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三月,魏王曹操病逝於洛陽王宮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三月(220年),魏王曹操病逝於洛陽王宮,時年66歲,其子曹丕繼承爵位。同年十月,魏王曹丕代漢自立,建立曹魏政權,並追封其父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從此以後,魏國太廟正式成立。

曹魏正始四年七月(243年),魏齊王曹芳詔令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郎、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20人配享太廟。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曹魏正始四年七月,魏齊王曹芳詔令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是古代外姓大臣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它意味著朝廷認可了大臣的顯赫功勞,並特許這些大臣享受皇帝后代子孫的跪拜祭祀。昔日清王朝立國近三百年,僅有26個大臣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殊榮,此足可見這份榮譽有多麼難得,多麼珍貴。

縱覽這20名配享太廟的曹魏功臣名錄,就不難發現,這份名單頗具代表性,頗有含金量。凡能名列此名錄的曹魏功臣確實有許多人都是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諸如張郃、徐晃、張遼、樂進四大名將皆名列其中。

但是,名聲並不響亮、功勞也不算巨大的華歆和王朗二人為何也能名列配享太廟的功臣名單呢?他們既沒有曹魏宗親的身份,也沒有為曹魏政權立下過赫赫功勞,為何卻也能獲得配享太廟這份殊榮呢?這其中有哪些少為人知的原因呢?這一切的問題或許都值得我們細細探究一番。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一、政治身份出眾——積極合作的前朝高官

凡是想以禪讓的和平方式去取代前朝的新王朝,其首要目標是爭取民心,再其次目標就需要爭取前朝高官的支持,需要這些前朝高官為自己的新王朝站臺鼓掌,為自己在朝堂發聲。例如昔日王莽之所以能成功取代西漢王朝,除了民心所向以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西漢朝臣們集體擁護了王莽登基稱帝。

曹操早年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百萬雄兵縱橫天下,一舉掃除北方群雄,何其快哉!然而待至統一北方,意欲更進一步時,卻突然發現這一步似乎比掃除群雄更加困難。一大批心念舊朝的東漢老臣使得曹操難以實現代漢自立、開創新朝的雄心,最終只能喟然長嘆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也就是說,對於希望以禪讓的方式取代東漢王朝的曹家來說,他們迫切需要爭取到前朝東漢大臣的支持,尤其是需要爭取到東漢高官的大力支持。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要想和平地取代東漢王朝,就必須爭取前朝大臣的支持!

華歆出身顯赫士族,早年曾拜太尉陳球為師,與名臣盧植、大儒鄭玄、名士管寧等人皆為同門。後來被舉為孝廉後歷任郎中、尚書郎、太尉掾屬等職務,東漢初平元年(190年),被董卓裹挾至長安的漢獻帝詔令華歆出任豫章郡守,從此以後,華歆便成為執掌一方的地方高官。

王朗與華歆的人生經歷頗為相似,他同樣出身顯赫士族,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後來因通曉經書而被舉為孝廉。曾歷任郎中、菑丘縣令、徐州治中從事等職務,東漢初平四年(193年),被李傕、郭汜二將挾持的漢獻帝詔令王朗出任會稽郡守,王朗自此成為地方高官之一。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王朗和華歆二人後來均被任命為地方郡守,成為東漢王朝的高官之一!

但是很可惜,在江東猛虎孫策的迅猛進攻下,豫章郡守華歆和會稽郡守王朗這類文士註定難以久享太平。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會稽郡守王朗被孫策擊敗,王朗被俘;東漢建安二年(197年),豫章郡守華歆自知不敵孫策,主動開城投降。只不過孫策並沒有加害華歆和王朗二人,反而對其禮遇有加,奉為上賓。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以天子詔令的形式要求華歆和王朗二人前往許昌,而孫權雖不願放走他們二人,但最終還是在華歆的勸說下,依照詔令將華歆和王朗都送給了曹操。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以天子詔令的方式要求華歆和王朗二人前往許昌!

華歆和王朗來到許昌,來到曹操帳下後,對曹操頗為配合。要知道像華歆和王朗這類郡守級別的二千石官職都已經是東漢帝國的高級官吏了,這等高官在曹操創業之初並不多見。例如曹操的謀主荀彧初到曹操陣營時,正式的東漢官職不過是六百石的縣長;而鍾繇、荀攸二人初到曹操陣營時,其正式官職也不過是六百石的黃門侍郎;至於初到曹操陣營時的最高官職者董昭,當時也只是秩比兩千石的騎都尉,還是比兩千石的郡守低一級。

當然了,曹操迎奉天子後,還有許多人的官職、聲望都遠遠超過華歆、王郎的郡守級別,例如曾歷任三公的太尉楊彪就是東漢高官的代表人物。但很可惜,像楊彪這類頂級高官卻大多看不起閹宦之後曹操,大多不太願意和曹操合作,例如楊彪就長期稱病,不願意配合曹操。

在三公級別的中央高官不願意與曹操合作的情況下,曹操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與稍低一級的郡守級別的地方高官合作了。

而華歆、王郎積極合作的態度也頗令曹操滿意,這為前期缺少美名的曹操陣營贏得了些許名聲,也為曹操之子曹丕後來取代東漢王朝奠定了基礎。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在三公級別的中央高官不願與曹操合作的情況下,曹操只能退而求其次與郡守級別的地方高官合作了!

二、個人名聲好——適合被新朝塑造為模範官吏

雖然新王朝要想順利地和平取代需要前朝,就必須要有一批前朝高官來為自己的新政權站臺鼓掌。

但“花瓶”也不能隨便選,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其基本衡量標準就是名聲好、口碑佳,符合普通百姓對新朝官吏的美好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受限於《三國演義》的描繪,華歆和王朗似乎被刻意塑造成跳樑小醜了,其中華歆搶奪玉璽、威逼漢獻帝;王朗被諸葛亮活活罵死的橋段似乎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實際上,在正史中,華歆和王朗的形象要高大的多,正面的多。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華歆和王朗二人在正史中的形象要高大的多!

例如華歆當年擔任豫章太守期間,他為政清靜不煩擾百姓,所以官吏百姓都很感激擁戴。以至於揚州刺史劉繇死了,整個揚州民眾都共推華歆為新刺史,但是華歆以“沒有皇命而自行赴任不是人臣之道”的理由拒絕了。只不過即便如此,許多民眾還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幾個月,直到華歆再次出面拒絕,這些百姓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除此以外,華歆還素來安貧樂道,不事產業。他每次得到朝廷賞賜大多都分給貧苦無依的親戚朋友了,甚至連朝廷賞賜的婢女也大多放走,並允許她們自行嫁人。華歆的種種義舉連魏文帝曹丕都曾讚道:“司徒,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意思是“華司徒是國家難得的長者,其所作所為符合天地之道,深得民眾之心呀。”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華歆為政清淨,素來安貧樂道,樂善好施!

王朗和華歆的所作所為相差無幾,他早年擔任會稽郡,同樣是因為勤政愛民而深受百姓的擁護愛戴,史載:“居郡四年,惠愛在民。”除此以外,在救急扶困、賑濟貧弱等方面,王朗也素有功績,他不僅自己勤儉節約,常常用自己的財物賙濟他人,而且還喜歡譏諷那些魚肉百姓的達官顯貴,史載:

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

總而言之,縱觀華歆和王朗的所作所為,就不難發現,他們二人作為當時的達官顯貴,不僅沒有魚肉百姓的種種惡習,反而還常常捐獻家財以賑濟貧弱,這種種義行使得他們在東漢末年那段視人命如草芥的時代裡,堪稱是模範官吏。而這種名聲好、口碑佳的官吏恰恰符合曹魏政權的需要,因為這類官吏深得百姓的愛戴,深切地符合普通百姓對新朝官吏的種種想象。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王朗勤政愛民,常常賙濟貧弱,慷慨解囊救濟他人!

三、生理壽命長——憑資歷熬成三朝元老

郭德綱曾經說過一句玩笑話:“四個說相聲的對著罵街,把那倆熬死,你就是藝術家。”這句話雖然頗有挪揄之意,但也言簡意賅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壽命有時候可能比能力還管用一些。

王朗一直活到了曹魏太和二年(228年),而華歆則活的更久,一直活到了曹魏太和六年(232年)。要知道曹魏政權的第三任皇帝、魏明帝曹叡是在曹魏黃初七年(225年)繼位的,所以王朗和華歆相當於都活到了曹魏政權第三任皇帝登基,都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王朗、華歆均活到了曹魏政權第三任皇帝登基,都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在當時,曹魏政權內部能力出眾且知名度高的文臣武將大多早已謝世。例如曹操麾下的五大謀士郭嘉死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荀彧死於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荀攸死於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程昱死於黃初元年(220年)、賈詡死於曹魏黃初四年(223年)。而威名顯赫的五子良將樂進死於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于禁死於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張遼死於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徐晃死於曹魏太和元年(227年)、張郃死於曹魏太和五年(231年)。

名臣名將大多都死了,曹魏政權不得不“矮子裡面拔將軍”。所以華歆最終做到了太尉職務,而王朗也做到了司徒職務,這為他們死後“配享太廟”奠定了官位基礎。

華歆、王朗二人未立過顯赫功勞,為何卻能“配享太廟”?

王朗、華歆均做了三公級別的高官,這為他們後來配享太廟奠定了基礎!

結語

總而言之,既不是曹魏宗親,也沒有顯赫功勞的華歆和王朗之所以能夠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二人作為東漢王朝時期的高官,早年憑藉勤政愛民和賑濟貧弱等義行而獲得了極大的美名,這使得他們很快就被曹操及曹魏政權樹立為模範官吏。除此以外,華歆和王朗二人自從東漢建安五年開始為曹操效力後,就一直都積極地配合曹操,積極地為新朝曹魏政權站臺鼓掌,這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在曹魏政權的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在曹魏政權前中期,許多曹氏宗親和名臣名將都紛紛病逝,諸如曹操的五大謀士和五子良將皆離世較早,曹魏政權不得不在“矮子裡面拔將軍”,這使得華歆和王朗二人很快就躍升高位,最終華歆升至太尉職銜、王朗躍升至司徒職銜。而這種三公級別的高級職務也為他們二人後來配享太廟奠定了官位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