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一个高峰,所谓的大兵团不单指兵力众多,而且涵盖了庞大数量的装备投入,这也是大兵团作战的物质基础。德国在二战初期深谙此道,无论是闪击波兰还是空战不列颠,都投入了远多于对手的兵力和装备。突袭苏联时双方兵力和装备相差无几,但是在单位作战区域里德军集结的兵力和装备都是优于苏军的;相对于对手的数量优势也是德军在战争初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不过德国人的好运气没有持续太久,突如其来的“T34危机”,令德国人杞人忧天,唯恐装备优势的易手引发蝴蝶效应改变战局走向,开始认真研究T34的特性,借鉴其先进合理之优势研发出性能出色的黑豹坦克。仅论单车性能,盟军所有中型坦克的性能无一出其左右,但是在大兵团作战场上,黑豹坦克和同样被寄予厚望的虎式坦克却总是“龙游浅滩遭虾戏”,遭遇盟军的谢尔曼和T34屡屡败北,不仅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成为德国军工界东施效颦的典型。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二战苏军主力坦克T34/85

虎式和黑豹坦克胁迫了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思想,即无视数量,却对质量和性能的高度迷信;结果是不仅于后院祸害德国的战略资源和后勤,还在前线将德国的装甲部队拖累至万劫不复的深渊。虎豹坦克其实并非德国装甲部队的最佳选择,原因如下。

第一,虎豹坦克和苏军主力坦克T34/85性能相差不大

黑豹坦克的终极版黑豹G型比T34/85型坦克正面对射时更占优势,能在800米的距离上洞穿T34/85的正面装甲,而T34/85只能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黑豹G型的正面装甲;两种坦克在侧面、后方装甲互射时不分伯仲。虎式坦克的装甲虽然厚重,但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没有使用当时更为先进的倾斜式装甲的设计,使得其防护能力,与重量并不相当。虎式坦克正面防护力并不尽如人意,正面防护能力甚至不如重量比它轻的豹式坦克,吨位更为轻便的T34/85却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干净利落的撕开它正面厚达100毫米的装甲。这也是1944年之后,虎式停产的重要原因,与其说是虎式的无奈不如说是它的耻辱。

实际上虎式和黑豹坦克的优势比较单一,其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装甲防护和火炮洞穿能力两个方面,拿T34/85型坦克作对比可知,该型坦克的防御和攻击能力不如黑豹,但是在可靠性、操控性、机动性、续航能力等诸多方面则远胜于黑豹。尤其是T34/85的可靠性令人叹服,至今仍在老挝、朝鲜等国装甲部队服役,尽管该型坦克的生产线已关停六七十年。在2002年的第二次延坪岛海战,朝鲜海军甚至将T34/85型的炮塔搬上军舰,将韩国海军先进的第三代PKM炮艇虎头海雕357号压制的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韩国舰艇在返回基地前沉没。苏联的T-34/85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它的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并且将平凡发挥到了巅峰水平以至于诞生奇迹。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T34上舰暴打韩国先进舰艇

第二,德军装甲部队的辉煌战绩和虎豹坦克的性能关系不大

德国装甲部队闪击法国获得空前胜利,很多人误认为法国坦克无法匹敌德军坦克,然而法国的索玛S35中型坦克不论是在火力、机动性、装甲防护力,均优于当时德军的主力三号坦克,只有动力稍逊。但由于法军的战术拙劣,只用坦克实施一些单独的作战行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少数被德国空军摧毁之外,悉数被德军缴获,编入德军战斗序列,投入到东线作战。同样优秀的R-35轻型坦克、B1重型坦克,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法国就投降了。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至今仍在服役的T34/85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靠着突袭优势,德军将苏联布置在西线的320万部队、12000辆坦克打的溃不成军,但是在斯摩棱斯克战役苏联独立坦克第4旅装备的T-34/76型坦克将“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坦克集群打的抱头乱串,当时德军现役坦克在100米内都难以击穿T-34正面装甲,而T-34却能在500米外击穿德军所有坦克的前装甲。苏军依靠T-34/76坦克的性能优势重创德军,此战红军击毁坦克20辆以上的王牌就诞生了5个,其中拉布里年科上尉战绩高达52辆。史称“T-34危机”。但是德军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红军在闪电战的锋芒下一路溃退至莫斯科。

这种悬殊的战损比例造成前线德军恐慌,古德里安等将领集体要求加快新型坦克研发,“T-34危机”的爆发让德国军界高层开始朝片面追求坦克性能的方向策马奔腾,虎式和黑豹便应运而生。事与愿违,虎豹坦克不仅没能守住“祖辈”级坦克打下的江山,反而受限于自身的产能,难以将单车的超强性能升华为坦克兵团强大的战斗力,给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德军在法国战役和巴巴罗萨计划投入坦克的性能均不如对手,却依靠数量可观的坦克,配以革命性的战略战术和大败敌军,德国装甲部队取得了战争中最辉煌的战绩。虎豹坦克诞生后虽然在战斗中取得很大的战果,但德军装甲部队却未在一次具有决定战争走向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德国装甲部队投入的坦克数量远逊于对手。反观苏联亦是如此,单位作战区域里集结的坦克数量不如德军,空有T34这样的杀手锏,却屡战屡败。在战争中后期,德军的虎豹坦克性能已然领先T34/85,但是依靠数量优势,红军坦克将德军装甲部队碾压至灭亡。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威风凛凛的黑豹坦克

第三,以虎豹坦克为主力的德军装甲部队综合作战能力远逊于盟装甲兵团

盟军坦克单车性能劣于虎豹坦克,但不存在代差,由于庞大数量的加持,盟军装甲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是强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曾说过“在任何情况下,数量优势都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制胜因素”。德军虎豹坦克生产总数不过七八千,而盟军的谢尔曼和T34坦克总数量高达七万辆,双方数量相差近十倍,在再结合兰彻斯特方程 “性能的平方才能抵消数量的倍数”这一原则,虎豹坦克必须有百倍的性能优势才能抗衡十倍数量于己的盟军装甲部队。如此一来即便是天纵英才于德国,它也不可能设计出如此优异的武器。

德军坦克数量不多,装备先进;不计成本的强调单车质量性能,在战斗中确实取得傲人的战损交换比,但做不到快速生产,加之合格坦克手的培训同样复杂,兵员和装备均不能及时有效补充前线的损耗,所以导致德国坦克越打越少,战斗力持续走低;相比较盟军则不存在这般窘境,盟军坦克相对于德军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也让自身更经得住消耗,而且利于快速补充。时间一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德军的坦克和坦克手消耗殆尽,整个装甲部队便难逃引颈待戮的命运。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密集的弹坑证明了黑豹防护能力的强大

第四,盟军并非没有能力研究高性能坦克

二战德国的科技水平并非网友意淫的那般领先同盟国,在雷达、战斗机、轰炸机、舰艇、原子能等方面,盟国相对于纳粹德国有压倒性优势。坦克研发方面盟国的优势也很明显,苏联和德国的装甲装备几乎同时起步发展,两国在一战后在坦克研发上有过深度的合作,双方正常速度发展坦克的结果是德国遭遇“T34危机”,这充分说明苏联在坦克研发水平是领先德国的;至于德国后来者居上,研制出了更先进的虎豹坦克也只是德国不计代价,穷尽举国之力快速突击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在研发水平和理念上反超苏联。正常发展坦克苏联况且占优,若效仿德国不计代价却不能研制出比虎豹更优秀的坦克,明显缺乏信服力。

同样,美国在二战除了在原子能武器方面领先世界,在其他装备方面并没有领先其他国家,难道说美国的科技水平不行,没有能力研究出其他国家所拥有的先进装备?当然不可能,否则的话战后美国军工民用科技在世界“独孤求败”又作何解释?二战时美国人只是对“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的话奉若神明,一心只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无热衷那些胡里花哨的,对战局发展没有影响的“黑科技”,自己唯一拥有的黑科技——原子弹的数量当时也仅仅只有三颗而已。而那些并非独步天下的装备,如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汽车,海里的军舰却是多如牛毛。

德国不计代价的追求武器性能的做法,苏联在冷战时期也有表现,苏联在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劣于美国的情况下,仍能研发出比美国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另外在航空航天领域,苏联的太空技术并不比美国先进,却能在太空竞赛初期领先美国十几年;这仍是二战时期德国不计代价,凭借举国之力专注某个领域而出奇迹的翻版。

盟军坦克性能不如虎豹,并不意味着盟军没有能力制造出类似虎豹的优秀坦克,而是盟军更懂得取舍,对取胜之道的参悟更为到位。盟军并非德军高层那般刻板,并不一味要求质量上压倒对方,而是本着实用主义精神,找准装备数量和质量性能的最佳结合点,将一款性能均衡的坦大量应用于大兵团作战,将一款中庸坦克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苏军的反坦克炮阵地

第五,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和“德国版T-34”就很够用

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虽不如T34,但是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以批量生产。在虎豹坦克没有出现前,德国凭借两种坦克几乎百战百胜,德国的将军们用实践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T34危机”爆发后德国确实有研发新型坦克的必要,当时戴姆勒-奔驰公司、斯柯达公司研发的VK3002DB坦克从外形、性能等方面完全照抄苏联T-34坦克,就是“T-34德国版”,却遭到希特勒否决,MAN公司推出了VK3002M原型车则获标生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豹坦克。

希特勒弃用“德国版T-34”是舍本求末的表现,因为德国凭借落后的三号、四号坦克就能击败T34,黑豹坦克就显得性能过剩了。研发新坦克的目的不应该是在质量上碾压对手,更重要的是更加适合战场的需求,取得胜利的同时减少自己的损失。舍弃“德版T34”采用黑豹,虽然在单车性能秒杀T34,但是终因数量太少,指挥官战争艺术的发挥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德国装甲部队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德国采用“德版T34”,坦克的产量和坦克手的培训就不再是制约德军装甲部队的短板,德军装甲力量将比二战初期更加强大。此外,德军在战争初中期的坦克装甲车作战理论和指挥官的战术素养是领先于苏联的,德军完全有可能在苏联装甲部队的战略理论和战术成熟之前将其击败,如此,德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战争的天平将会朝德国倾斜。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庞大数量的坦克保证了苏军的胜利

尾声——庞大的数量一直是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优势

数量优势一直是战争中最简单最粗暴有效的优势,对此德军高层深以为然,二战期间无论是闪击波兰,不列颠空战,法国战役还有苏德战场都尽可能集结了比对手更多数量的兵力和装备。不过德军指挥官和德粉似乎极力回避这一点:打胜了就极力吹嘘德军的装备是如何的先进,失败了就违背最基本的哲学原则,抱怨对手出动了数倍于己的兵力,将自身主观原因的致败因素归咎于对手的“人海战术”,却只字不提自己的兵力不比对手少多少。以苏德战争为例,德军共计投入兵力九百多万,苏军总兵力一千多万,两者相差无几,苏军在绝大部分很多战役集结了比德军更多的兵力,但是巴巴罗萨计划、莫斯科战役等诸多战役德军投入兵力远大于苏军,为何德军在这些战役中从不表述自己采用了“人海战术”?事实上算上德国的仆从军,苏德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几乎相等,在战役层面苏联为何总能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呢?实际上这是指挥官的战争指挥艺术,也是指战员的军事素养能力的体现。

事实上各国对数量优势是非常重视的,为历代军事家所推崇。现代国家的国防建设无不是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如美国空军最先进的直升机是科曼奇,代表了未来直升机的发展方向,但是美国空军却装备了阿帕奇,科曼奇没量产一方面是由于造价过于昂贵,另一方面就是阿帕奇在世界直升机领域就可以称霸称王,科曼奇就显得性能过剩。阿帕奇性能虽不如科曼奇,但是价格便宜,适合量产,被美军亲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苏联取得二战胜利后,依然保留庞大的装甲部队,尽管苏军坦克质量不比约国家的坦克先进,但是几万辆坦克还是让西欧国家瑟瑟发抖了几十年。如果红军发动战争,西欧国家的一切抵抗力量都将被钢铁洪流淹没,有估计称红军几周就可以推平西欧,饮马大西洋。虽然难免有夸张之嫌,但是北约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在拥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庞大红军装甲部队面前也只是花拳绣腿而已。

虎豹坦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失败的原罪(下)

作战区域的人数优势是志愿军致胜法



综合来说虎式和黑豹坦克是德式的黑科技产物,说穿了就是德国版技术质量的弯道超车,尽管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质量优势,但是付出了整个装甲部队快速覆灭的代价;每一份急功近利的收益,背后要偿还的代价就像“驴打滚,利滚利”的高利贷一样高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