著一個安全的社交距離。

“距離公園”中的一系列小路都圍繞著各自的中心噴泉佈置,形成了一個螺旋式的圖案。每條小路均長600米左右。沿著小路,人們從螺旋形的外圍逐步靠近中心,再從中心緩緩移動至出口,單程的步行時間約為20分鐘。在這20分鐘內,人們可以暫時地與世隔絕,孤身一人漫步於自然景觀中,靜默地思考和冥想,在城市的大環境內體會一種奇特的孤獨感。

“距離公園”的概念是基於維也納的一片空地所提出的。但公園的設計團隊認為,該概念完全適用於世界範圍內的任何一座城市。他們堅信,山峰和森林不僅是創造力的來源,更有利於身心的健康和心態的平衡。


多倫多:穹頂瑜伽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拿大多倫多部分健身房的集體健身課程被取消,為了給健身者營造一個安全的戶外鍛鍊環境,加拿大多倫多Lmnts戶外工作室創建了穹頂瑜伽房項目——把50個新型的透明無框網格穹頂安裝在街區開放空間中,成為一種新型隔離健身裝置。穹頂瑜伽房高2.1米、寬3.6米,能提供超過10平方米的私人健身空間,使用者還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自行調節房內溫度。

Lmnts戶外工作室與多倫多當地的健身房合作,於6月和7月分別舉辦了穹頂瑜伽房體驗活動,不僅給參與者帶來了一種新奇的運動體驗,還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參與戶外瑜伽與健身課程的方式。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進入戶外穹頂瑜伽房之前,人們在排隊測量體溫。


日本:“街區公園”車道系統

在日本,一種創新的免接觸二手車零售系統在疫情期間提供無接觸且高效的販售服務,這種全新的車道系統位於日本香川縣高松市的國道沿線,由Gulliver旗下二手車公司委託StudioMove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目的是打造一個集科技、藝術和建築為一體的全新車道系統。

設計師希望打破完全在封閉環境中進行的傳統客戶服務方式,並在設計中,考慮到駕駛者的視野和行車速度,儘可能地提高可見度和可通過性。以開放的形式為客戶和公眾提供一個輕鬆友好的街角。如同“街區公園”一般,在滿足交通需求的同時,形成輕鬆友好的氛圍。

重構公共空間,整合城市記憶

日本“街區公園”車道系統一角。

“街區公園”車道系統由半透明的金屬網構成,金屬網構成凹凸的方形框架,直觀立體地呈現出周圍的城市立面景觀。牆面大膽的文字標識和鮮明的顏色能夠迅速吸引駕駛者的注意力,同時整個車道系統也與街區本身形成互動,形成別有特色的“公共空間景觀”。

車道系統內設有寬闊的停車場,設計師巧妙地利用既有停車空間的一部分作為“試駕角”,以拉近商業空間與附近社區的聯繫。設計師表示,這種零售空間不僅適用於此,也適用於其他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