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的“成材”率為什麼那麼低?

NBA狀元是選秀大會第一輪第一順位被選中的球員,也是被外界認為最有天賦的球員。狀況元意味著天賦被認可,同時也承擔球隊復興的大任。但能不能成才,擁有硬通貨-總冠軍才是衡量的標尺。上古時代“天勾”賈巴爾,“大O”羅伯特森,“海軍上將”大衛.羅賓遜,“猩猩”尤因,“大夢”奧拉朱旺,“魔術師”約翰遜等排的上號的都曾是狀元。但最強狀元也沒法和喬老爺子相比。那就看看最近30年中最強的狀元。

狀元的“成材”率為什麼那麼低?

近30年NBA狀元秀

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近30年中有8位狀元有冠軍在手,奪冠率在26%,其中,霍華德,羅賓遜和博古特都是在失去核心做為角色球員奪得總冠軍。也就是說即時狀元又是核心奪冠的就5位而已,那概率僅僅17%不到。或許有人說,這是最近幾年的新狀元還沒有成長起來,前面的老狀元又不肯“退位”,現在沒有冠軍,以後誰又說得準。是的,誰都說不準。可別忘了,“魔術師”被選為狀元的第二年就以核心奪冠了。“魔術師”不常有,同樣狀元一年也只有一個。

能被選為狀元,已經是萬里挑一,能成為狀元,又以核心拿冠軍更是鳳毛麟角,天之驕子。那麼狀元的成材率會那麼低呢?

1,選材制度

選狀元,更多的是球探在各個地方,根據球員的天賦和次級聯賽的表現,做出綜合分析,提出優缺點供各支球隊參考,球隊更多看中是球員的身體素質,小靈巧的技術流後衛不能肉眼可見,簡單的隊內試訓又無法簡單定論。反倒是高大壯這些肉眼可見的天賦,雖然不敢說一定是人才,但有這些“硬通貨”支撐,至少不會太水。要不像喬丹,科比,韋德等頂級得分手都不是狀元的熱門。而羅斯,沃爾,歐文在當年能力確實出眾其他選秀球員又沒有身體素質出眾之人。這樣的選秀制度導致一些後來打出實力的球員在選秀上並不被追捧。

2,競爭平臺的提升

選秀都是在次級聯賽中選拔出來進入NBA,有些球員在次級聯賽呼風喚雨,勢不可擋,但到了更高層次的聯賽卻無法適應。就像是有些中學生在自己學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當放到高考這個統一的平臺,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高手多得是。而自己又無法及時調整。這裡的代表可能就是本內特和誇梅布朗了。


狀元的“成材”率為什麼那麼低?


3,後天的努力和技術的提升

天賦平臺都有了,要在平臺站穩腳跟,後天的努力必不可少,增強體質,打磨技術。詹姆斯就是天賦與努力的結合體。而“枸杞哥”維金斯就是一直被批評的代表,西蒙斯也算一個吧。

4,傷病的影響

傷病是所有運動員的噩夢,但又是不得不面對的。姚明,奧登,羅斯,沃爾,格里芬都是毀於傷病。

5,獨木難支

“一個好漢三個幫”,剛進聯盟的“小皇帝”,巔峰期的艾弗森都是沒有好的幫手,個人數據華麗,團隊榮譽沒有。


狀元的“成材”率為什麼那麼低?

在回頭看看那張圖表,如果再加上一條,以第一核心奪冠,就只有10%的“奪冠成才率”了。所以我們就更不得不佩服奧尼爾,鄧肯和詹姆斯的偉大。不愧名人堂成員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