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我喜歡演員的工作,因為很多時候能夠表現真正的我。而這三年多,我只對一個人感興趣,他就是我的兒子。我花盡所有的心思、時間去研究他,不停的想如何讓他變成一個快樂的,能在社會上立足的人。”

《我和兒子的每一步》-陳錦鴻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一提到陳錦鴻,可能很多媽媽都會疑惑,這個人是誰?但如果你是個港劇迷,那麼你一定看過他的作品。

他是《新上海灘》中的許文強

↓↓↓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他是《天地豪情》中的程嘉雄

↓↓↓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在咱們內地最熱播的就數《闖世紀》了,當時許文彪的形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代替了陳錦鴻本身的名字。

↓↓↓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但就在他風光無限的2011年,各大媒體突然間都沒有了他的消息。後來經過多方探究才知道,陳錦鴻的兒子被診斷為自閉症,他選擇為愛息影。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正視自閉症

初為人父的陳錦鴻,十分期待能和自己的兒子玩耍交流。但兩歲仍不能說話的孩子,伴隨著成長過程中的其他問題,終於引起了他們的重視,最終,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

他曾在一次訪問中提到,他僅用半天的時間就接受了這個事實。儘管當時的香港非常排斥自閉症,但他不在乎,從不掩藏自己孩子患病的情況。他搜查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會主動提出需求請求幫助,會參加有關自閉症的講座和交流會,同時也請康復師來為孩子治療。

陳錦鴻說,如果我都不接納我的兒子,你就不能期望其他人能夠接納他。所以他不僅僅是帶著孩子在郊外玩,也會在市中心活動,儘管大家會帶有色的眼光去看他們,儘管明星光環環繞著他,一舉一動都被無限放大,但他都不在乎。

也許我們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時,會震驚,會不相信,但不管是哪種情緒,我們最終都要正視問題,接納問題。陳錦鴻就為家長們樹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他做到了“行動起來”,“尋求幫助”,“參加相關的組織和活動”。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家長也是最好的康復師

曾經陳錦鴻也認為,我只需賺錢養家,康復就交給專業的康復師。

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康復師只會系統的治療,卻並不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比如他認為孩子的記憶力很好,但康復師卻說,自閉症的孩子每個星期只能記住一個漢字就很不錯了。

在經過簡單的嘗試之後,他決定自己當孩子的老師。為了抓住黃金康復期,他在最巔峰的時期選擇息影,帶著孩子康復。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他曾說,雖然我有百變的角色,但我永遠有一個好爸爸的角色。

康復師有紮實的理論和系統的方法為孩子制定康復計劃,但往往他們不一定完全瞭解孩子的特點。而家長不同,他的目光中只有自己的孩子,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總說,

家長永遠比康復師更懂自己的孩子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獲取信任

因為自閉症孩子的特殊性,想要更好的康復,就要先獲得他的信任。陳錦鴻是如何做的呢?

他選擇每天都帶著孩子去郊外散步一個小時, 晚上再去超市等熱鬧的地方散步一個小時。在這兩個小時的徒步中,

陳錦鴻會不斷的講話,尤其是發現孩子關注某一樣東西時,他就會馬上加以講解,以博得“存在感”

當獲得了“存在感”之後,就想辦法獲得他的信任。在陪著孩子“爬樹”的過程中,陳錦鴻總是能扶住馬上要摔倒的孩子,就是這麼一個契機,他獲得了孩子的信任。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自閉症康復的黃金期

陳錦鴻把自閉症的康復之路比喻成大人戴眼鏡,如果一個人患了近視,是需要戴眼鏡的。儘管戴眼鏡不能擺脫依舊是近視的事實,但只有帶上眼鏡才能更清楚的看清世界。

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也是如此,在關鍵的時期給他康復訓練,那麼他就會進步,甚至最後能過上正常的生活。所以他的目標是要抓住康復的黃金期,讓孩子得到最好的康復效果。

自閉症黃金康復期:0-6歲是自閉症孩子治療的黃金期,因為這個階段也是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如果錯過這個階段,大部分孩子的性格、語言等都已經定型了,再去幹預和治療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效果也不理想。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因材施教

自閉症的孩子,最優先的目標就是學會生活自理能力。可能普通孩子教3-5遍就能學會的事情,自閉症的孩子需要上百次的重複才能學會,但不代表我們就要放棄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和天分,自閉症的孩子也是如此。

這一點陳錦鴻也十分清楚,他知道自己的孩子理解能力有問題,普通的教導並不能讓孩子很好的接受和學習。所以他和他的妻子,就將這些日常教學拍攝成照片,再整理成繪本的樣子。畫面中熟悉的人讓孩子更感興趣,每天重複的看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媽媽教兒子穿衣服)

他觀察到孩子的記憶能力強,但是語言能力差。為了讓他早日擺脫“外星語”,就要在教學中想方設法的添加一些樂趣。比如把漢字變成立體的,通過描述筆畫和搭配相應的肢體動作來加深孩子的印象。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成長日記

每天帶娃結束之後,陳錦鴻也不閒著,他會回想今天帶孩子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再想方設法去解決。之後再想,明天該做些什麼,去哪玩,教他一些什麼。他說這個很有意思,很像拍戲時研究劇本,也很像老師備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一個孩子在康復的道路上能夠走多久,完全取決於這個家長能走多久。陳錦鴻的兒子能考出全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這背後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心酸和千百次重複的教導。

希望我們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們,也能通過學習他的經驗而行動起來,參與到孩子的康復過程中,並且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個可行的康復計劃,然後就是,用愛和耐心去陪伴。

陳錦鴻談及息影:雖然有百變角色,但我永遠有個好爸爸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