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訴我們,做好事要留名

《 呂氏春秋·察微篇》中,孔子兩位弟子“子貢贖人”、“子路受牛”的故事後,似有所悟,做好事要留名。子貢善經商,很有錢。魯國有律法規定,魯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後,若有人把他們贖回來,可到國庫報銷贖金。

  有一次,子貢在國外看到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立馬贖人,送回魯國。對贖金一事,子貢卻遲遲不肯去報銷,就算人家把贖金親自送來,子貢也不肯收。

  子貢很為自己的高風亮節驕傲,以為給國人做了表率,老師定會另眼相看。想不到,孔子仰天長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救那些奴隸了!”子貢一頭霧水,給國家省錢不是好事嗎?

  孔子搖頭:“救了同胞,自己又不用花錢,所以,只要見到魯國的奴隸,即使借債,大家也願意贖人。可是,你現在不要贖金,以後,別人怎麼辦呢?繼續報銷贖金,就顯得不道德,不報銷贖金,要麼條件不允許,要麼為錢心疼,就再也不願贖人了。你說,你是不是做了件壞事?”

  子貢愣住了,他只想著做聖人,卻怎麼也沒有想到,卻把國人的道德水準拉低了。

  吃一塹長一智。又一次,子路走到一條小河邊,看到河裡有人在胡亂撲騰,眼看就要淹死了,他毫不猶豫地跳下去,把人給救了上來。做完好事,子路本來打算默默無聞地離開,但轉念一想子貢的事,不行,這樣做境界太高了,別人沒法模仿,得做庸俗點。

  於是,子路一直把人送回家,並說了自己救人時有多危險。被救者的家人很感激,也明白子路想要點感謝金,就把一頭耕地的老黃牛牽過來,送給了子路。這次,子路沒有推託,牽著牛,喜滋滋地離開了。

  這件事,怎麼看都應該被人不恥,但孔子知道後,對子路

孔子告訴我們,做好事要留名

讚賞有加,高興地說:“從此後,魯國人一定都會勇救落水者!”

  這世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庸俗之人,讓他們犧牲自己照亮別人,很難辦到。人們願意做好事兒,前提是自己不損失錢財;人們願意做英雄,前提是能得到點兒獎賞。如果不影響自己的生活,還能讓自己心裡暢快,他們很願意為別人做點兒什麼。

  所以,即使你很高尚,也不要輕易做聖人,你的美德若高於大多數人,會讓別人望而卻步,連舉手之勞的好事兒也不敢輕易去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